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1505

  秦琅陪着父亲穿过三卫侍官们,继续骑马前行,又前行百步。这时秦琅已经能清楚的看到那门宽一丈七,门深六丈二的五个门洞了。
  长安诸门皆开三门洞,唯中轴线上的外城明德门,皇城门朱雀门和宫城门丹凤门是开五门洞,这是最高等级的城门洞,也是天子之门,每次皇帝出入长安,都只走这天街、御门。
  八岁的李承乾骑着一匹突厥小马在数名太子千牛的陪同下,缓缓来到秦琅父子面前。
  皇帝刚即位,还没有给长孙册封皇后位,也尚未给承乾册封太子位,但谁都知道,承乾的太子地位无可动摇,他既是长子又是嫡长。
  八岁的李承乾长的十分可爱,眉宇间甚至有几分皇帝的英气,他今天居然也换上了一件戎袍武弁,武弁上还插着貂蝉,小小的承乾腰间,还挂了把特别打造的玉具短剑。
  这副装束,让他看起来还真有几分将军之气。
  不过在铁甲森森的秦琼父子面前,太子又显得过于漂亮了。
  “臣秦琼拜见中山王殿下。”
  “臣秦琅拜见殿下。”
  承乾看着马上的秦琼似乎有些畏惧,不过目光看到秦琅时又露出了笑意,“齐国公,父皇让我来迎大将军入城!”
  秦琼在马上向太子行礼,并遥向城楼上的皇帝行礼。
  “陛下特赐大将军十三于阗白玉蹀躞带一副,孤为大将军系带!”承乾从旁边侍卫手里取出一副蹀躞带,紫色猪婆龙皮做底,外镶十三个用于阗玉做成的带扣,七方六圆。
  秦琼赶紧下马拜受。
  唐沿隋制,采用的是汉魏礼仪制度,冠服都要严格讲究阶级尊卑。比如隋朝时,黄色本是府兵军服,但到李渊即位后,便规定黄色为天子色,尤其是明黄色只能帝王服用,而百官也各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色,胥吏则用皂。
  甚至帽子衣冠的各种款式都严格规定了佩带人的品级,不能乱穿,连一条腰带也是严格做出了规定。
  不但腰带底色、材料要按品级来,就算上面的带板带扣材料和数量,都得按品级来。
  玉带,就是天子和王公三品以上许用,其它人有钱也不行。另外十三环,便是天子专用。一般王公三品,虽可用玉,也可十三銙,但只能最多配九环,唯天子可配十三环。
  现在李世民给秦琅赐一条十三銙十三环于阗玉大带,这就类似于后世明朝时的赐蟒袍玉带了。
  更何况,现在还由承乾当着百官和长安百姓的面,亲自为他系上。
  秦琼激动的黄脸变成了红脸。
  秦琅在一边则觉得李世民这收买人手的本事倒是越来越厉害了,你若是赐点金银加点官阶还不算什么,可现在这样当着无数官民的面赐这大带,那份荣誉感可就空前的加强了。
  秦琼系着十三环玉带要徒步到城门下拜谢君恩,结果承乾却说皇帝让秦琼直接骑马走天街御道朱雀大街的正当中,直接骑着马沿朱雀大街走到朱雀门前,然后再折去东宫金殿之上。
  “陛下会在殿上等候。”
  骑马上金殿,这种待遇,也就当年王君廓得李渊给过,就算李世民和李世绩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李渊也不过是赐两人金甲乘金车入长安。
  “万万使不得。”
  秦琼连忙推辞,但承乾说这是皇帝的旨意。
  那边,皇帝远远的跟秦琼挥了挥手,便下了城楼返回东宫了,他要秦琼骑马游天街,向长安百姓耀武。
  “齐国公,陛下让孤与三郎陪齐国公游街。”
  在承乾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后,秦琼惶恐不安的只好应下,当秦琼骑上马,明德门上响起一声声的鼓乐。
  声声激昂。
  无数的长安百姓见证了秦琼的这高光时刻,看着这位大将军是如何的皇恩浩荡无匹,是如何的耀武长安。
  “又一个顶级豪门诞生了!”
