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325

  高夫人点头,道:“你说满清有优秀的首领,有强大的红衣大炮,有百战精兵和将领。但咱们也不逊色啊!你是这世上最优秀的首领了,我不敢想象还有比你更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了。”
  范青见高夫人直言不讳的夸他,不由得笑了笑,道:“你这么夸朕,不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朕有那么优秀么?”
  高夫人笑道:“我这是‘内举不避亲’,我觉得你确实厉害,我不信你口中那个多尔衮能比你厉害多少,除非他是神仙。还有咱们的精兵强将也不比他逊色多少,李岩、傅宗龙、田见秀、刘芳亮等人都是当世的文武人才,咱们大顺军的士兵都是百战精兵,其中多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怕过谁?还有火炮,咱们不是一直在制造么。什么红衣大炮,你派那个外国人不是也已经制造出来了吗?你说满清国家虽小,但人心齐,有稳固的后方地盘,这一点咱们也不逊色于他们啊?咱们河南今年眼看着又是一次大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刑狱公正,井井有条,河南就是咱们的稳固地盘,而且你还收服了陕西、湖广,这地区也很快会被治理好的,这么广阔的地盘,比辽东大上几倍都多?怎么说咱们不如满清的后方稳固呢?”
  “哦!”高夫人不等范青说话,就抢着道:“你说最担心的是进入京师后,不能得到地方乡绅的支持?那么我想问你,满清进入京师后,就能得到地方乡绅的支持啦?再说凭你的能力,怎么会不能收拢京师乡绅的心。对了,你还担心吴三桂叛变,投降满清,这一点很有可能,但我认为只要你处置得当,吴三桂投降满清和归降大顺应该是五五之间的。”
  范青怔怔的听着,觉得高夫人说的很有道理。他现在是皇上了,位高权重,众人都害怕他。再加上他一直以来都是决断英明,算无遗策,所以众人也都习惯服从他的命令了,这样,在他可能出现失算的时候,不会有人出来劝谏。也只有高夫人才能这样直言无忌的和他说话。
  高夫人道:“我觉得你不采纳东征的建议是很失策的,下棋高明的人,都知道‘势’的重要性,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咱们有机会夺取京师,先把这个势握在手中,为什么却要畏首畏尾,不敢行动,你是害怕失败么?”
  范青笑了笑,好一会儿才说了一个“是”字,他因为了解历史,知道原来大顺朝失败的后果,简直是一败涂地,不可挽回,所以才在东征的问题上如此保守。此刻,他也只有在高夫人面前,才能坦露出他的真实心情。
  高夫人笑了笑,揶揄道:“咱们战无不胜,算无遗策,英明果断的大顺皇帝也有害怕的时候么?”随即又正色道:“自成活着的时候,总说,战争没有十拿九稳的时候,如果等你觉得一切都准备稳妥了,可能最好的机会就失去了,所以,抢一步很重要。”
  “抢一步?”范青忍不住重复。
  高夫人深深点头,看着范青道:“就如你当日打左良玉一般,要大胆出击,抢占最有利的位置,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这次东征也是如此,你先抢到京师,推翻明王朝,你就名正言顺的成了新朝皇帝,这时候考验的就是你治理天下,收拢人心的能力了。如果你能在京师站稳脚跟,夺得这个‘势’,满清多尔衮即便来与你争夺,他也是逆势而行,必然失败。可你若不敢东征,让崇祯皇帝跑了,让多尔衮先一步抢占京师,然后收拢人心,你再去攻打,就会难上百倍。”
  嗯,范青深深点头,这一刻他也在自省。自己一直不敢东征,是基于前世对历史的了解。可从自己穿越那一刻开始,历史就发生改变了,现在自己已经不是李自成那种流寇似的大顺国了,而是一个有着稳固地盘,有着笼络乡绅政策和强大后方基础的新顺了,凭什么自己还打不过满清?还会发生一片石的惨败?这一刻,历史真的应该发生改变了。
  高夫人又道:“你担忧兵少的问题,其实,湖广、陕西现在都比较稳定,你可以陆续把兵力抽调到京师,只要你能在京师站稳脚跟,我相信这些地区反对大顺朝的势力一定不敢有所动作。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你东征遇到最坏的情况,惨败给多尔衮,那么,你还可以撤回到开封,就凭河南百姓乡绅对你的支持,难道你没信心守住开封城?难道满清那么点人马,就能占据京师的情况下,强攻开封?”
