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325

  李牟微笑道:“皇上说的很好,我们进京师是来考试的,不是来搜刮银两来的。俗话说‘黑眼珠见不了白银子!’可我们大顺的君臣不同,我们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偏偏就不把这点银子放在心上。今天学生要是收下大帅的银子,那么就要感激大帅的恩德,后面要劝谏大帅的话,就没法子尽情的倾吐了。所以,请大帅收回银两,恕学生直言不讳。”
  吴三桂暗自惊异,这李牟果然不俗啊,不好色,还不爱财,这与刚走的那两个钦差唐通、张若麒见钱眼开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他挥挥手,让杨坤把银子拿开,道:“范王刚刚遣来两名钦差,我已经知晓范王的意思了,现在正在考虑中,几日之后就能给范王回信做答,不知范王匆匆忙忙又派公子二次过来,有何指教?”
  李牟听吴三桂对范青既不称呼“皇上”,也不称呼“陛下”,甚至连“范皇”都不叫,只叫“范王”,心中登时有些恼怒,冷笑一声道:“无他,皇上担心前两个钦差都是大帅的故旧,不敢对大帅直言劝谏,不能把道理说明白。以至于大帅引狼入室,铸成大错,留下千古骂名,到时候追悔莫及!”
  这话说的毫不客气,吴三桂和杨坤同时变了脸色,杨坤霍的站起来,指着李牟喝道:“小子,你胡说什么,大帅以上宾之礼,接待于你,你却如此对大帅不敬,你不知整个山海卫都是大帅的军营,你还想不想活着回去了。”
  听到杨坤的怒斥,屋子里有片刻安静,连屋外来回走动的士兵也静止不动,似乎在倾听屋内动静。正当屋内气氛变得紧张的时候,吴三桂笑了笑,轻轻挥手,让杨坤坐下,微笑道:“李公子,此言何意?我吴三桂又怎么引狼入室?怎么背负千古骂名了?”
  李牟拱手道:“学生在来的路上,听到很多传言,说大帅在整备军伍,欲与大顺朝为敌。还要向东虏满清借兵,不知可有此事?”
  吴三桂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李牟道:“学生窃以为大人欲向东虏借兵一事十分不妥。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古代向异族借兵,而留下千古骂名的最著名的就是石敬瑭。石敬瑭是五代十国的后晋之人,他篡权夺位,向契丹借兵,向契丹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且十分无耻的以儿皇帝自居。对这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爪牙刘知远都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恐异日成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他这种行为给中原百姓造成无数兵灾祸患,也遭到历代有识之士的痛斥,最有名的一句诗词‘称臣呼父古所无,石郎至今有遗臭。’就是讥讽石敬瑭的。石敬瑭是前车之鉴,大帅怎能不引以为戒。”
  “再者,满清东虏并非契丹,他们比契丹更可怕,野心更大,大人以为是向他们借兵,他们却想着怎么进入关内,夺取的汉人天下,占据咱们的中华大地。可以说,大帅一旦借兵,将来只怕名声还不如石敬瑭,这就是我说的引狼入室,追悔莫及!”
  杨坤冷笑道:“公子所言,皆是你自己想象罢了,满清久居关外,他们已经适应了白山黑水的土地和气候,他们只想占据辽东一隅,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他们几次入关,也都是为了劫掠,而不是为了占据地盘,公子所言满清意图吞并华夏,只是危言耸听罢了!”
  李牟冷笑道:“杨先生所言,只能证明你鼠目寸光,毫无见识!”
