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5/1505

  中臣镰足差点想掏出算盘来仔细确认一下了,可这数字确实简单好算。
  中大兄皇子也望向了中臣镰足,两人都被这位秦家大公子的豪气手笔给惊到了。
  中大兄皇子也被称为葛城皇子,因为他得了葛城这块封地。葛城原本是苏我氏的根据地,后来成为了天皇的直属领地,苏我马子权势最盛时,曾经就要求外甥女推古女皇把葛城重新划给苏我氏。
  但被女皇拒绝,后来苏我马子强占葛城县。
  苏我虾夷时,还建祖庙于葛城,又大兴土木,强征各贵族的私人部民,为苏我氏家族修建两座大坟,一座是他自己的,一座是给儿子入鹿的。
  后来中大兄皇帝听中臣镰足的建议,迎娶了苏我氏的女儿为妾,分化拉拢苏我氏,最后成功于宫廷中诛杀苏我入鹿,并迫苏我虾夷自焚,除掉苏我虾夷、入鹿父子后,中大兄也将葛城县给收回,做了自己的领地。
  葛城位于奈良附近。
  但一年的地租也没有秦俊给的多。
  “一年三万石的租,要粮要钱还是要货都行,绝不拖欠,我们希望一次能签约一百年,租约不得因任何原因毁约。其二,签下租约后,我们希望设立唐租界,如林邑唐租界例……”
  良久。
  中臣镰足在与王子轻声商议后问,“如果租约折钱,怎么算?”
  “我大唐贞观以来,粮价稳定,两京粮价一直是米斗二十钱,而荆扬苏杭广益登诸商埠大港,粮价一般在斗米十二三钱之间,至于说江淮、广交这些重要的粮区,每斗也仅在十钱上下。”
  中臣镰足马上道,“我们都知道大唐地大物博,而且天下安稳,朝廷对粮食极为重视,设有转运使,各地有常平仓,对粮食实行价格保护,丰年之时,以斗米十钱收购粮食,抬高价格,保护农民收益,不让粮商压价打压百姓。而灾年之时,各地常平仓又放平价放粮,不让粮食价格高涨,两京以及诸重要大城的粮价一直都十分稳定。”
  秦俊笑笑,“没错,我们大唐的粮食价格,其实是要偏高一些的,比如说林邑的粮食,产地收购价只要是丰年时,折钱不超过三钱一斗。甚至有些地方还更便宜,只要两钱一斗。”
  “而我们大唐有常平仓保护粮价,使的米价最低不低于十文,粟最价不下七文。”
  “倭国的粮价我们知道比林邑高点,但只要不是灾年,也才三五钱一斗的。”
  中臣镰足想不到对方这么了解倭国粮价,但还是提出,“太宰府乃是西海道中心,这里贸易量大,商品价格也高。”
  “呵呵,所以如果你们想要地租折钱的话,我们愿意按每斗米十文这个价格折算,若是折绢,大唐转运司的官方兑换价格是匹绢是五百五十文钱,一匹绢折五石五斗粮。”
  “怎么相差这么大?”中臣镰足问。
  秦俊笑了笑,大唐贞观初年,粮食最贱时是二三钱一斗,而当时绢价是匹绢斗米,当然那是不稳定时期的价格,后来稳定后,大致在匹绢二百钱。不过随着大唐越发安稳,尤其是海贸大兴后,做为丝织品的绢价开始上涨,而做为农产品的粮食价格虽没再下跌,但也基本上保持了十多年的稳定价位。
  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天下太平,粮食产量大增,粮食储备丰富,价格自然就低廉且常态化。
  而丝织品在早期是兼作货币的,虽然绢只是其中一种较普通的丝织品,但随着贸易的繁荣,唐朝的丝织品价格也不断上扬,尤其是在唐规定,禁止直接出口生丝之后,绢绸缎等各种丝织品价格不断上涨。
  从匹绢二百钱,到如今的匹绢五百五,基本上稳定下来。
  一匹绢,在洛阳长安,能卖两石多米,而在荆扬广交这样的大城能买五石半米,若是在林邑等粮区,甚至能买上十石米。
  说白了,就是绢的贸易属性更强,粮食不利于运输流通,不是稀缺货品,绢却能够贩卖到世界各地,如波斯、罗马、法兰克诸国,那些高品质的高级丝绸,卖的跟金子一样贵。
  这说白了,其实就是割韭菜。
  粮食只有在动荡、灾荒的时候才会稀缺贵重。
  交粮,三万石粮食,折钱,三千贯钱,若是折绢,只有五千多匹绢。
  中臣镰足与葛城皇子都不由的犹豫起来,粮食最多,但他们并不愿意让秦家从吕宋或大唐运粮过来,因为这粮食在贸易时不受唐商欢迎,也没有什么再加工增值的价值。