  
第350章
开始东征
  范青此时已经豁然开朗了,正常历史中,李自成为什么在一片石战败后,会一败涂地,无法翻盘。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一块稳固的地盘,因为他一直对地方乡绅采取高压政策,所以在他失败后,他占领地盘上各处乡绅纷纷造反,在古代真正具有基层百姓组织能力的只有乡绅阶层。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叛,才让李自成败的如此之惨,没法翻盘。而现在自己的形势已经不同,别处不说,起码河南百姓乡绅是支持自己的,整个河南被他经营的如铁桶一般,这种情况下,他应该果断东征的。
  东征不是重复历史上大顺国的失败命运,而是为了改变历史,重建大顺王朝。
  范青此刻已经完全想通了,他对高夫人深深一揖,道:“桂英,你才是我真正的知己啊,你这番话可谓是醍醐灌顶,一言惊醒梦中人,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你。”
  高夫人微笑看着范青,她每次都能在范青遇到大事,最关键的时刻提点他,她一步步看着范青成熟,成为一名真正的圣明皇帝。她从第一次看到范青开始,就认为他与众不同,前途不可限量。范青一次次能力的提升,正好验证了她最初的眼光。
  几天之后,在一个黄历上宜嫁娶的日子,开封城中不少人家都在这一天结婚嫁娶,城中一片热闹,然而最引起全城轰动的喜事,并不是庶民百姓家的喜事,也不是官绅大户家的婚事,而是大顺皇上手下的两名年轻爱将,李双喜和张鼐的婚事,他们二人分别迎娶的也都是为皇上、皇后立过许多功劳的两位姑娘,慧剑和慧琼。婚礼有皇上和皇后亲自主婚,丞相李岩和大学士傅宗龙为媒,选定今日拜堂成亲。
  开封城中的官绅士民人人尽知,张鼐和李双喜都已经封了侯爵,可俩人如此得皇上信任,所以大家纷纷议论,等攻破京师,坐稳了天下,二人也许会被封为亲王。
  张鼐和李双喜被封侯之后,范青便在开封城中分别给他们一处大宅,都是没收开封豪强劣绅的宅子。二人的宅子距离皇宫不远,府中有许多仆人和侍卫亲兵。在范青登基为帝的时候,曾大赏功臣,除了加官晋爵之外,还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之类的。一般战士即便战功不显著,也得到一份丰厚的赏赐。李双喜和张鼐这种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将领,更是得到一大笔财富,所以二人已经变得十分豪阔了。
  尽管范青曾经传谕,对于二人的婚事不许铺张浪费,但今日局面与往日大不相同,喜事还是要办的风风光光。除了皇上、皇后的赏赐之外,各位大将,以李岩、傅宗龙为首的文臣都送了一份厚礼。尤其是那些新近投降的明朝文武和缙绅,谁不想巴结皇上、皇后身边的红人。于是他们的礼单上不仅有金银绸缎之类的,还有不少人送了二人不能够欣赏的名贵字画、玉器、宋瓷和各种古玩。
  结婚这一天,两家喜事大大热闹一整天。第二天,两对新娘新郎又进宫向皇上、娘娘叩头。慧梅传出懿旨,各家将领、文臣的夫人一起来宫中赴宴,大大的热闹一番。
  可是,宴会开始后,却只有皇后慧梅一个人主持,接受两对新人的叩拜。皇上有紧急事情,不能来了。李双喜和张鼐都是很敏感的人,二人对视一眼,心中都在想,莫不是东征的提议已经得到皇上的认可了!