  “你……”杨坤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但见吴三桂面无表情,没有说话,他也只好重重的哼了一声。
  李牟朗声道:“满人东虏要占领京师,进而霸占整个中华,恢复金朝盛世局面,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国策。此一形势,并非始于今日,而开始于皇太极继位以后。在努尔哈赤生前,满洲国家草创,无力进入长城,也未想到占领京师,只能割据辽东。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国力发展很快。努尔哈赤在位时候,俘虏了汉族人,有的杀掉,有的分给满族人家中为奴。皇太极继位以后,俘虏的汉人一律不杀,已经被卖作奴隶的汉人都予释放,还其自由之身。凡是被拆散的家庭,令其团聚。所以在皇太极的天聪年间,辽东的满汉两族之间不再仇视,和平相处,各安生业,户口增加很快。皇太极还招降了许多明朝叛兵叛将,尽量优待。像明朝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个叛将,率部下泛海投降,皇太极都派人迎接,并且都封为王。到了崇祯九年,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十年,满洲内部政局稳定,人口大增,兵力强盛,不但成了明朝的关外强敌,而且开始有问鼎中原之志。努尔哈赤初年,满洲都是些小部落,各据城堡,称为国家。努尔哈赤只是一个部落首领,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三副甲起事,也依靠他的兄弟子侄都是自幼学习骑射,勇敢善战,通过战争和杀戮,吞并了其他部落。到了万历己未,经过萨尔浒大战,明军战死了四万五千多人,文官武将死了三百多人。从这次战争以后,满洲人主宰辽东,已成定局。”
  
第433章
暂缓借兵
  吴三桂听他对辽东历史如此熟悉,心中暗暗惊异,他久居辽东,知晓辽东之事并不奇怪。但李牟一直在内地,是怎么得到关外的消息的呢?要知道,此时关内外的消息传递并不顺畅,比较拥塞,许多内地人对关外一无所知。这也说明,范青一直在关注关外的情况,这也侧面说明了大顺高层的眼光是很远大的。
  只听李牟接着道:“十余年来,满洲兵于秋冬之间农闲时候进入长城,在畿辅与山东掳掠人口、财物,于春末返回辽东。每次掳掠,使满洲人口增加,财力物力增加,而明朝国力不断削弱。这是皇太极要进入中原,在京城建立清朝的宏图远略。多尔衮就是继承他的遗志。一旦大帅借兵,清兵趁机南下,就会与往日不同,其目的就是要占据京师,进而霸占我中华土地,奴役我汉人子民。我敢断定如果满清帮助大帅攻克京师。不出一个月,清朝就会迁都京师,决不再割据一隅。”
  听李牟说到这里,吴三桂心有所感,他深深地感叹一声:“满洲自皇太极继位以后,国势日强,久有占领京师,灭亡明朝之心。可惜朝廷大臣中知道这种可怕的实情者并无多人。杨嗣昌大体明白,但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在沙市自尽。陈新甲知道得更清楚,给崇祯杀了。洪承畴也知道清朝情况,本想给明朝保存点家当,但他身为蓟辽总督,实际在指挥上做不得主。崇祯帝没有作战经验,又刚愎自信,身居于深宫之中,遥控于千里之外,致使洪承畴的十三万人马溃于一旦,终成俘虏。”
  谈起两年前松山溃败,吴三桂叹了口气,犹有余恨。但现在他无暇重论此事,又向李牟问道:
  “你怎么断定多尔衮要在京师城建立清朝?”
  李牟回答说:“自古以来,各族胡人崛起北方,名色众多,旋起旋灭,不可胜数。其中有少数胡族,产生过杰出的英雄人物,为之君长,势力渐强,开始南侵,因利乘便,在中国建立朝廷。所谓五胡乱华,就是先例。辽、金、元也是如此。如今的满洲人,正是要步辽、金、元之后,妄想在京师再兴建一个朝代。这一宏图壮志不是开始于多尔衮,而是开始于皇太极,所以我认为多尔衮率兵南下是继承皇太极的遗志。不管钧座是否派使者前去借兵,多尔衮都会乘明朝灭亡之际,率清兵南下。这道理就是,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吴三桂此时已经对大顺国的高层有了一丝钦佩了,据他得到的情报,满清多尔衮已经到了宁远,而且一直在向宁远增兵,不日就要南下,这与李牟的猜测十分吻合。
  吴三桂微笑道:“这么说,你们大顺国上下已经做好了迎战满清的准备了!”