  无数人心中感叹,齐州历城秦家,汉代以来也始终只能算是地方上的豪强,在魏晋时只能算是寒门,但如今,秦家必将崛起为一代名门。
  秦琼秦琅父子两人如此得宠,有几十年时间,还怕不能让秦家稳固地位?
  “想当初啊,人家秦怀良拒绝荥阳郑氏女的时候,还无数人骂秦怀良愚蠢村气,说他婢生庶子无脑,可如今再看,这新朝朝堂之上可还有荥阳郑氏的地位,倒是秦家,却是一门三公,恩宠至极啊。”
  “可不,关键是秦琼自己娶了博陵崔氏女,现在秦琅再尚个皇家郡主为人主婿,秦家百年富贵稳了,百年里难道还不能出个厉害子孙更上层楼?”
  这一刻,秦琅做为山东豪强地主们的代表,做为隋末以来军功新贵的代表,已经正式成为了这个强大的新兴势力的领袖人物了。
  在新皇有意的扶持之下,秦琼成了长安又一顶级势力的代表人物。
  关陇贵族集团,山东士族门阀之外,山东豪强派也终于彻底在朝中站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席之地了,不复武德年间一直被打压的困境。
  有人欢喜有人忧。
  看着那骑马游街耀武的秦家父子,多少人心中不安了。
  十里朱雀天街,秦琼父子骑马游了一个时辰,所过之处,无不是欢声雷动的长安百姓们,今天,秦琅觉得自己爷俩就成了这条街最靓的仔,他们成了长安的超级偶像。
  尤其是对那些中下层的长安百姓们来说,他们虽然羡慕关陇贵族集团们,羡慕山东士族门阀们的优越地位,但他们太高高在上了,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但秦琼父子不同,秦琼只是地方豪强出身,秦琅更只是个婢生庶子,但他们今天却让整个长安城侧目,这爷俩并不让人觉得高不可樊,他们会觉得离自己很近,自己努力一把,也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秦琼秦琅。
  哪怕就是自己不行,可也会觉得天然的亲切感,觉得他们是自己人。
  秦琼爷俩最后在承乾的带领下,最后一路骑进东宫,骑进了显德殿上。
  不骑都不行,这是皇帝特旨。
  秦琅那边刚下马,秦琅也正准备下马呢,结果豹子头却扬起尾巴,直接在李世民的金殿之上拉了泡新鲜热乎的马屎。
  这就尴尬了啊。
  李世民脸抽抽了几下,可这玩意也怪不到秦琅头上,最后只好喊了句殿中监,于是新任殿中监豆卢宽赶紧叫人把马屎铲走,把地板擦干净。
  李世民上前拥抱了老伙计秦琼,并正式让他这个新任雍州牧接管长安京畿的防御指挥任务。
  秦琼手捧着头盔表忠,“臣将暂接下此重任,竭尽全力,直至击退突厥,再交还此职!”
