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1505

  凭什么侯君集这样的马前卒都能功等第一?
  凭什么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刀笔小吏也居功第一?
  越想越不服,整个人都燥动起来。
  “长孙顺德、柴绍、李艺、李孝恭四人各实封一千二百户……”
  “秦琅、张公谨、刘师立三人各实封一千户。”
  “李世绩、刘弘基二人各食九百户。”
  “高士廉、宇文士及、程咬金三人实七百户。”
  “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八人各食六百户。”
  “淮安王李神通、江夏王李道宗食五百户。”
  “钱九陇、樊兴、公孙武达、李孟尝、段志玄、宠卿恽、张亮、李靖、杜淹、元仲文等十一人食邑四百户。”
  “马三宝、李安远、张长逊、张平高、李子和、秦行师六人各食三百户。”
  陈叔达唱报完,有人欢喜有人愁。
  总共四十六位实封功臣,皆实封,最高一千八百户,最低三百户,多数为国公,最低为郡公爵位。
  这张名单里,主要还是原秦王府的心腹文武们,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也有部份是宗室皇戚,如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柴绍窦轨,再有就是武德宰相裴寂、陈叔达、萧瑀、封德彝、宇文士及等,当然也有一些边关大将,如李世绩李靖等。还有武德老臣钱九陇樊兴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等人。
  总之,这一张封赏名单,基本上包括了各方势力,但唯独没有原太子党。
  秦琅觉得出现这个情况,主要还是因为真正的原太子党核心如王珪、韦挺、魏征、谢叔方等人之前职位不高,而高一些的如郑善果郑从璹裴世矩等人又被李世民打压下去了,所以这一次他们都没在名单之列,但还是在朝堂上受到重用了。
  这张名单另一个特点,就是武将比文臣多。
  李孟尝公孙武达这些人原来只是秦王府的低级武官,可借着玄武门之功,一样封郡公得实封,侯君集甚至能够一步登天。
  当然,这张名单里秦琅倒不怎么显得突出了。
  他得实封一千户,与张公谨、刘师立这两位大将同封,排在了第五档,但是在整个名单里,依然是靠前的,几位宰相,几个宗室名王都在他后面,甚至李世绩、李靖这样的名将也在他后面,程咬金更是差了几等。
  不过秦琅因为之前早受过封,直接封了翼国公,此后又两次实封,本就有九百真封,这次也只加了一百,又因他尚了公主,所以倒也没那么显眼了。
  也有如刘弘基,安修仁安兴贵这样实封数反而降了的倒霉鬼。
  淮安王李道宗自认为是李世民的人,也认为出了不少力,可现在侯君集啊张公谨啊、刘师立啊,甚至是程咬金等是个人都爬到他头上去了,他就非常不满了。
  陈叔达唱名完毕,让受封诸人上前领封赏敕旨。
  于是众人排队上前领旨。
  唱到秦琼名字时,秦琅上前代领,等他刚坐好,又唱到他的名字,于是他起身再去把自己的也领回来。
  一门两爵,这份荣耀,在此次当中也只有安修仁安兴贵兄弟俩国公可比了,但安氏兄弟虽也是两国公,可还是与此次封赏中显眼的秦家父子有些差距,更别说安修仁兄弟原本八百真封这次俱降为六百。
  看着秦琅一人抱着两道敕旨,众人那真是羡慕万分。
  淮安王李神通本就十分不爽,此时看到秦琅一人领两道封赏敕旨,更加愤恨不平了。
  李世民坐在殿上,“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
  他话音刚落。
  李神通便立即站了起来。
  “臣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难道功劳还比不过秦琼一个骑将?更别说,秦琅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又有何功劳,能居我之上?就算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臣觉得他们也不过是捉刀弄笔,如今却能列功第一?臣实在感到难以心服!”
  李神通很不客气的把矛头对准了秦琼父子和房玄龄杜如晦这两皇帝心腹文臣,实际上也是认为皇帝封赏不过是唯亲信而已,并不是按功。
  李世民见李神通这么一带头,殿中很多人都也跃跃欲试,于是毫不客气的道,“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叔父虽首举义兵呼应,可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朝廷派叔父统兵安抚山东,结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叛乱,叔父又丢兵弃甲,望风脱逃,甚至一度为贼所俘。”
  “秦琼随朕统兵征战,冲锋陷阵,大小数百战,受伤流的血都有数斗,为朝廷征刘武周平王世充败窦建德破刘黑闼拒突厥,屡立战功,军功赫赫,当年太上皇都曾称赞忠勇无双,如何无功?”
  “秦琅虽年轻,可靖乱讨逆,也是立下大功,更别说一人便平定河北王君廓李瑗之谋反大乱,这是多大的功劳?至于说玄龄和如晦,虽为文臣,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开国治国皆立有大功,论功行赏,自然都当在叔父之上。”
  李神通被提起当年统兵败绩,有些脸红,他虽然多次节制一方,可却从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相反败仗倒打了许多,经常被打的丢盔弃甲。但是他还是不服,“侯君集、尉迟敬德、张公谨、张亮等原不过陛下身边亲兵侍卫,又如何能居功于我之上?”
  “臣虽未有什么大功,可这苦劳总有的吧,今次封邑,不说封个一千五、一千三,可封个一千二、一千户总该有的,却只给个五百户?”
