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325

  张若麒向吴三桂问道:“伯爷关于不肯向范王投降的事,打算在家书中如何措辞?口气上是否要写得婉转一点?”
  吴三桂回答说:“我正为此信的措辞作难。你想,既然忠孝不能两全,我决不在信中同意投降。可是说我决不投降,我父母的性命就难保。因此措辞困难……”
  张若麒感叹说:“伯爷如此忠于大明,义无反顾,实在可敬。下官自幼读圣贤之书,进士出身,身居高官,不能为大明矢志尽忠,实在惭愧多矣。这封书子的措辞确实难,难!”
  杨坤说道:“张大人满腹经纶,智谋出众,难道想不出好的办法?”
  吴三桂听杨冲这么一说,神色凄然,几乎滚出热泪,叹口气说:“实不瞒二位钦使,弟虽不肖,不敢与古代孝子相比,但是人非草木,弟亦同有人心。弟迟迟不为先皇帝镐素发丧,在山海誓师讨贼,就是为着父母都在京师,只怕出师未捷,父母与全家先遭屠戮。唉!到底还是忠孝不能两全!”忽然,忍耐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杨坤见他的主帅落泪,望着张若麒问道:“张大人,有没有好的主意?”
  张若麒低着头,轻轻摇晃脑袋,想了片刻,忽然将膝盖一拍,抬起头来,得意地说:“有了!有了!”
  一直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的唐通忙问:“张大人,书信中如何措辞?”
  张若麒又想了片刻,才决定说出他的主意。他首先想着,既然吴三桂坚不投降,必有所恃;所恃者非它,必是满洲兵即将南下。他凭自己两日来察言观色判断:满洲兵最近将南下无疑。他想道,如果一战杀败范青,范青来不及杀害吴襄,关宁兵或满洲兵有可能在战场上将吴襄夺回,也可能迫使范青将吴襄放还。他又想,目前除仿效汉高祖,别无办法。于是,他用了半是背诵半是讲解的口气说到:
  “昔日楚汉相争,汉王刘邦和项王俱临广武而军,相持数月。楚军缺粮,项王患之。在这以前,项王捉到了刘邦的父亲和老婆,留在军中。到了这时,项王在阵前放一张大的案子,将刘邦的父亲绑在案子上,旁边放了一口大锅,使人告诉汉王:‘你今天若不退兵,我就要烹你的父亲。’汉王回答说:‘我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倘若你一定要烹我老子,请分给我一杯肉汤。’项王大怒,想杀刘邦的老子。项伯,就是项羽的叔父,对项羽说:‘天下事还说不定准,况且要打天下的人是不顾家的,你杀了刘邦的老子不但无益,反而增加了仇恨。’项羽听了劝告,不但不杀刘邦的老子,后来都放了,连刘邦的老婆也放了。”
  吴三桂不很明白张若麒的真正用意,问道:“张大人,范青目前还没说要杀家严,我在家书中如何措辞?”
  张若麒:“晦,平西伯,你太老实!如今你在家书中愈是毫不留情地痛责令尊老将军,责备他不能殉国,不能提着宝剑进宫杀死范贼……”
  “他怎么能走进皇宫?”唐通问了一句。
  “嗨,这是用计,不是当真!不管吴老将军能不能做到,只要平西伯在家书中把他令尊老将军骂得痛快,骂得无情,骂他令尊该死,就能救老将军之命。你还不明白么?不知谁替刘邦出的主意,刘邦就是用这个办法救了他老子的命,也救了他老婆日后的命!”他忽然转问杨坤:“子玉将军,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杨坤在心中骂道:“你出的这个歪点子可是要把我家伯爷的一府老幼三十余口送到死地!”他口中不敢说出二话,但是在刹那之间不能不想到一件往事:差不多就在两年前,洪承畴率领八位总兵、十五万大军援救锦州。洪总督本来稳扎稳打,逐步前进,无奈张若麒这个狗头军师,号称懂得军事。来自兵部衙门的职方司郎中,不知怎的被崇祯皇帝赏识,钦派他来松山监军,连总督洪承畴也不敢不听他的意见。他不断催战,遂致全军溃败。如今他又来出馊主意,真是夜猫子进宅,没有坏事不进来!他的眼光转到唐通脸上,想听听这位身居总兵的将军的意见,恭敬地问道:“唐大人经多见广,请你看张大人这主意是否可行?”