  酒宴上,一些后归顺的将领家眷比较拘谨,严格守着宫廷礼仪,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他们的丈夫原来都是明朝进士出身,在朝廷或地方做高级官员,她们自己本身也是官宦之家或者书香门第。她们比较懂朝廷的礼节,也深深明白她们和李慧梅是有君臣之分的,礼法自然讲究,所以都怀着肃然敬畏的心情,唯恐有一点失仪。
  但以前军中将领的妻子还不习惯宫廷的礼仪,如同以前在老营中一样,随便说笑。有时还拉拉扯扯的开着玩笑,把宫廷礼仪完全忘到脑后了。慧梅也是刚当上皇后不久,不怎么在乎礼仪,所以宴会的气氛很热闹,大家都对新人说着祝福的话,或开着善意的玩笑。
  两个新郎官脸上都带着微笑,而两个新娘子则脸颊泛红,十分害羞。但他们的心情却不尽相同,两个新娘子是满心喜悦幸福的,她们很爱自己的夫君,望向夫君时眼中都是满满的柔情爱意。而两个新郎官的心中则带有一丝苦涩。张鼐爱的女人,现在高高坐在皇后的位置上,他从今以后,都不能直视慧梅,要被严格的君臣礼仪分隔,连见一面都会很难了。李双喜则更难过,他爱的女人已经与他阴阳两隔,永远也不能相见了。但他们两个也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好女人,又是皇上亲自赐婚,所以俩人即便不十分爱自己的妻子,也要彼此相敬如宾,好好的过日子。
  正当众宾客让两对新人敬酒,说笑,十分热闹的时候,忽然,皇上派一名太监过来给李双喜和张鼐宣旨,二人赶快跪下接旨。原来范青已经决定东征,现在正在召集大小臣子将领商议东征具体事宜。因为担心崇祯逃走,所以今天范青就派出刘芳亮率领两万人马做前锋出发,一两天之后,他将率领主力部队东进。但考虑到李双喜和张鼐因为刚刚成亲,所以范青特许他们二人三天之后,率领各自部队作为后备队,押送粮草辎重。
  二人领旨谢恩,站起来之后,对视一眼,一起道:“我们不用休息,我们要跟着皇上一起出征。”
  宣旨太监刚要说,这是皇上的旨意。二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辞别慧梅,然后一溜烟的离开宴会,去拜见皇上了。
  慧琼看着远去的丈夫,心中不禁一阵难过,刚刚成亲,还没享受到夫妻之间的恩爱甜蜜,这就要分别了么!
  张鼐和李双喜到达乾清宫的时候,刘芳亮带着白旺和马世耀正向外走,他们率领两万骑兵,立刻出发,直奔京师。刘芳亮看到二人,咧嘴一笑,在李双喜肩上一拍道:“好,新郎官也不能休息了,咱们一起东征,去踢崇祯小子的屁股!哈哈!”说完大步走出宫殿。
  二人走入大殿,站在众武将末尾,听范青正在与牛金星商议这次东征的檄文。牛金星现在任礼部尚书,写檄文的事归他负责。
  只听范青道:“牛尚书,你把檄文从头念一遍,让大家听听,有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牛金星抖擞精神,拿出一张纸,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开始诵读,“大顺倡圣皇帝为征讨事:自古帝王兴废,民兆于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关西而席卷三秦。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故特遣将士,于本月二十日,自开封领大兵五十万,分路进兵为前锋。所过秋毫无犯。晓谕文武官等,审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民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后边日期写道,大顺癸未。这稿头日期没有写,等将来印成之后,用朱笔填进去。显然已经不再用崇祯年号,而改用大顺纪年。
  听完这篇檄文,众多武将大多大眼瞪小眼,完全听不懂檄文的内容,众多文臣则捋着胡须不停点头,牛金星虽然人品不行,但文学还是可以的。
  范青听了以后,觉得有些太过文学了,恐怕普通百姓是听不懂的,但他知道这篇檄文很重要,恐怕以后要流传千古的,不能太过白话。他接过稿子看了看,微笑点头,提起朱笔,在稿子后边的上方,写一个“可”宇,交给牛金星。
  又向牛金星问道:“那北伐诏书的稿子,可拟好了么?”
  牛金星站起来回答说:“陛下的北伐诏书稿子,臣吩咐几个文臣已经拟就。今日与文臣们又讨论了一遍,改动了几个字,明日早晨即可以送进宫来。那诏书将在三天后颁布,所以陛下有时间从容斟酌。”
  范青点点头,示意牛金星坐下,又转向李岩问道:“那一通北伐誓师的文告,我已经在路上看了。芳亮出征的时候,这文告也要刻版印出,通告全军上下。”
  李岩说:“臣等认为,此次东征是皇上御驾亲征,磁侯刘将军只是先行十余日,所以不须行遣将令。磁侯到了韩城以后,可招集诸将,代皇上行誓师礼,宣布文告,然后大军分路过河。至于已经过了河的将领,不必回到韩城,只要就地举行誓师,向部下宣布皇上的誓师文告即可。”
  傅宗龙接着说:“此次皇上出征与往日不同。此是最后一仗,直捣燕京,一举而灭亡明朝。燕京一破,陛下登极,传檄天下,江南可不经大战而次第勘定,所以东征全军誓师,必须隆重举行。”
  范青心中兴奋,自己从御案上拿起了文告的稿子,重新细看。看到一半时候,忽然念出声来:……本皇以渺渺之身,起自银川,兵威所至,壶浆竞迎。兹者三秦底定,定国开封;兴师东渡,直捣燕京。指日戈归牧野,马放华阳,开封定鼎。与万民同登衽席,岂不休哉!