  李牟拱手道:“实不相瞒,我们大顺军一直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准备与前来进犯的满清决战。所以陛下在学生来之前,谆谆教导,殷殷嘱咐,期望大帅能够看清形势,不要对从满清借兵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一旦引狼入室,把满清东虏引入山海关,依多尔衮之狡诈,绝不会真心帮助大帅,反而会威逼大帅屈从于他,甚至会将大帅的辽东铁骑当作炮灰,驱使你们作战。一旦东虏占据了咱们汉人天下,定会剃发易服,奴役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试问大帅见到此情此情,于心何忍?将来又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这些话也正是吴三桂心中一直担心的,听到这里他不由得微微叹息,满清不管怎样都是异族,到时候剃发易服,这是他从心里不能接受的。不过,他毕竟是军阀,以个人利益为主,虽然李牟和弟弟等人的到来,让他对范青的印象有了改观,但他始终对大顺的军事实力抱有怀疑。
  李牟见吴三桂沉吟不语,微笑道:“吾皇范青,天赋异禀,见识过人,聪明神武,目光远大,仁慈公正,乃是李世民、朱元璋一流的开国英主,将来的功绩必将超过明太祖,直追唐太宗,此时皇上刚刚占据京师,立足未稳,正是大帅投效,创建拥立之功的时候,大帅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
  吴三桂想了想道:“你主范青确实并非常人,不过,学生私下以为,他很难在京师立足。且不说京师百姓人心不稳,思念前朝,广大的南方还有太多前明的将领不服,此外满清的势力,我是深知的,极为强大,恐怕你们大帅进入京师这点兵力,不能抵御。”
  李牟微笑道:“满清很强大,这一点吾皇是有心理准备的。在来之前,吾皇曾说过一句话,学生深以为然,吾皇说‘崇祯死了,大明亡了,天下的形势也改变了,此时的咱们主要的敌人不再是各处的前明势力,而是关外的异族。’吾皇还特意说了一个新鲜的词叫‘民族矛盾’。”
  吴三桂和杨坤品味这个词,心里也觉得十分新鲜。
  李牟又微笑道:“吾皇说,现在东虏满清不但是大顺的敌人,也是你们辽东边军的敌人,更是咱们中华大地上所有汉人的敌人。咱们现在的首要任务,不再是互相攻伐,而是应该同心协力,抵抗满清,就好像明太祖一般驱逐鞑虏,复我中华。所以吾皇十分希望能和大帅联合起来对抗满清。吾皇说,只要大帅能稳稳守住山海关,不让东虏进关,就是一大功劳,为此吾皇特意说可以晋封大帅为‘辽东王’,以玉田县为界,向东直到滨海都是大帅的封地。”
  “辽东王”吴三桂心中一跳,他在明朝的爵位不过是伯爵,唐通和张若麒来的时候是封他为一字侯,而范青二次派李牟来,晋封他为王,这已经是最高的爵位了,吴三桂有片刻功夫,怦然心动。
  李牟微笑道:“吾皇还说,大帅守卫边关,重任在肩,不能脱身,所以,大人可以不去京师朝觐皇上,至于皇上对大帅的晋封,也可暂不公开。满清即将入寇,大战将起,吾皇将全力迎战满清,到时候大帅自然会见到我们大顺军的真正实力。”
  李牟开始的话锋芒毕露,但其中的道理让吴三桂不得不服。而最后的封王和条件则是非常的诱人,让吴三桂不得不接受。吴三桂此刻的心里状态是希望能够骑墙观望,让满清和大顺两虎相争,他到时候观察形势,能够择强者投顺,或者河蚌相争,得渔翁之利。李牟的条件完全符合他的心理状态。
  当天晚上,杨坤和郭云龙再次来到吴三桂的书房当中,郭云龙本来要携带着吴三桂的亲笔信,今天早上出发去向多尔衮借兵,因为李牟的到来,而暂缓出发,此刻再次来到书房,请示吴三桂明晨是否出发。
  吴三桂拿着那封借兵信,久久不语,书桌上的烛光晃动,映照在他的脸上,显得他脸色阴晴不定。
  杨坤拱手道:“大帅,属下以为那个小子的话不可轻信,范青派他来,给咱们开出了这么好的条件,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他们得悉大帅向满清借兵的消息,所以想暂时稳住大帅,然后整顿大军,忽然来袭,大帅不可不防啊!”