  唐通心中认为张若麒指点的是一着险棋,很可能枉送了吴三桂在京师的一家性命,但是万一这着险棋有用呢?他沉吟片刻,回答说:“你们这里,文的武的,人才众多,谋士成群。还有两天时间,何不让大家商量商量?”
  杨坤对唐通的回答很觉失望。在吴三桂的幕僚和将领中,一直集中考虑的是降与不降的问题,而没料到会有老将军吴襄的劝降家书。他们早已抱定决心,坚守山海关,决不投降,等待清兵南下。从昨天唐通和张若麒带来了老将军吴襄的劝降家书,才突然引起大家重视了这个问题,却商量不出一个妥当对策。杨坤看见唐通也说不出来好的意见,他重新思索张若麒指点的一步险棋。他想,俗话说病急乱投医,张大人开的药方不妨试试?……
  杨坤不敢轻答可否,望望吴三桂,同吴的疑问眼神碰到一起。正在这时,吴三桂手下的一位偏裨将官进来,站在门外禀报:“敬禀伯爵老爷,唐总兵大人的人马已经站好了队,我们派往护送的一百名骑兵也都站好了队,要不要马上启程?”
  吴三桂与两位前来犒军劝降的大顺钦差互相看了一眼,随即吩咐一句:“马上启程”。
  吴三桂送走了范青差来犒军与劝降的两位使者以后,一方面作应战准备,一方面命两位文职幕僚代他拟一封家书稿,不但表示他决不向范青投降,而且痛责他父亲不能杀死范青,为大明尽忠。这封信送往京师以后,他就知道必然会激起范青大怒,战争将不可避免。所以他一面探听范青的出兵消息,一面加紧探听沈阳动静,准备向清朝借兵。
  同时,他下令日夜赶工,修补了西罗城城墙的缺口,又将守卫宁远城的大小火器运到山海卫的西罗城中。明朝在宁远存放有两门红衣大炮,曾经在一次抵抗满洲兵围攻宁远时发挥了威力,使努尔哈赤受了很大挫折。曾经哄传努尔哈赤在指挥攻城时受了炮伤,死在回沈阳的路上。虽然只是传说,努尔哈赤实际是患了瘩背而死,但努尔哈赤于1626年指挥攻宁远城时,由于城上炮火猛烈,满洲兵死伤惨重,努尔哈亦被迫退兵,确是事实。松山战役之后,清兵很快蚕食了宁远附近的大小城堡,但一直不进宁远,就因为宁远有较多的大炮,清兵曾在城下吃过大亏。如今在西罗城上修筑炮台,架好了红衣大炮。
  吴三桂备战的第二件重要工作是补充人马。随他入关的百姓人数不过十万左右。当初为着夸大功劳,也为事后向朝廷要钱,虚报为“五十万众”。这十万多人的内迁百姓,分散安插在关内附近各县,生活尚未安定,与本地百姓也存有种种矛盾,需要留下青壮年人照料入关的老弱妇女,照料生产,照料安全。在匆忙中能够抽调几千人补充军伍就不易了。所以吴三桂准备保卫山海城的将士,总数只有三万多人,虚称五万。他听说范青的东征大军号称二十万,纵然减去一半,只有十万,也比他的关宁兵多出一倍还多,不可轻视。
  他连夜派人,将驻在永平的人马全部调回山海卫。又召集一部分亲信将领和幕僚,还约了本地的几位士绅,连夜开会,商议向清朝借兵的事。在商议时,大家几乎都是恭听平西伯的慷慨口谕,不敢随便说话。
  
第430章
怒斥吴三桂
  吴三桂说道:“事到如今,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誓做大明忠臣,为先皇帝复仇,为大明恢复江山。向清朝借兵,帮助我朝剿灭流贼,是一时权宜之计。自古一国有难,向邻国求援,恢复社稷,例子不少。今日在座的各位文官和地方绅耆,都是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武将虽然读书不多,可也听过戏文。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申包……”他怕自己记不清,望一眼正襟危坐,肃然恭听的本地最有名望的士绅,也是唯一的举人余一元,问道:“那个为恢复楚国社稷,跑到秦国求救的,是叫申包胥么?”