第1251章
波斯都护府
  吕宋。
  秦琅在给豹子头刷毛,豹子头很惬意的享受着。
  阿姹坐在旁边悠闲的看着报纸,偶尔把一些内容念给秦琅听。“泰西新兴了一个游牧人国家,他们拥立一位先知,创立了一个新月教,高举着鹰旗,统一了游牧诸部,然后同时向波斯萨珊和罗马发起进攻……”
  “立国四百多年的波斯萨珊居然连战连败,连都城泰西封都丢失了,波斯皇帝连自己的金库都丢失了。”
  “他们举着鹰旗迅速的通过了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一条河畔歼灭了五万罗马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然后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请降归附,面对这些人的猛烈攻击,罗马皇帝希拉克略也只能悲哀的说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河山,最终还是归于敌人了……”
  叙利亚、伊拉克、埃及,一处接一处的陷落。
  “波斯皇帝俟嗣俟三世第五次向大唐求援,同时带着一众波斯贵族逃到了临近吐火罗和昭武的呼罗珊地区,困居于木鹿城。”
  秦琅听到这个消息,也只能感叹一声,强大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了。
  历史上,波斯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萨珊之前也早就有过几个强大的王朝,波斯萨珊建立后,也还曾经有过两个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库思佬一世皇帝时,那真正的西方霸主,万王之王的。
  可惜四百多年的萨珊,跟东罗马打了几世,最终也加速了这个王朝的腐朽。与其说波斯是被阿拉伯人灭亡的,不如说是他自己本身腐朽不堪了。
  在库思老二世被儿子弑杀后,波斯就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分裂中,他的儿子甚至两个女儿都先后被军阀们拥立为帝,但只更加剧了波斯的内乱,波斯完全就陷入了军阀割据之中。
  所以库思老的孙子伊嗣俟在十多年前继位时,才十来岁的他,完全就是军阀们的傀儡,军阀们内乱不暇,并没想到南边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游牧部族里,居然出现了一个穆罕默德,这人创立了新月教,在很短的时间里,击败了半岛上的传统贵族们,统一了各部,然后凶猛的向外扩张,敢于同时向波斯和罗马两个几百年的老牌帝国霸主发起攻击,还一路势如破竹。
  不管是已经腐朽的波斯萨珊王朝,还是新兴的罗马希拉克略王朝,居然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伊嗣俟三世皇帝一直在逃亡流浪,都城丢失十年之久,到了此时,其实整个波斯帝国的疆域基本上都被阿拉伯人占领了,只留下了东北的呼罗珊高原部份地区还保留着,但明显也撑不了多久了。
  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此时,大唐刚刚已经重新确定了西域的格局,大唐不仅成功的控制了天山以南地区,甚至对天山以北西突厥、昭武、吐火罗、可萨等也成功实现了收编,羁縻统治。
  大唐还在碎叶建立了碎叶城,设立了碎叶军镇,并移民在那里建立了军屯民屯,军屯十屯,民屯十屯,按大唐屯田制度,一屯就是五千亩,用五百人屯种,二十屯可就是整整十万亩地,光是屯田人员就有一万人了。
  同样的,大唐在汉之大宛,如今的拔汗那,在这个位于药杀水(锡尔河)中游谷地,(费尔干纳盆地)也建立了一个军镇。
  此国国王契苾被西突厥瞰土屯莫贺咄所杀,阿瑟那鼠匿夺其城,鼠匿,其子遏波之立契苾的侄子阿了参为王,统俱战提(列宁纳巴德),而遏波之统治渴塞城。