  凡尔将士,共宜各舒忠愤,用集厥功。其有摧锋陷阵,勤劳懋著之士,裂土分茅,锡之带砺。其或奸宄携贰,及微狠违令者,国有常刑,法将难贷。
  凡尔将士,共喻此意,勿焚我庐舍,勿虐我黎民。惟今约誓,其各勉旃。
  范青念毕文告,点点头,用朱笔批一“可”字,随即向李岩微笑说道:“拟三日后,大顺军各将各营誓师出发,扫荡三晋。我们和先出发的磁侯刘芳亮在平阳会师,一起从太原北上,从大同往东,入居庸关到京师城下。我们自从起义至今,转战这么多年,马上就要攻克京师,大功告成了。”
  李岩说:“明朝在山西的兵力空虚,到太原不会遇到大战。倘若一路顺利,不耽搁时间,看来七月初十左右,可以到京师城下。我如今担心的只有一件事……”
  范青问道:“你担心的是什么?”
  李岩接着说:“会不会崇祯住南京逃跑?这可说不定。要是他逃往南京,事情就有些麻烦。”
  傅宗龙说:“只要我们进军神速,崇祯就来不及逃往江南,下一步收拾江南就迅速多了。”
  牛金星说道:“从前朝古代来看,一国皇帝逃往别处,名叫蒙尘。唐朝皇上就两次逃出开封,元顺帝也是逃走的。所以为今之计,只有进军越快越好。崇祯想逃往江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范青点头说道:“我想,崇祯顾虑很多,未必会轻易逃出京师。只要我大军进兵迅速,等他决定逃走的时候,已经晚了。”
  田见秀紧接着说:“何况我军已经陆续进驻山东,截断了运河。董学礼投降陛下之后,陛下将他由副将升为总兵,已经正准备护送武愫前往淮阴等处。崇祯听到山东、淮北局势已变,必不敢逃往南京。除非从海上逃走,料他不敢冒这种风波之险。”
  范青问道:“这个武愫如何?”
  田见秀回答说:“武愫是进士出身,在明朝虽无显要地位,可是也有一些名气。派他做淮阴一带的防御使,仰赖陛下声威,向地方军民宣布新朝政令,必能收拾那一带的混乱局面。日后下江南的事,并不靠他。只等京师一破,崇祯亡国,陛下命一上将,率军南下,并差一重臣随兵前往,江南可传檄而定。”
  范青微笑点头,心想,“终于要开始了么!”他心中其实并不太担心崇祯,而已更担心另一个劲敌——满清。他将要与满清进行一次最关键的,决定生死的大战。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为了改变历史,而面临着的最重要的一次考验。”
  
第351章
势如破竹
  当天晚上刘芳亮入宫辞行,连夜出发。范青在便殿赐宴,实际也只是一种礼节,十分简单,很快完毕。范青亲自送他出了午门,看着他上马。
  李岩和傅宗龙奉旨率领文武百官,将刘芳亮送出开封城外,行了简单的“相饯礼”,一齐目送着刘芳亮率领着一大群将领和亲兵,在迷茫晓雾中疾驰而去
  刘芳亮走后两天,六月十日早晨,范青率领李岩、傅宗龙、牛金星、喻上猷、顾君恩和在西安新降的武将,由李双喜、蓝应城、丁国宝等率领的数千精锐骑兵护卫,从开封动身东征。留守开封的文武大臣,由泽侯田见秀率领,一直送到郊外。被捕获的明朝秦王和几个郡王都带在军中。崇祯十五年在河南破汝宁时捉到的崇王也带在军中。
  大顺朝东征的先头部队,在三日前就渡过了黄河。主力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韩城和禹门之间的沙涡渡河;一路由韩城向蒲坂渡河。范青从开封启程的时候,山西省的许多府、州、县的明朝政权,已经纷纷瓦解,有的地方士民打开城门迎降,有的正在准备迎降。范青在路上不断接到刘芳亮的飞奏,有时是刘芳亮转来的白旺和马世耀等大将的禀报,知道到处没有遇到抵抗。果如所料:势如破竹。
  范青同他周围的群臣,在一片胜利的欢悦中,渡过黄河,于六月十六日到了蒲州,祭了关公,十八日到猗氏,十九日到闻喜,二十日到绛州,二十一日到曲沃,二十三日到了平阳,在平阳停了五天,同刘芳亮、白旺等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发表了使一般庶民百姓都能听得懂、读得懂的上谕,便向太原进军了。