  余举人恭敬回答:“是叫申包胥,这个有名的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还有……”
  吴三桂问:“还有什么人?”
  余一元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出于敏感,也许是听到了什么传闻,忽然想到石敬瑭这个人物,但是他蓦然一惊,想到在目前的险恶局势中,偶一不小心,说出来一句错话就会遭杀身之祸,赶快改口说;
  “方才恭闻伯爷深合大义之言,知关宁五万将士在伯爷忠义感召之下,兴师讨贼。山海卫与附近各州县士民,不论智愚,莫不人同此心,竭诚拥戴。后人书之史册,将称为‘关门举义’,传之久远。伯爷提到申包胥向秦国乞师,一元窃以为申包胥不能专美于前,伯爷向清朝借兵复国,亦今日之申包胥也。”
  吴三桂点点头:“余举人到底是有学问的人,说的极是。本爵决计向满洲借兵,也是效申包胥向秦国乞师。”他略停一停,为着消释本地士绅疑虑,接着说道:“我是向满洲借兵,决不是投降满洲。满洲决不会来山海卫,我也决不会让满洲人往山海卫来。这一点,请各位士绅务必放心。”
  一位士绅胆怯地问道:“请问钧座,满洲人将从何处进入长城,与我关宁大军合兵一处,并肩戮力,杀败流贼?”
  吴三桂说道:“崇祯年间满洲人几次向内地进犯,都是从中协或西协选定一个地方,进入长城,威胁京师,深入内地,饱掠而归。这些事情,余举人都是知道的,是吧?”
  余一元回答:“谨回钧座,一元因近几年留心时事,大致还能记得。满洲兵第一次入犯是在崇祯二年十一月间,满洲兵三路南犯,一路入大安口,一路入尤井口,又一路入马兰谷。这三个长城口子都在遵化县境。满洲兵第二次入犯是在崇祯十一年九月,一路从青山口进入长城,一路从墙子岭进入长城,都在密云县境。满洲第三次入犯是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仍然是从密云县北边的墙子岭进入长城。以上三次大举南犯,都是从遵化和密云境内进入长城。”
  吴三桂频频点头,望着大家说道:“好,好。余举人不愧是山海卫的饱学之士,留心时事。据我们接到的确实探报,清兵已经从沈阳出动,人马众多,大大超过往年。这次统兵南下的是睿亲王多尔衮,他由辅政王改称摄政王,代幼主统摄军政大权。我们还探听到一个十分确实、十分重要的消息,对我军在山海城讨伐流贼这件事……余举人,你刚才说了四个字,怎么说的?”
  “我说载之史册,将称为‘关门举义’,传之久远。”
  “对,对。这一确实消息,已经是铁板钉钉,不再有变。满洲摄政王的进兵方略还同往年一样,对我山海军民的‘关门举义’十分有利。”吴三桂看见士绅们的脸上还有不很明白的神气,又向大家说道:“摄政王已决定从中协、西协寻找一个口子进人中原,先占据一座城池,作为屯兵之处,然后进剿流贼,攻破京师。”
  他顿了顿,忽而提高声音道:“本爵誓死效忠明朝,与流贼不共戴天。”
  在座的文武要员和地方土绅,一下都被吴三桂的忠孝之情打动。
  “三桂虽然是一介武将,”吴三桂接着说,“碌碌不学,但是人非草木,岂无忠孝之心。自从流贼攻陷京师之后,三桂深怀亡国之痛,也痛感丧家之悲。我今日约请各位前来,为的明告各位二事:第一件,我决计率关宁将士与流贼一战,义无反顾。第二件……”
  吴三桂环顾左右,见举座皆屏息敛声,静待下文,便接着说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要借多尔衮的刀,砍范青的脖子。今日就差遣得力将领,携带借兵书子,在路上迎见清朝摄政王,陈述我朝向清朝借兵复国之意。说明我这里诱敌深入,使中协与西协没有流贼防守,以便摄政王率领清朝大军顺利进入长城,使范贼顾首不能顾尾,前后同时苦战,陷于必败之势。只要一战杀败范贼,收复神州不难。”
  士绅们认为平西伯的谋略合理,大家肃然恭听,轻轻点头。有一位绅士大胆地问道:
  “请问伯爷,崇祯皇帝已经身殉社稷,万民饮恨。与清兵合力收复京师之后,如何恢复大明江山?”