  吴三桂在考虑,范青到底会不会进攻山海关呢?如果在李牟来之前,他对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自己不投降大顺,依着流寇的性格,定会勃然大怒,选择用武力剿灭自己。可在与李牟接触之后,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流寇首领形象,范青确实不是一般的流寇,就凭他对满清的了解和现在形势的判断,可知,此人极为厉害,他洞悉了自己的心理,所以才派李牟来劝说自己。这样厉害的人物,会冒冒失失的率领大军进攻山海关,选择同时与他和满清为敌?显然是不会的,他必将先选择与满清决战,即给辽东边军展现实力,同时也证明了他的信心。
  吴三桂想到这里,微微摇头,道:“这封信暂时不要送出了。”
  “大帅……”杨坤还要再劝,却被吴三桂伸手止住,随后,他拿起这封信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慢慢化成灰烬。
  ……
  吴三桂却不知,关于是否去山海关征讨他的问题,已经在范青的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一日正午,范青刚刚从城外视察军营回来,此时,时节已经进入九月,大顺军占领京师正好一个月时间了。
  从上次范青大发雷霆严厉斥责了军中将领,尤其是刘芳亮之后,城外的军营已经换了一番面貌。这些日子,刘芳亮天天在城外督察军纪,发现有离开营地,去附近村子骚扰百姓的士兵,一律严惩不贷。上次被范青斥责后,刘芳亮回到军营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查扰民士兵,一共查出来一百多人,根据轻重,斩了四十多个脑袋,在各个军营中示众后,挂在城门上,既警示士兵,也向京城百姓官绅宣告,大顺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
  各个军营的将领也被触动,开始严抓训练,每日早起练兵,各种演习不断,各处军营中刚刚进入京师时那种松懈嬉戏,暮气沉沉的风气已经一早而空。
  范青骑马带着李岩和一群亲兵从城门进来,城门口的士兵一起单膝跪下行礼,齐声叫道:“吾皇万岁!”
  范青微微点头,看到城门口外面极远处,有许多百姓也跪下,黑压压一片,有士兵拦着,防止他们接近城门。城门之内也是如此,街道两侧站着许多士兵,不许百姓接近。
  范青对跪在地上施礼的校尉道:“以后,朕经常进出城门的,告诉绵侯,不必警跸了,这样扰民,非朕的本意。”
  这名校尉说了一声遵命。李岩劝道:“皇上,京城毕竟被咱们统治时间不长,有许多人怀念前明,怕有些人心存不轨,万一让皇上贵体,有一丝一毫的损伤,众将都吃罪不起啊!”
  范青笑了笑道:“朕的子民,朕喜欢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讲述疾苦,今天咱们在村子里,不还受到热烈的欢迎了么?”
  李岩摇头苦笑,今天在城外视察军营,范青在回来的路上,忽然到了一个小村子里讨水喝,休息了一会儿,同村中的老者攀谈,好多村民围观,把王从周紧张的不得了。
  范青微微点头赞道:“这次视察,朕的心情大好,城外各营的军队,基本上恢复了咱们以前的锐气了,只要保持住这样的士气,迎战什么样的强敌,朕都有信心。”
  李岩笑道:“这不还是皇上的英明么!要想恢复士气,不在底层,而在将领。只要狠抓将领,士兵们自然就能好起来。”
  范青笑道:“是啊!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你们看白旺的骑兵,上次来是什么样子!这次来,都憋着一股劲的训练,就为了给朕看。白旺这小子,不批不行,没白白站了一天一夜。”
  范青说完和李岩一起大笑起来。这时,远处城墙上传来喊号子的声音,十分整齐。
  范青向那个方向望了一眼,道:“正在安装红衣大炮么?”
  李岩道:“是的,从昨天起,开封铸造的大炮就陆续运送到了京师。”
  “走,过去看看!”范青拍马向前。
  一行人到了彰义门附近的城墙下,只见城墙上下都有不少人正在忙碌,一根粗大的炮管,被小臂粗的绳子绑住。城墙上数十人一起用力,喊着号子,艰难的把炮管向城头上拖拽。
  张鼐负责指挥,他看见范青,连忙过来参拜。范青向他点点头,让他平身,问:“这红衣大炮很难安装么?”
  张鼐拱手道:“回皇上,咱们大顺军这一个月陆陆续续在墙头上增加了二百多门火炮,红衣大炮还是第一次安装,十分困难,主要是太过沉重,这数千斤的炮管,要数十人拖拽,才能弄上城头。炮的底座也同样沉重,估计安装一尊红衣大炮,得百余人忙活一整天。”
  
第434章
据城而守的策略
  范青微微点头,红衣大炮正因为重,所以威力才如此巨大,这是防守城墙的利器啊!
