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4/1505

  更奇怪的是,鱼为什么不禁?
  秦忠帮着解释了下,但也说不出个具体的所有然来,只说倭国传统,鸡好像挺神圣的,据说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就有的,所以跟一般的牲畜不同。
  又说鹿和猪肉在倭国统称为宍(rou)。
  秦俊却越听越迷糊。
  最后也只好接受倭国的这些怪规定,倒是有几位同来的长老,从另一方面做了些猜测,觉得这些禁令虽有崇大乘佛教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所禁种类既有他们传统习俗,也跟如今倭国经济有关。
  倭国自圣德太子改革以来,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如今算是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早在圣德太子时,倭国上下其实有识之士都看出来了,奴隶制度的部民制早就难以为续,氏姓贵族已经让大和国有分崩离兮的危机,部民制度崩溃,部民们不堪压迫,纷纷揭竿反抗,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天皇和贵族也都感觉屁股底下的不安稳。
  所谓改革,其实也只是为了维持既有的高高在上的利益而已。
  只是不同位置的人,考虑到的改革方向不同。
  如从圣德太子再到如今的中大兄皇子等的改革,主要还是以维护天皇皇室的角度出发的。
  所以在如今的所谓大化改新的改革新政中,是废氏姓、废部民,收归土地公有,班田授地,就是把原来活不下去的部民奴隶们,给他们块地,让他们成为朝廷的佃户,种地交租,洗牌再来。
  大和朝廷则从上到下,全面改革,搞中央集权,中央的二官八省一台,地方的国郡里,包括防人令新军制等,这是全面效仿大唐制度,为的是让崩溃动荡的大和朝,再恢复安稳。
  这种新政,倭国的大贵族氏族豪强们当然是不满意的,所以近百年来,倭国宫廷政变跟家常便饭一样寻常,天皇废立寻常,而氏族豪强们自己也内斗兼并的厉害。
  只是最终随着第一权臣,也是第一豪族苏我氏的覆灭,算是暂时让这场内斗分出胜负,因此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大化改新全面推行,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仍然处于一个动荡时期。
  虽说班田制的推出,解放了被奴役的部民,也解放了劳动安,维稳了局势,但是也不可能说一天就成功的。
  此时的倭国,就如同是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仍然十分虚弱。
  禁肉令其实就跟禁酒令一样,也是出乎经济考虑的。
  要知道就算是中原王朝,每每在开国之初,或是灾荒动荡时期,也经常会下禁屠沽令,这个禁令便是禁止屠宰牲畜和禁酒。
  酒不是生活必须品,但酿酒却要消耗粮食,当粮储不丰的时候,禁酒也是为了百姓生存。
  同样的道理,牛马是重要的劳动牲畜,既可耕地又可运输,如果宰了吃肉,这就是严重损耗生产资料。何况,牛马的筋角皮还都是重要的军用物资材料呢。
  大唐到现在,都还禁私宰耕牛,虽说如今大唐吃牛肉也多起来了,但这些都是从胡地贩运进来的肉牛,不是耕牛。大唐所有耕牛都要登记造册监督管理的,就算老病死了,也必须得报官,然后由专人宰杀贩卖。
  大唐现在倒是不禁酒了,但也是因为粮食储备丰富,朝廷改禁酒为酒税,通过酒税来加强监管控制这块。
  可现在的倭国,连武德贞观的水平都达不到,所以禁肉禁酒就很寻常。倭国不禁鱼,就可见他们本质上不是要禁止吃肉,只是禁止吃一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牲畜罢了。
  猴像人,所以他们认为恶心不能吃。
  鸡跟神话传说有关,认为神圣不能吃,但他们没说不能吃蛋,也没说不能吃鸭和鹅。
  同样的,他们也不禁止吃猪、鹿、羊这些。
  狗不吃,估计是因为狗是看家守户的。
  从这有限的五种肉食禁令看倭人,便知道不是真不吃肉。五种类全年不许吃,鹿和猪肉只每年四月到九月这半年时间不准吃。
  这看来,确实更应当是为了保护农业发展而制订的。
  至于僧侣有专门对他们的禁令,凡僧尼者,饮酒、食肉,服五辛者,罚一个月苦役,若饮酒醉乱,及与人打斗者,各还俗。
  肉食的禁令,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农业,毕竟刚行班田之制,倭国希望百姓更多专注于种田,而不是分精力去养殖牲畜禽兽。
  “倭国难道真的就彻底禁止食五种肉?”
  “也不全是,在每年四到九月这半年,是禁食的,但是冬春这半年,倭国朝廷会特旨允许宰杀一些老病瘦弱的牛马狗鸡。”
  夏秋这是劳作的季节,冬春不是生产季节。
  牛可以耕地,马可以驮运,狗可以看家护田,鸡可以司晨。
  “倭国现在很穷吗?”
  “穷!”