  吴三桂回答:“先皇帝虽然殉国,但太子与永、定二王尚在人间,太于理当继承皇位。”
  “听说太子与二王,连同吴老将军一起都在范贼手中,山海绅民,对太子与二王,吴老将军与贵府全家上下,十分关心。不知钧座有何善策营救?”
  “此事……我已另有筹划。但因属于军事机密,不宜泄露,请诸君不必多问。”
  余一元等士绅们仍然心存狐疑,但不敢再问了。吴三桂接着说道:“几天来山海卫城中谣言很多,士民纷纷外逃。我今日特烦劳诸位帮助我安抚百姓,请大家不用惊慌,本爵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流贼一旦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死无葬身之地。”
  众士绅凛凛听谕,没人做声。吴三桂目光扫过众人,正要宣布散会,忽然从人丛中站出来一名青年士子,拱手道:“平西伯大人,小人有几点疑惑,请大人明喻。”
  吴三桂和所有人的目光一起望过去,吴三桂见他十分年轻,似乎有些眼熟,但记不起来姓名了。杨坤上前一步,在他耳边说:“此人叫吴国忠,是山海卫里的一个教谕!”
  教谕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局长,山海卫是个小县城,吴国忠在山海卫当教谕,地位是比平西伯差十万八千里了。不过看他不卑不亢的样子,到似乎不怎么惧怕吴三桂。
  吴三桂微微点头,道:“吴教谕,你有什么话,请直说。”吴三桂向来笼络士子,不论贫富和地位高低,说话总是客客气气的。
  吴国忠拱手道:“平西伯大人,小人有一事不明,大人如何确定满清大军定会听从大人的意见,从中协或西协进入长城以内,夹击流贼?如果他们不从密云段的长城进入长城,而是挥师直扑山海关,逼迫大人交出山海关,然后裹挟大人的关宁军与流贼决战,大人将怎么应付?”
  吴三桂心中一惊,他去满洲借兵,情况十分复杂,他也是权衡利弊才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其实上,他也担心满清会不从密云长城段进入内地,听从他的安排夹击大顺军,夺回太子,拥立太子即位,恢复大明江山。此刻听吴国忠一言戳中他的心事,不由得脸色微变。
  杨坤上前一步,朗声道:“此事,吴教谕不用担心,满清每年入关,都走中协或者西协,今年他们也不例外。”
  吴教谕冷笑道:“年年都走,未必今年还走。往年平西伯大人率领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山海关地势险要,兵力充足,又有当地士绅百姓和朝廷的全力支持,所以满清东虏不能攻破此关,只能望着关门兴叹。今日大人一旦写信借兵,东虏岂有不直扑山海关,趁机占领雄关,裹挟大人关宁兵将,然后占我中华大地,到时候,我等众人岂不是成了引异族入关,侵犯我中华土地的千古罪人了么?”
  这话说的太刺耳,吴三桂脸色大变,露出怒色,沉声道:“你一个小小教谕,胡说什么,我代表明朝旧臣,与满清合作,打败流贼,恢复大明江山,必将流传千古,怎么就成了千古罪人,你这样胡说,是不想活了吗?”
  吴三桂久历戎机,长年累月在战场上拼杀,身上积累了浓重的杀气,此刻一发怒,场上士绅个个噤若寒蝉,浑身发抖。
  岂料这吴国忠竟然十分有胆识,他毫无惧色,冷笑道:“小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教谕,但也是大明朝的官员,食皇上俸禄,忠大明天下。我五岁读书,十岁前背完‘四书’,接着就诵读‘孝经’,‘孝经’开宗明义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咱们汉人不剃发、不刮脸,以别于胡人。如果被满清占据了咱们汉人的花花江山,将来被迫剃发易服,连父母遗体尚不能保,岂不痛哉!”
  这话说的吴三桂无话可说,恼羞成怒,拍案而起,喝道:“好你个吴国忠,信口雌黄,污蔑本伯爵,来人啊!给我抓起来!”