  这时,随着号子声,这根巨大的炮管终于被拉上了城墙,城墙上的士兵一起欢呼起来。
  张鼐又道:“按着皇上的计划,再过一个月,城墙上的火炮能增加一倍,将近五百门大小火炮,其中红衣大炮算上原来明朝的,也能有二十门。”
  这数量十分惊人了,要知道,开封城是大顺国的临时都城,城墙上也不过二百多门大炮,但看起来已经是相当密集了。
  但当范青看向城头上的火炮时,还是皱起眉头。李岩知道范青的心意,道:“京师实在太大了,同样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京师比开封面积大了好几倍。外城的城墙全部加起来有几十里,要想架设成像开封那样密集的火炮,一千门大炮都不够用。这样的城墙很难用开封的法子守城。”
  范青微微点头,赞同李岩的意见,道:“确实如此,从明初以来,北寇冒犯京师。京师守军从来没有据城死守的时候。都是军队在城墙下驻扎,依托城墙上的火炮与敌人对峙,这都是因为京师城墙太长,不好防守的缘故。所以用坚城为依托,布阵城外,进行野战,而城上以大炮支援,此为上策。纵然无炮火支援,但战场就在近郊,守军无后顾之忧,且能获城中随时增援与接济之利,士气倍增,易获胜利,至少使强敌不能直迫城墙。”
  李岩道:“崇祯年以来,清军几次入关,威胁京师,都是这样布兵,比较出名的是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跟随英宗出塞的明朝大军崩溃,英宗被也先所俘。也先的蒙古大军挟英宗直逼京师城外,京师局势甚危。兵部尚书于谦与若干大臣,坚决反对南迁,亦不向也先求和,一部分人马守城,一部分驻军城外迎敌。在德胜门外与西直门外连挫敌人,迫使也先只好退兵。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满清大举入关,逼近京师。袁崇焕率兵回援,驻扎在广渠门下与满清大战,后来因为兵马疲惫,请求入城休息,但被崇祯皇帝猜忌,拒绝他入城。当时,袁崇焕就是驻扎在城外。所以欲守京师,必须有力量在近郊野战,不能单独倚靠城墙。京师是一座大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敌人处处可攻,万一一处失陷,全城随之崩解。”
  范青点点头,道:“咱们大顺军野战、攻城战较多,守城战较少,据城作战的更是从来没有过,要让战士们好好演练一番。”又道:“只袁崇焕进城这一件事就看出来崇祯用人不行。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千里迢迢把袁崇焕召来,大军驻扎城下,此时应该尽量用笼络的手段。可他却不断猜疑主将,还在两军交战中逮捕袁崇焕,这简直是自毁长城,把自己置于危境当中,要不是袁崇焕是忠臣,控制手下,写信给祖大寿,让他们不要造反,只怕那时候关宁铁骑就要哗变了!只此一件事就看出来,给崇祯再强的将领,就算岳飞复生,也挽救不了他灭亡的命运。可叹,他临死前,还把责任推给众臣,没有一点反省的意思。”
  李岩笑道:“崇祯的性格就是如此,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到临死前还以为自己的明君、圣君,而国家灭亡全是因为臣子无能。他也不想想,历史上哪个明君、圣君的手下不是人才济济,有一个像他这般杀了数十名臣子的明君么?”
  两人正说着话,吴汝义骑马过来,请示皇上是否回宫用午膳。
  范青看看日头,与李岩分手回宫。他回到武英殿的西暖阁当中,更衣后坐下,王瑞芬亲自奉上一杯香茶,看范青接过,喝了一口,才道:“皇上,午膳已经准备好了!”
  范青点头放下茶杯,从西暖阁出来,在一张供御膳用的朱漆描金大案子旁边面南的龙椅上坐下。大案上已经摆了二十几样荤素菜肴,山珍海味,但还在继续增加。丹墀上开始奏乐,乐声悠扬,十分动听,长平公主和费珍娥站在御案两侧,准备陪侍皇上用膳。
  几名宫女提着食盒,陆续在桌案上布菜。范青忽然注目到一名宫女身上,问:“魏清慧,你是以前乾坤宫的管家婆么?”
  魏清慧赶快放下手中的杯盘,屈膝跪下道:“回皇上,奴婢以前是在乾清宫伺候!”
  长平公主和费珍娥一起望过去,魏清慧今年二十三岁,在宫女中姿色中上,同王瑞芬一般都属于大龄宫女,美貌是不如二人的,但宫中现在有传言是皇上喜欢成熟一些的女人,也不知真假。
  范青对魏清慧道:“你起来说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