  东征大军每到一地,就将已经拆掉的驿站恢复,整顿了驿卒,配备了马匹。所以,范青沿路到开封的信使和公文不断,朝中大事和关中、汉中、河南、湖广等地情况,也都不断地向范青禀报。倘若有重要军情,则逢站换马,日夜不停,虽相距数百里,一日夜可以到达。这个正月,开封朝廷每日要收到四方许多公文,也发出许多公文,而最重要的是通往太原一路的消息。凡是开封朝廷收到山西方面的公文和消息,都要报进宫中,以免皇后悬念。所以范青东征后,一路情况,慧梅和几位妃子都很清楚。
  范青留在开封的文武群臣,和拥戴范青坐江山的士绅们和百姓们,不断得到大顺军东征的捷音,心情都十分振奋。皇宫中更是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二月初,当范青到达平阳的消息传来以后,慧梅将李岩、傅宗龙和几位大将的夫人招进宫中,摆宴庆贺,噙着眼泪对她们说:“圣驾已经到了平阳府,明朝在太原的兵力空虚,攻破很容易。李丞相算定七月末间破京师,皇上很相信,看来准能办到。唉,我们大家的日子苦尽甜来,天下的百姓从今往后也有太平日子过了。”
  按照原来决定:等一接到范青在京师举行登极大典的消息,开封城中就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各个街道都要搭起五彩的牌坊,官绅军民庆贺三天。如今虽然范青尚在去太原的路上,可是开封宫中和朝廷上下都已经为这事开始准备了。
  慧剑跟随红娘子的大军出征,慧琼留在宫中帮助慧梅处理事情,每日每夜都不免思念丈夫。特别是夜间,她睡在雕花红漆大床上,结婚时用的绣帐、裳被、鸳枕,一切依旧,可是丈夫却不在身边,她便忍不住揪心揪肝地思念新郎,忍不住在心中呼唤“张鼐哥”。她轻轻地、含羞地、甜蜜地轻声呼唤,那声音轻飘得只能使她自己听见,甚至连她自己也听不见。就这样,她也会双颊羞得热辣辣地发红,同时滚出来思念和幸福的眼泪。为着丈夫,她天天早晨烧香祷告:
  “老天爷,保佑我皇马到成功,攻破京师。在京师登了基,就赶快回来吧!”
  开封朝廷经常派信使前往军中。每次信使出发之前,泽侯田见秀总要命官员到宫门叩禀皇后,问有没有东西或书信带给皇上。这时慧梅就对慧琼说道:“慧琼,你给张鼐修一封书子吧,也是嘱报平安嘛。”
  慧琼的脸红了。她很想写信,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要告诉张鼐。但是她总是十分害羞回答说:“回禀皇后,我没有什么话要说。”
  皇后笑一笑,也不勉强。但在她给皇上的家书中,总要写上一笔,说慧琼每日进宫办事,勤谨如常,要张鼐不要挂念家中。
  自从大军出征以后,左妃照例逢三、六、九日来到坤宁宫后院的绿云阁中为皇后讲书。慧梅出身贫寒,从小不认识字,以前在军中征战且不觉怎样,现在成了万民敬仰的皇后,不禁以不识字深以为憾。她知道左妃擅长文学,且很受范青宠爱,所以让左妃教她读书识字。
  这样一来,左妃对东征大军的消息,知道得较多、较快,当然也就更多地同皇后、慧琼等分享了节节胜利的喜悦。
  转眼间到了七月中旬,绿云阁的周围,几十株垂柳绿意葱葱,随着东风摇曳,俨然一团绿云。假山下的几块玲珑奇秀的太湖石边,有几棵芍药怒放,香气袭人。正是深宫中妇女们读书的好地方!
  这一天,左妃讲完了《蒹葭》三章,又讲了唐诗一首,之后休息吃茶,话题转到两天前得到的东征大军消息。大军已经将太原包围,并且将皇上的第一通东征诏书和第二通诏书射入城内。左妃已经能够将第一通诏书背得很熟,说道:“娘娘,你曾说牛尚书代皇上拟的东征诏书写得很好,可以流传千古,可惜叫老百姓太难懂了。不过那些骂明朝的话的确切中时弊,令人读着痛快。”
  皇后笑着问道:“左妃,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句?”
  左妃欠身回答说:“臣妾最觉得痛快的是这样几句:‘公侯均食肉执绔而倚为腹心;宦官皆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力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