  秦忠告诉秦俊,在部民制废除以前,在倭国真正能称的上人的,其实连百之一都不到,剩下的那百之九十九,都是部民奴隶,一天连顿干的菜饭团子都吃不上。
  所以部民制才会维持不下去了。
第1250章
秦公子的豪气
  财富都聚集在王室、氏族贵族和地方豪强们手里,但是这些人,其实跟中原大唐的贵族豪强们比,也差远了。
  尤其是以前倭国的王室、贵族豪强们又都喜欢建大墓厚葬成风,所以在之前的倭国也被称为古坟时代,因为倭国的坟墓建的非常大,甚至比中原秦汉魏晋的皇陵都要大的多。
  上到倭王,下到公卿豪强,都喜欢投入巨大财力人力挖坟修墓,反正以前,每到农闲季节,那些贵族豪强就会征召自己的部民,让他们天天去修坟,一修可能就是十几二十年。
  等到墓主死后安葬时,不仅要埋进去许多精美的器物陪葬,甚至还要杀许多牛马、奴隶殉葬。
  这种风俗,让倭国的财富极大的消耗在了这里面。
  所以别看倭国的天王、贵族们好像高高在上,可平时却很节俭的,吃个饭菜团子,就觉得挺满足了,哪怕是天王,日常的膳食,可能也就是煎几条小鱼,能吃上一块鹿肉,都算是加餐了。
  如今大化改新,禁止再修这种大墓,也禁止牛马、奴隶殉葬,禁止把金银铜钱,铁器、绢布等好东西陪葬了。
  部民们分了班田,每年也仅需为官府做二十天免费劳役,但不再是修坟,而是修水利设施为主了。
  大家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首先要让大家能吃饱饭。
  倭国的养殖业其实技术水平和规模都非常一般,尤其是当废除部民部,转推行班田制后,其实整个倭国社会,是向着单一的种植业发展的。在过去部民制时代,一般还有专门负责养殖的部,但改成以户为单位的班田制后,便都变成单一的种植户了。
  供给端的削减,必然也就导致了需求的大增,如果朝廷不加以限制,那么百姓都改养殖等,无疑会打乱他们的部署。
  因此他们最后只好一禁了之。
  至于说佛教,只是部份原因而已。
  “倭国禁酒断屠,那我们的酒岂不是不好卖了?”
  “之前我们的酒在这边挺受欢迎的,但现在这个新禁令出来,估计会受影响,我们希望公子也能跟倭国王世子好好谈一谈,希望能够解除些限制,保留一些额度。”
  秦俊也明白,完全的禁酒令肯定也不可能,毕竟酒这东西本来就是贵族豪强们消费的,秦家的酒是从外面运来的,并没消耗倭国粮食,所以谈一谈,应当是可以的。
  一顿简略至极的晚餐。
  秦俊知道并非倭国轻慢后,倒也没什么不高兴,入乡随俗,粗茶淡饭倒也无事。
  用过餐后,上茶点心。
  边喝茶边谈事。
  “今日我在博多湾转了转,发现西边有许多我大唐商人在那边买地置业,如今已经形成一个坊区了……”
  秦俊也没拐弯抹角,直接提出了把整块地都租下来的打算,言明就按大唐在林邑的唐租界例。
  “那块地我看过了,据说是三万亩左右,我打算全租下来,把后面的两座山也一起租下来,就按五万亩算个整数吧。”
  葛城皇子愣了一下,然后便摇头。
  秦俊道,“王世子不要急着拒绝,不如先听下我们愿意给的租金再考虑如何?我大唐的上好官田,亩租不过六斗,你这片地,有海滩、有山陵,还有大部份是荒地,五万亩倒有起码三万亩是不能耕种的土地,但是呢,我们愿意东面以江为界,西面以山为界,把整块地都租下来,且愿意一次性租很多年,至于租金,可以付粮食,也可以付钱,甚至是你们想要的唐货都行。”
  当秦俊这个租金一提出来时,连中臣镰足都不由的轻吸了口气。
  五万亩地,哪怕按亩收六斗来看,这就是三万石粮食啊,这是一年的租金。
  而现在那大块地,虽说就在博多湾,但也还距太宰府有二十来里,此时太宰府城外就是大片田地,秦俊要的那块地,仅有几个小渔村,然后就是唐人或买或租了几百亩地聚居。
  更多的地都是荒地,更别说那片山陵了。
  既没矿也没什么猎物,就是片荒山,秦俊居然也愿意按每亩每年六斗的租来付,两万亩荒山,这可就是一万二千石粮啊。
  倭国虽然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但是水稻产量其实不高,亩收一石都未必能保持的了。
  更何况,倭国此时推行班田制,规定,年满六岁公民授田,男子每人两段(当时约合11.9亩),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私奴婢各为男女的三分之一,授予户主,口分田终身使用,死后收回。
  而授田者每段田纳稻二束二把,约为当时产量的百分之三做为租,充地方财政之用。成年男子还要纳绢或丝、棉、布做为调,每年服役十天,做为庸,可用布代。
  调和庸充做中央政府财政之用,另外规定杂瑶六十天以下。
  总的来说,此时倭国的地租仅为三十税一左右,另加上庸调役。
  如果按亩产一石算,那实际一亩租仅三升左右,而秦琅愿意给六斗的租,这相当于是给了二十倍的。
  秦家愿意一年付三万石粮租这块地,这实际等于是百万亩班田的租粮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