  唐军西征,先后灭乙毗咄陆和乙毗射匮,西突厥诸部臣服,唐军将遏波之迁出昭武,以渴塞城为休循州都督府,授阿了参为都督、刺史,而实际上,拔汗那国王阿了参依然驻于俱战提,渴塞城实为大唐驻军屯兵之处。
  大唐在渴塞城驻兵屯田,同样军屯民屯各十屯,设立了昭武军。
  天山北面的碎叶军镇和昭武军镇两镇的设立,十分意义深远。
  要知道在天山以北地区,大部份地方都是沙漠和戈壁,少量的绿洲形成城市和部落,缺少、干旱,但有两个地方却是例外。
  这就是伊丽河谷和费尔干纳盆地。
  伊丽河从两大山脉之间悠悠流向夷播海,形成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同时也可农业种植。
  碎叶平原正处于伊丽河谷与大宛盆地之间,虽说不如这两处山河之便,但也非常富饶,
  当年西汉王朝驱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药杀水一带后,筑城驻守,因当时将士多为楚人,故城池称为楚城,也就改河名为楚河。
  楚河带给了流域两岸丰富的水源,使之成为一块优良的宜耕宜牧地区。
  相比之下,大宛盆地的条件就更加优良,伊丽河谷因为两条山脉形成的喇叭口正对西风带而获得大量沉降雨水,但半封闭的结构也使的来自北方的寒流不能完全堵塞在外。
  与之相比,费尔干纳盆地近乎封闭的地形结构,最大程度的阻拦了寒流的侵入,同时由于这里纬度更低,因此日照普遍高于北方,而其谷地内的药杀水,流量是伊丽河的几倍,与楚河不相上下。
  一年长达两百多天的无霜期,充足的日照,以及大量降雨,还有丰量的河水,使的这个谷地,就是中亚地区的第一大谷仓。
  所以大唐并没有顾及昭武诸国的感受,在将西突厥迁离后,马上就让大将统兵五千进驻了大宛盆地。
  要知道,这块盆地后来可是能养活千万人口的存在。
  驻军大宛盆地,这是皇帝李世民亲自决策的,抽调五千精锐,而且俱是中原调去的汉军精锐,为了能够长驻此地,皇帝还按辽东分封之法,不仅给驻军战士授分田地,而且动员他们迁家移民过去,按人口授以充足的田地,而各级的军官,以及带勋的将士,也都还可以根据官职和勋官,再获得相应的封地。
  这些地都能获得三分之一税赋减免。
  皇帝的这些策略,都是为了能够让昭武军镇能够如钉子一般牢牢的盯在这块盆地,甚至能够越来越壮大,最后成为昭武都护府诸国中,能够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
  碎叶和昭武两军镇设立后,朝廷已经还在筹划在北庭都护府的地盘内再设立一个伊丽军镇。
  按这种趋势,朝廷早晚还会在吐火罗、可萨这两个都护府也找一块好地方,再设立军镇,驻军移民的。
  每个都护府内择一要地,设一军镇,驻军移民,长远考虑,意义深远。
  就比如昭武,大唐让西突厥各部撤出昭武诸国地界后,自己马上派出五千士兵进驻,占据了最肥沃,也最易守难攻的大宛盆地,还对驻守这里的兵将们实行了授封地策略,这就使的如今的昭武诸国,对大唐态度可是十分恭敬的。
  毕竟如果唐军不来,那昭武诸国的恭顺可能就得打折扣。
  也恰因大唐的骑兵已经出现在了两河,所以如今一路逃亡到了安国对面木鹿城的波斯皇帝,也一遍遍的请求大唐救助。
  甚至在数次求援无果后,如今的波斯皇帝和那些逃亡的贵族大臣们,已经再无选择,竟然向大唐上表,愿意称臣。
  他们只求大唐能够庇护。
  木鹿,人称小安息,汉班超平定西域时,蒙奇国等皆来归附,当时的蒙奇国便都木鹿,此地在后世的马雷,距离大唐在安国设立的安息州,也就隔着一条阿姆河,距离二百余里。
  木鹿处于沙漠之中,北面是阿姆河,南面是戈壁高原。
  对于波斯皇帝的这个称臣请援,朝廷这边考虑了一番后,做出了回应。
  朝廷接受了俟嗣俟三世的请求,下旨授封他为波斯都护府都护,左武卫大将军,安化郡王,波斯国王,上柱国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