大唐再起(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1016

  神武十四年。
  在陇右府待了半年,李宾与李复文二人,从初夏,到夏末,历经两个月,终于到达了各自的都城。
  最先抵达的,乃是曾经大会盟的那曲城,也是变化最大的城池。
  郭守文暂住这里两年。
  昔日不过两千余人的小城,如今被砖石填充,按照洛阳的模式,缩小了近十倍,构建了一座小洛阳。
  郭守文名声震慑高原,再加上撒出去了唐兵,成为各地的奴隶主,源源源不断的物资不断地输入。
  一年时间,那曲城拔地而起。
  郭守文终于见到了卫王和中山王,不由得高兴万分,自己终于能够回去了。
  他喜出望外地介绍着,脚步都欢快了许多:“两位殿下,朝廷派遣了工匠去年就到了,所以修整的很快。”
  “那曲城,如今有十五坊,两市,能够容纳五万人同时居住,在吐蕃本部,也算是屈指可数的大城池了。”
  说道这里,郭守文不由得感慨万千,那曲城高三丈,城长三十里,动用了不知道多少的人力物力。
  那曲地区,太过于贫瘠,唯一的优势,只是比较接近陇右府,可以很好的受到援助。
  “五万人?”
  李复文获知这是自己未来的都城,他微微喘了口气,说道:“这在中原,不说洛阳长安,就连金陵,江陵,也比不得啊!”
  “殿下,吐蕃本部终究还是有些不同的。”
  看着两位殿下还有点气喘不过来的毛病,郭守文连忙解释,生怕气到了这两位年轻的亲王。
  “叶如虽然大,但确实人烟稀少,五万的大城,已经算是很大了。”
  “况且,殿下,虽然说那曲附近河流众多,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二月,基本上都会干风期,水流干涸,人畜都不一定能保证饮水。”
  “干风期?”一旁的李宾疑惑道。
  “就是会刮起大风,干燥,低温,甚至还有可能下起大雪,真正的好日子,只是在四月至八月。”
  说到这,郭守文颇为感慨道:“不过,那曲附近湖泊众多,只是人吃马嚼的,都要从远处挑水拉水,颇有些不便利。”
  李复文听闻这话,有些无语了。
  再展目一看,那曲城附近,几乎都是山,还有远处数不清的雪山,在几十里外,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镜子一般,格外的透亮。
  荒凉,干净。
  这是那曲给李复文最深刻的词汇。
  “那曲城虽然艰辛,但已经是叶如地区,比较好的城池了!”
  郭守文轻声赞叹道:“这里距离陇右府很近,乃是门户所在,中山王被封在此,陛下想必极有深意。”
  李复文颇有些气馁,虽然有百般好,但终究是太贫瘠了:“郭将军,那曲,叶如地区,有多少属民百姓?”
  郭守文赞叹道:“百姓乃是国之根本,殿下能够问道这些,末将很是欣慰。”
  “如今,那曲附近五百里,约有民二十万,其中有三千余军户,他们乃是唐军出身,赏赐了土地庄园,顺便管理地方,充当官吏。”
  “至于那曲城,虽然五万之限,但实际上却只有一万八千人,其中还有两千人的军队。”
  李复文听到这个数字,更为头疼,二十万人,而且还分散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可以说,这是极为稀少的。
  “殿下,那些军户,你可以信任他们,仅次于您带来的那些官吏们。”
  郭守文一本正经地建议道:“目前,您最重要的,不是考虑如何扩大国土,或者增加人口,而是考虑如何能够适应吐蕃的环境,能够活下来。”
  “长久的活下来!”
  李复文与李宾二人,一脸凝重。
  李复文张了张口,口中的唾沫都有些少了,他饮了口水,认真道:“在陇右待了几个月,已然适应许多,郭将军,您放心,那曲城一定会被我征服!”
  郭守文点点头,他真是不知晓,皇帝为何要分等两位亲王来吐蕃,这里如此的恶劣,享受什么的还在其后,关键是如何能够活下来。
  细皮嫩肉的亲王,也不知道能撑几年。
  叹了口气,郭守文看向沉默的卫王李宾,不由道:“卫王殿下,逻些城,以及卫噗,约如地区,虽然人口比叶如多了几倍,但却是更复杂的。”
  “逻些城驻扎了两千人,他们会帮上你的,您好好待他们就是!”
  说到底,他还是感觉这两位年不过十七八岁的亲王,无法支起那么复杂的大摊子,即使他们有老臣辅佐。
  不过,郭守文还是尽忠职守,在那曲待了数日,帮助中山王小朝廷处理交接事务。
  随即,他又陪伴卫王殿下,去往了逻些城。
  “殿下,您在陇右重新招募了些人马了吧!”
  郭守文看着那身高不一,步伐不一的侍卫亲军,不由得笑道。
  “说来好笑!”李宾无奈道:“陛下送与我两千精兵,结果一半回到了陇右,他们适应不了吐蕃,只能回去。”
  “原本羡慕了一千蕃骑,混合一起,倒是显得格外的不齐整。”
  “蕃骑不错!”
  郭守文轻声道:“殿下,吐蕃待长久,只要记住两件事,支持佛教,拉拢军队,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面对那些吐蕃贵族了。”
  李宾自然点头称是!
  逻些城,自然比那曲好上太多而且,逻些城,本来就很雄伟,工匠们加固改造后,更为瞩目,堪为石头城。
  人口方面,逻些城就有五六万人,其中还是许多的贵族,奴隶主,庄园主齐聚,这里是吐蕃的精华,出产泰半的粮食。
  自然而然,这里的商业也是比较繁荣的。
  在一众贵族,官吏们的欢迎下,李宾进入了逻些城,这也就意味着,卫王国,正式宣告他的国王到来。
  卫国小朝廷,可以正常运转了。
  位于红山上的宫殿,布达拉宫,早已经随着军阀混战而销毁,剩余的部分纳入了大昭寺。
  不过,随着唐人工匠的到来,新的王宫,再次屹立在红山上。
  自然而然,大昭寺,也重新回到了佛教的手中,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修葺。
  而李宾,回到逻些城的第一天,就入住了布达拉宫。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千岁
  布达拉宫是“佛教圣地”的意思。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
  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
  新建造的宫殿,自然不能是吐蕃风格,而是原宫殿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在吐蕃风格浓厚的逻些城,显得格外的突出。
  由于时间较紧,所以宫殿群中,只有朝会的大殿,议事的偏殿,以及后宫。
  后宫的房间,也仅仅只有两百余间,与其鼎盛时期的千间,显得很少。
  但对于目前的李宾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为了彰显忠诚之心,朝会的大殿,被他命名为朝洛殿,议事偏殿为勤政殿。
  而片红山上的王红,李宾不喜欢旧有的布达拉宫名字,而简称为红宫。
  毕竟是建在红上之上,倒是显得颇为应景,直白。
  群臣自无不可。
  朝洛殿上,数百名文武百官,一起叩首山呼:“吾王千岁,千千岁——”
  高坐下龙椅上,享受着群臣的山呼,自然妙不可言。
  什么万岁,千岁,词汇什么的无所谓,就是这一股掌握权力的滋味,让人陶醉。
  “平身吧!”
  摆了摆手,一旁的宦官高呼:“平身——”
  众臣别的不提,礼仪什么的倒是有模有样,不敢有丝毫的逾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