  登时有数名军士迈着铿锵的步伐走进大厅,把吴国忠架起来,向外拖去,大厅中的士绅一起失色,见吴三桂怒容满面,都不敢开口相劝。
  此时吴国忠已经豁出去了,他大声喝骂:“吴三桂,你勾结东虏,卖国求荣,沐猴而冠,禽兽不如。数万关宁将士都是汉人,一定不会追随你去做汉奸。你投降东虏,自以为得计,我看你是高兴的太早了!你不忠,不义,不孝,必留千古骂名……”吴国忠的声音随着士兵们纷乱的脚步声,一直被拖出大厅,离开院子,最后声音戛然而止,只有呜呜的呼声,应该是嘴里被塞入了什么东西。
  “混账!”吴三桂想好的计划,本以为会得到士绅们的一致支持,岂料,却被一个小小的教谕给痛斥了一番。他无心再说什么。站起来一甩袖子,转身走出大厅。
  当天晚上,副将杨坤、游击将军郭云龙到了吴三桂的书房,杨坤拿出一封信道:“大人,给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信写好了!请大人过目。”
  吴三桂接过此信,看了一遍,信上写的很清楚,请求多尔衮出兵,从密云长城进入内地,夹击范青,夺回太子,恢复大明朝,最后写如果拥立太子成功,就给摄政王回报。
  吴三桂看完此信之后,默然不语,他耳中回荡的是今天吴国忠的骂声。他毕竟是从小受到忠君爱国教育的大明将领,万一满清真如吴国忠所说那般,抢占山海关,进而霸占整个中华大地,那自己真就成了勾结异族的千古罪人,这汉奸的名声可不好受。
  杨坤道:“如果大人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封信就由游击将军郭云龙,现在携带出发,送到宁远的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如何?”
  吴三桂又思索一会儿,道:“这封信暂且不要送了,毕竟范青还没率领大军大举来攻,而且据我得到的情报,范青虽然年轻,但见识远大,心胸开阔,未必如咱们得到情报那般不堪,还是再等等吧!”
  如此又过了几天,这日傍晚,忽然一封情报直接送到了吴三桂手中,吴三桂看了这份情报,双手微微发抖,脸上肌肉颤动,猛地把情报拍在桌子上,发出啪的一声大响,喝道:“这群流贼简直是欺人太甚,我吴三桂发誓,要与他们不共戴天,誓不两立。”
  杨坤从桌上拿起情报,看了一遍,原来是吴三桂派到京城的细作送来的,信中说,城中的大顺将领冒犯了他的家人,打伤了他的父亲,把陈圆圆给掠走了。信上还说大顺正在整顿军马,似乎有作战的意图。
  看完信之后,杨坤叹道:“流寇终究是流寇,不成气候。自古以来的开国英主哪有不尽力笼络前朝大臣士绅的。可你看范青一进京城,就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同时宠幸周后和公主。周后是咱们大明朝的国母,此举何其卑劣,简直是对咱们大明官绅的侮辱。而且伯爵现在手握重兵,他不来笼络,反而冒犯你的家人,抢走你得爱妾……”
  
第431章
京师的新情况
  “别说了!”吴三桂怒气冲冲的打断杨坤的话道:“我与范青誓不两立,我一定要给他一个教训。”他想起陈圆圆的花容月貌,一颦一笑,现在却被大顺的将领在身下蹂躏,很有可能,夺走陈圆圆的就是范青本人,一想到爱妾婉转娇啼,梨花带雨的痛苦模样,吴三桂的心就好像在滴血一般,痛彻心扉。
  陈坤又轻声道:“伯爷,大顺军整顿军伍,显然是对咱们没有上表臣服不满,准备大举来攻,咱们要做好战争准备了!”
  吴三桂微微点头,心中深以为然,道:“这群流寇实力不弱,咱们不见得是他们的对手。”
  杨坤道:“那封送给摄政王的借兵信,要不要送出呢?”
  吴三桂想了片刻,终于握紧拳头,咬牙道:“范青,你不仁,休怪我不义。”然后转头对杨坤道:“明天一早,你就让郭云龙出发,把这封信送到宁远摄政王的手中。”
  杨坤立刻拱手道:“遵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