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505

  今天是大典礼,不比平时的常参只有五品职事文官等一二百官员参会,几乎整个长安城的职官、散官、勋官、封侯们都来了,连在京的蕃使夷宾也都受邀前来。
  杜淹带着属下唱名,分班。
  “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散骑常侍、镇抚司丞、翼国公秦琅!”
  “在!”秦琅起身应名。
  杜淹对着秦琅点了下头,然后提笔在本上做了个记号,“东班三品班第十八名,记住你的位置,一会莫要站错了。”
  秦琅赶紧记下,朝会上每个人的位置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乱来,否则要被弹劾。而且不同级别的朝会上,位置也不同,因为参与的人数不同。
  总的来说,朝班的位置是按照文左武右,按职事品级排这个标准来的。
  宰相班次最前,然后是百官九品班次。
  因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武将班又称西班,文班又称为东班。
  秦琅本身为国公爵位,这是从一品爵,还有上柱国勋,视正二品,但是在排班的时候,是以职事级别排序的,如果有爵无职,那么亲王排在二品职事官后,郡王排在一品职事官后,国公排在三品职事官后,若有爵有职,则同职事者爵高者在前,同职同爵又以异姓在后,又同姓,则以年长在前。
  秦琅的散阶是金紫光禄大夫,这是文阶,故他被排在东班。
  他的职事有两个,从三品散骑常侍和正四品下镇抚司丞,以高的排,所以排在三品班。因为秦琅有国公爵,所以在这三品文班里还排到了第十八位。
  今天的大朝会,排在最前面位置的,是有宰相衔的几位,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伦,中书令宇文述,侍中陈叔达,检校中书令房玄龄、检校侍中高士廉,一共六人。
  然后是有一品职事官的裴寂,他是大唐现在仅存的三公之一司空。
  原来李世民和元吉也是三公,但一个死了,一个现在当皇帝了,仅有裴寂一人有正一品三公衔,故今天裴寂依然排到了百官班次之首。
  裴寂之下,是诸位宗室亲王,也就是当今皇帝的兄弟们。
  再然后是二品班,现如今大唐二品职事官,除是宰相职的尚书左右仆射外,仅有东宫三孤,以及五个大都督府大都督。
  秦琼为凉州大都督兼左卫大将军,班位也是二品官,不过是西班二品班位,因暂未还京,所以今天没他位置。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兵部尚书杜如晦等一众人皆为三品职事,他们跟秦琅是同一个班,不过位置在前。
  一个个点名登记,等都点完名安排好班次后,那边宫门也终于打开。
  于是在杜淹的率领下,百官按着自己的班次往宫门前移动。
  到了宫门前,又停下来接受监门卫校尉们的验符查籍。
  他们那里有一本厚厚的门籍名单,每一个官员,都在那里早有记录档案,此时要入宫,就得先掏出自己的鱼符,然后报名,待他们查验核对无误后,方可入宫。
  “散骑常侍秦琅!”
  “在!”
  头戴三梁冠,身穿紫袍的秦琅从金鱼袋里拿出自己的鱼符,交给校尉验视,鱼符上有他的名字以及相貌等文字描述,并且一半在秦琅手里,一半是在监门卫手里。
  确认过后,秦琅再把自己的佩剑交给校尉保管,连蹀躞带上吃肉的小刀子都得解下来交出,不能带半点武器入宫。
  一道道的手续极为繁琐。
  好在眼下已经是八月了,此时太阳还没出来,倒也晨风凉爽,众人虽然穿着极为正式的大礼服,可也没觉得闷,就是各种排队时间长了点。
  等通过各道手续,最终来到重明门边殿。
  东西两班文武的一品班二品班子,都没几个人,且主要以宗室的亲王、郡王们为主,倒是三品班次,十分热闹,且多是些熟面孔。
  朝中的宰相高官们,基本上都集中在三品班子里。
  秦琅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一身紫袍玉带三梁冠,挤在他们中间,而且还排位挺靠前,于是就显得份外突出了。
  看着身前身后不是尚书就是九卿、监正的,秦琅也觉得不太自然,排在秦琅前一位的是是吏部侍郎长孙无忌,旁边秘书监魏征。
  大家个个身着紫袍玉带,由监察御史们领到自己的班位上,好在都有坐垫,倒不用站着累。
  只是大家坐的都有点距离,倒不便于交头接耳私下议论了,他跟魏征挤了挤眼,结果人家魏征根本不理会他。
  倒是长孙无忌跟他打笑了两句,“听说三郎昨天跟太上皇打麻将可是大发神威,一夜赢了黄金万两?”
  “最后一把确实,不过没做数,最后太上皇临走赏了我一百马蹄金而已。”
  长孙无忌笑笑,“哪天三郎也来我府上打会麻将,听说自太上皇迷上这麻将后,如今可是风靡了长安城,勋戚贵族之家都喜欢上了这玩艺,还导致象牙都价格飞升,倒叫那些卖象牙的发了笔横财。”
  长孙无忌是国舅爷,是李丽质的亲娘舅,说来自然也就是他秦琅的妻舅了,秦琅不敢怠慢,连说定选个吉日登门拜访。
  长孙无忌看着打量着这个外甥女婿,有些羡慕秦琼,一个庶出子居然如此出息。
  皇帝李世民入殿……
  在经过了整整一个时辰的繁琐登基仪式典礼后,总算快结束了。
  整个仪式,其实大家就是过来观礼的,宣读一道诏诏书敕旨,并无奏事议事环节。
  新皇登基,改元贞观,以明年为贞观元年。
  宣布大赦天下,免去关内及蒲、秦、陕等六州赋税租调两年,天下其它州免差役一年。特旨皇帝名讳中世、民二字天下不必避讳,仅避讳世民二字连用。
  民八十以上赐粟帛,百岁老人加授荣衔。
  文武官职事五品以上先无爵者赐爵一级,六品以下职事官加勋一转,百官赐赐粟帛!