  “河间王孝恭封一千二百户,叔父认为您功劳要比孝恭大,或者说跟他一样?”李世民反问。
  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也是宗室里打仗最厉害的一位,当年在李靖的辅佐下,为朝廷先定巴蜀,再平南梁萧铣,又定岭表八十余州,可以说,整个东南半壁江山,都是李孝恭打下来的。
  李神通又哪能跟李孝恭相比,朝廷派孝恭攻略东南的时候,派他去镇抚山东,结果他被窦建德打的全军覆没,地盘皆失,自己还成了俘虏,连带着把人家李世绩都亏的被俘了。
  后来窦建德被杀,他再安抚河北,又搞的河北皆反,刘黑闼再次打的他丢盔弃甲,当时的他可是不论兵马还是其它,都全面占优势的。
  李世民拿孝恭来压李神通,这让他没法反驳了。
  可接着李世民又说,“江夏王道宗,功绩可不比叔父小,但此次也只封五百户,叔父认为功绩比道宗高吗?”
  李道宗此时不过二十四岁,辈份也比李神通低一辈,可这位江夏王十几岁时就随李世民帐下征战,最是骁勇善战。
  虽说不如李孝恭那般名声大,但却也是实打实的骁将,几乎随着李世民打过所有的仗,武德五年起,驻守灵州,担任都督之职,几次打退突厥来犯之兵。
  李神通最大的不足,就是统兵打仗方面。
  李孝恭是早年为朝廷打下半壁江山的方面大帅,李道宗又是宗室里能征善战的后起之秀,李神通一个都比不过。
  于是李世民轻敲着御案,把想要置疑这份封赏名单的出头鸟给打了下去。
  李神通退下,于是刚才还想跟着起哄的丘师利等将领们也就不敢再吵闹争功了。
第128章
殿上斗殴
  登基大典结束,新皇在内朝显德殿大宴群臣、藩使外宾。
  太上皇今日始终未能出现,虽然让百官不免心下猜疑,但并没有妨碍今天的喜庆。李世民坐在殿上,换上了通天冠衮龙袍,不时的抚着短须,很是高兴。
  群臣鱼贯而入,在宦官内侍的引导下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宦官对秦琅很客气,唐初的宦官还是地位很低的,大唐内三省里内侍省和殿中省皆有宦官,但内侍省这个皇帝近侍机构,掌握着传达诏令、守御宫门、内库出纳等重要事务的机构,共长官内侍监居然是用文臣担任,宦官们最高只担任内侍、内常侍。
  而殿中监只负责皇帝生活起居饮食诸事,更是毫无权力,但也是文臣担任。
  因此这些宦官们可个个低调的很,尤其是在面对秦琅这种当红年轻宠臣时,更是卑微不已,满脸陪笑,腰都快九十度了。
  秦琅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对着这位年轻的宦官点头笑了笑,“多谢内侍。”
  那宦官赶紧道,“奴只是白身,可不敢当翼国公这声内侍之称。”
  大唐长安太极宫、东宫里的宦官可不少,足有几千之数,都集中在内侍省和殿中省,宦官首领内侍监、殿中监皆为从三品,下面也有不少有品级的宦官,各有职掌,但更多的是没有品级的白身宦官。
  在唐初,能称的上一句太监称呼,其实只有殿中监和内侍监秘书监等诸监长官,而且并不是宦官的意思,因为诸监多是由文臣担任,如将作监等五监长官因此有时也称大监或太监。
  太监真正代表宦官,是要从高宗之后,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长官称太监、少监,于是后来慢慢的太监就成了宦官们的一种尊称,最后普遍变成了宦官的代名词,就如最早大夫可不是医夫的称呼,但后来慢慢的大夫成了医生的称呼一样。
  秦琅笑笑,谁能想到历史上宦官专权最厉害的朝代大唐,在唐初的时候宦官其实是最没权力的呢。
  小宦官躬着腰退下,秦琅左右打量了一下,发现自己位置挺靠前的。
  原来今天这宫宴跟刚才典礼上的班位还不一样,刚才是严格按外朝班位来的,而今天这宴席次位,却是按照刚刚的封赏名单来的,实封的四十六位功臣按受封顺序排最前,然后才是按职事官职品阶排序。
  秦琅是排在功臣第五档,但前四档功臣总共才十一人,他是第五档首位,因此他的坐席本来是第十二位,但是因为秦琼、柴绍、李艺、长孙顺德四人皆领兵在外,因此秦琅今天排到了第八位。
  秦琅前面是礼部尚书、河间郡王李孝恭,后面本是张公谨,不过他现在任代州都督领兵在外,所以是刘师立在秦琅后面,这位本是王世充的人,后来李世民平王世充赞赏他的才能招入秦王府,参与玄武门计划,此次授封为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
  秦琅跟这两位都不熟,笑着跟李孝恭打招呼,结果这位魁梧粗胖如棕熊似的郡王,却只是哼了一声。
  秦琅讪笑两声,明白李孝恭虽没跟李神通一样反对这次封赏,可也心里有气。这位宗室名王当年打下东南半壁江山,虽说多有李靖的功劳,可他自己也确实很了得,可后来李渊却以一个有人举报他谋反为由,把他从扬州大都督任上调回京,然后还将他下狱审问,确实寒了他的心,哪怕后来李渊又放了他,但他也很清楚,这不过是李渊要夺他权而已,什么谋反不过是借口。
  而李世民兵变后,更是直接把他的爵位由赵郡王改为河间郡王,虽都是郡王,但赵郡和河间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李道宗任城王改江夏王是下郡改大郡,他却是大郡改下郡了。
  更别说,现在只让他当个礼部尚书了。
  那个小宦官去而复返。
  “翼国公,陛下旨意,请你上座。”
  “上座?”
  “陛下说齐国公统兵未还,今日便让翼国公坐齐国公的位置。”
  秦琼功臣名单里排第三,李世民让秦琅坐秦琼的位置,以表彰秦琼之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