  李世民亲手为秦琼解下征袍战甲,然后拉着他到御案下香庐前坐下,这以往都是宰相位置。
  此时的金殿之上,除六位三高官官六人外,兵部尚书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大理寺卿戴胄、谏议大夫王珪、韦挺、秘书监魏征六人今天也被李世民召来。
  “今天在此举行一场廷议。”李世民话刚落下。“除三省六位宰相外,现朕特授予无忌和叔宝等七人参议政事衔,可参议朝政,升政事堂与宰相同议政事,与宰相轮班知印。”
  这话一出,就连长孙无忌都很惊讶了。
  参加廷议不算什么,毕竟之前早已开了先例,参知政事也不过是给了个更方便的头衔,但加了入政事堂,知印这几个字,就已经代表给了不是宰相的宰相权柄。
第137章
尚书令
  秦琅看这些人惊讶的样子,细细一品,也惊住了。
  老爹秦琼这是拜相了啊。
  何谓政事堂?政事堂在隋朝时原本是设在尚书省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高官官一起议事之处,简单点说,隋朝和唐初的宰相,必须得是这外三省的长官。而长官们平时在政事堂议事,其实就是决策军国大事,称为堂议。堂议好了,上报天子,天子许可后再由中书省正式起草制书敕旨下发红头文件,然后门下省要负责审议,通过后再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
  秦琅细细一品,这政事堂不就是常委会嘛。
  原本的宰相其实就是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三人,但因为尚书令权柄太重,其实自隋朝杨素起,就不轻易授人了,于是实际上尚书高官期由左右仆射主持。唐初李世民当过尚书令也当过中书令,元吉也当过侍中。
  但实际上李世民和元吉常统兵在外打仗,并不实际主持省务,因此李渊又以裴寂萧瑀做仆射实际管尚书省,然后又用杨恭仁啊陈叔达啊等或兼侍中或检校侍中中书令等方式,扩大了他的宰相班子。
  不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把裴寂踢出了宰相班子,把杨恭仁也罢相了,经过一番调整后,实际上宰相班子是尚书省以萧瑀、封伦为左右仆射,以陈叔达为侍中,以宇文士及为中书令。然后他让房玄龄检校中书令,让高士廉检校侍中,安插了自己心腹进去。
  这样一来,宰相团队实际上就是六人,不过萧瑀陈叔达封伦等毕竟是武德宰相,李世民还是觉得不如自己潜邸心腹用的更顺手,不过要稳定朝政当然也不好一来就把老宰相全清出去。
  但一直以来的传统,政事堂那都得是宰相才能进的,李世民当然也不便把长孙无忌杜如晦等都授以宰相之职,毕竟都已经检校了两个了。兵部、吏部、雍州牧、御史大夫这些要职也总得自己人。
  所以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长孙无忌以吏部尚书这样的本职,加个头衔来进入政事堂,明面上是参议政事,实际上也一样轮班知政事堂印,轮执政事笔,便等于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毕竟三省虽然重要,但大唐真正的权力决策机构还是政事堂,政事堂决策后才是三省审议封驳执行的。
  想到此处,秦琅真佩服李世民,还不满三十岁,人家也是头一回当皇帝,太子也不过刚当两个月,结果就能想出这样的妙招来控制朝堂的决策权。
  一次性增添了七人,这样政事堂就等于有了十三个宰相,武德老宰相虽还在,可已经不占多数了。
  不过秦琅倒也挺佩服李世民的胸襟的,新添七人里,王珪、韦挺、魏征那都是原太子建成心腹,现在却全都重用,还让他们入政事堂参议政事,了得。不过这三人身份也不简单,王珪那是河东太原王氏人,是五姓之一。韦挺呢,虽说打小跟建成关系好,但他是关中最大的士族韦杜之一的韦氏子。
  就算魏征,那他也算是山东豪强在朝中文官中的代表了。
  秦琼代表着这支李世民倚仗建功夺位的关键力量的武将代表,魏征、房玄龄做文臣代表,还能做为是废太子的旧部代表,全都安插进政事堂,虽说人多了,派系也复杂了,可也代表着所有的派系山头,现在都聚拢到了李世民的麾下。
  另一方面呢,秦琼加入政事堂本职是雍州牧、左卫大将军、凉州大都督,实权很大,但魏征本职只是秘书监,品高而权轻,王珪和韦挺更只是谏议大夫,一个言官而已。他们在政事堂可以体现李世民的意志,增强他的控制力,但另一方面,他们本职权柄不大,就算进了政事堂也不用担心权力的失控。
  秦琅瞧瞧检校中书令房玄龄,又瞧瞧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再看看兵部尚书杜如晦,觉得李世民应当没这么多花花肠子,这些应当是这几个狗头军师的主意。
  秦琅回京就是来替李世民掌握军队的,进政事堂更是安插一个绝对心腹。
  果然,他们虽然好像挺惊讶的样子,可没一个出来反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