第127章
大封赏赐,功列第一
  李世民盘坐在御榻之上,雄视殿中文武百官,虽然突厥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但是他终于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一个属于他李世民的时代。
  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皇即位,评定从龙功臣。
  “陈公!”
  侍中陈叔达上前,“臣在!”
  “你来唱名,把受封之人,所得之爵告示诸公!”李世民道,一名内侍便把一个漆盒端到陈叔达面前,里面俱是对功臣的封赏敕旨。
  陈叔达捧起漆盒,来到殿下,站在班尾,面向北朗声唱喝。
  “司空、魏国公裴寂,为太原首义功臣,武德功臣之首,赐实封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佐命元勋,功在第一,进封为赵国公,实封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
  “凉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上柱国、齐国公秦琼,佐命元勋,论功与长孙无忌并列第一,赐实封通前共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
  秦琅跪坐在那里,听到裴寂第一个受封倒没意外,虽然这老家伙很不得李世民喜欢,甚至是被厌恶,所以一当太子就让他靠边站了,可不管怎么说裴寂那都是武德朝第一宰相,是武德天子的绝对心腹,因此今天的封赏,也得给他留个位置,其实也就是给太上皇和武德元老们留个面子。
  而接下来长孙无忌评功第一不奇怪,他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心腹,虽说不曾统兵打仗,可各种机密都是参与的,尤其是玄武门事变中,那是积极奔走谋划,又是大舅子封第一没人反对。
  但第三个受封的居然是秦琼,这就让人意外了,秦琅虽说是秦府大将,但毕竟也顶多算个军方代表,不过估计李世民考虑当日玄武门之变前秦家父子的劝谏,和通报了重要情报,忠心耿耿,而事变当天,秦琼先是从渭水大营秘密调派了天策府的精锐赶回长安驰援,随后还斩杀太子党将领把兵马带回长安,另外秦琅当日也立功不小,再加上以前秦琼为李世民麾下第一大将,综合这么一考虑,那么超过了历史上本来与长孙并列第一的尉迟恭也不稀奇。
  毕竟尉迟恭历史上能列第一,完全是他当日表现突出,杀元吉,威吓李渊,并提着建成的头震退攻打玄武门的宫府兵。
  而如今这个时空,有秦琅的参与,秦琼可就不再是中立了,而是积极参与,当天带回来三万大军,这可是至关重要。
  之前秦琼两次受封,一次改封齐国公,一次是实封一千二百户,如今则是加到一千五,虽说加的不多,但是佐命元勋,功列第一几个字,就足以再次稳固秦琼新朝军方第一人的地位了。
  秦琅心中十分欣慰。
  妥了,秦家这回终于能在贞观朝安稳了,再不用如那个时空一样一直坐冷板凳了,更何况他秦琅还尚了公主,这更加保险了。
  殿中其它大臣们听着这唱报,也是各有滋味。
  对于这前三位的封赏,多数虽然羡慕,但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谁也不敢跟这三位相争,哪怕就是尉迟敬德虽然黑着个脸在那竖耳朵听,但对于秦琼这个封赏也没吭声。
  当年他可是秦琼手下败将,虽然说后来也加入秦王麾下,立下不少功劳,但以往并没有什么独挡一面的机会,跟秦琼这位实打实上柱国相比,还是有些不如的。
  “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论功与长孙无忌、秦琼同等,尉迟敬德赐爵吴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赐绢一万匹。房玄龄进爵邢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杜如晦赐爵莱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侯君集赐爵潞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尉迟恭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吴国公,一千三百户,一万匹绢,功等秦琼,虽然比秦琼少了二百户,肯定是降了一档,但他还是很满足的,毕竟秦琼之下就是他尉迟恭了。若是别人在秦琼之下,在他之前,他肯定不服。
  那边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倒很淡定。
  侯君集则是欣喜的有点忘形,差点站了起来,他原只是个全椒县开国子爵,至于职位更不过是统千把人的统军,可以说他完全就是靠着玄武门当天攻入长生殿,控制皇帝的功绩才有这封赏的,真是出人意料的满足了。
  哪怕比秦琼少二百户,比敬德少一万匹绢都无所谓了,之前已经赏赐给他皇庄两座,绢万匹了。
  淮安王李神通越听越不对劲。
  开头那三个人没有他的份,他就不说了。可这后面又来四个了,还是没他份。
  想他堂堂宗室名王,在宗室里的地位那是跟李孝恭并列的,他当初可是自己拉起了一支势力不少的人马,迎堂兄李渊入关的。也曾经出手帮过李世民不少次,如今李世民当了皇帝,居然反不记他这个堂叔的功劳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