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1505

  而魏征韦挺几个倒是真惊讶,但也没反对,看来魏征也是俗人一个啊,在宰相权力面前,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俗,真俗,俗不可耐。
  一个皇帝,一个未来储君,六个真宰相,七个假宰相,唯有秦琅有些身份尴尬的跪坐在后面。
  “陛下,宰相、参政们商议朝政,臣请告退。”秦琅识趣的道。
  “你是镇抚司丞,镇抚司有收集军情之职,你留下来列席会议。”李世民道。
  秦琅点头,老实继续坐着了,能够参与这等最高级别的议事,还有点小激动呢。
  不过承乾好像不太乐意坐在这听他们聊什么军国大事,可又畏惧父亲,不敢造次,于是便好像身上钻了蚂蚁一样哪都不舒服,扭来扭去的。
  这时李世民在上面突然道,“今日商议军情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朕思之良久,难以决定,还请诸卿各抒已见。”他顿了顿道,“原先朕为藩王之时,兼领尚书令职事,如今即位为君,这尚书令便空置出来了,说起来,这个担子可不轻,诸位说该选谁来担?”
  最有资格当的自然是左右仆射了,可没等萧瑀封伦发话,检校中书令房玄龄便立即出声。
  “尚书令为朝廷首辅,总领六部百官措理朝政,权柄至重,恐非人臣所能轻议!”
  “没那么多忌讳,诸公但议无妨!”
  众臣都低头不语。
  实际上此刻真正有资格当尚书令的也就萧瑀一人而已,因为在坐诸位宰相非宰相里,他地位最尊崇资历最老,裴寂加司空衔退出朝堂后,再无人比他资历老了。
  宇文述和封德彝、陈叔达虽也是武德宰相,但资历都不如他,况且他现在又是尚书左仆射,按说也只有他可担这个位置。
  但偏偏现在皇帝却说这个位置不好授人,就说明这里面有问题了。
  而按正常情况下,这个职位更不可能授给不在场之人。
  萧瑀自然想当尚书令,封德彝也想让萧瑀当,他知道自己争不过萧瑀,但萧瑀当尚书令后,他便能顺势进一步接任左仆射。
  陈叔达宇文士及知道自己不够资历,也就不出声。
  至于房玄龄高士廉,他们更是不够资历。
  良久。
  还是戴胄出声打破了沉默。
  “陛下,臣以为,大唐开创以来,尚书令只授过陛下一人,陛下由尚书令而储君而皇帝,臣建议,以中山王兼领尚书令。”
  李世民摇了摇头,“承乾不过八岁娃儿,兼这尚书令又有何为。”
  魏征很干脆的道,“中山王若兼尚书令,但却不能实际处理政事,只能是虚领,臣以为有违国家制度,实为不宜。”
  一众大臣说来说去,都说不出一个好人选来。
  李世民点秦琼名,“叔宝你觉得呢?”
  “陛下,臣只是一武将,若是战阵之事或可问臣,然则此事臣实在无法替陛下解惑。”
  “怀良?”
  秦琅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点了他名。
  “臣在!”
  “你说说你的看法?”
  “陛下,这殿上诸公不是宰相,便是参知政事的重臣,臣只是列席,不敢胡言乱语。”
  “你好歹也是从三品的散骑常侍,本就有备从顾问之职,现在朕问你,你说直说。”
  这不是让人为难吗?
  秦琅心里急忙思索起来,他考虑问题不是先去考虑这问题本身,而是先去考虑提问之人的意图。
  李世民为何突然提起尚书令职空缺?
  他是真要选尚书令人选呢,还是其它用意?
  联系到他刚刚把魏征秦琼长孙无忌等授给参加政事衔举动,秦琅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好在秦琅有挂可开,一时想不明白的事情,就回想下历史上是如何走向的。
  据他记忆,好像尚书令这个职务在李世民担任过后,后来好像还真没有人再当过了,似乎有那么一两位唐朝太子曾经当过,但也只是虚领。直到晚唐五代时,岐王李茂贞好像当过尚书令,但他当的时候李唐好像已经完蛋了。
  嗯,有再造大唐之功的郭子仪好像当过,当时皇帝还尊他为尚父,不过好像郭子仪拒绝了这个任命,理由好像就是李世民曾经当过,人臣不敢当。
  这么说,难道李世民真实的意图就是要把尚书令这个权力过重的朝廷首相之职给废除?
  但如果空置尚书令,那左仆射不也是实际尚书高官官?
  这其中是否有区别呢?
  思来想去,好像尚书令是二品官,左右仆射是三品?隋朝杨广时,杨素为尚书令,权势涛天,后来他被猜忌而死,杨广就再不补尚书令,甚至后来连左右仆射都不再补授。
  武德天子李渊用李世民为尚书令,实际也本是把这个位置空缺出来了。那现在李世民的意思,应当也是不想把这个位置真正授人了。
  想及此,秦琅心里有了说辞。
第138章
和亲
  李世民笑呵呵的望着秦琅,“但说无妨,不必顾忌,身为散骑常侍,侍从顾问本就是你的职责。”
  “陛下,臣年轻无知,便斗胆直言,算是抛砖引玉了。臣以为我大唐开国创建以来,尚书令此职仅授过陛下一人而已,此职既然陛下担任过,臣属便应避讳。中山王终还太年幼,并不适宜。臣以为可视大丞相,天策上将例,虚置其衔可矣,如此尚书令为殊职,例不轻授……”
  其实秦琅所说的什么皇帝担过的职务,臣子要避讳也都是乱扯淡,毕竟李世民不仅当过尚书令,还当过中书令,雍州牧、大将军等职呢?若都要避讳,那朝廷的官大家都别做了。
  当然,这也是说的过去的理由吧。
  以尚书令本就极为特殊为由,把这个职位与李世民担任过的另一职务天策上将,以及李渊曾当过的大丞相一样,不再授臣子,倒也有理。
  韦挺出言表示赞同,认为尚书令确实品高权重。
  “那尚书省事务如何主持?”
  “尚书令为殊职,例不轻授,尚书省可由左仆射为首。”韦挺建议。
  李世民捋着须沉吟片刻,转头去问萧瑀,“萧相以为如何?”
  事情突然转变到了这个方向,萧瑀也没料到,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岂会听不出话外之音,当下只好躬身答道,“臣无异议!”
  “既然萧相也赞同,那朕以为可提升左右仆射品级为从二品。”李世民道。
  这样一来,尚书令这个尚书高官官不再授人,虽主仆射为尚书高官官,可毕竟还有个右仆射,制度上是两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现在以左为长官,但比起原来的尚书令权柄来说还是下降了许多的。
  就算提升为从二品,比中书令和侍中高上一级,可李世民削首相的目的也达到了。
  今天先是加七人参知政事衔,现在又空尚书令,实则都是他在削夺相权,尤其是削夺首相权的狠招。
  原本三个宰相,现在成了十三个宰相,并且实际上取消了首相,改成群相轮相制度,这对于他这个得国不正,上位不稳的新皇帝来说,无疑是个能让他睡安稳点的好法子。
  此事就此议定,李世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许多。
  皇帝拍掌,于是殿中监豆卢宽带着数名宦官抬来一副屏风,屏上风却是一副关中地图,上面山川河流城池俱有。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谈一下颉利入侵之事。”
  李世民脸上并没有太过畏惧,对于这位年轻的皇帝来说,处理繁琐的政务常让他有些不胜烦躁,但面对军务,他却总能充满自信,再难打的仗他都打过,指挥谋略这才是他所长。
  “叔宝回京,此后京师防御指挥便悉交给叔宝,由叔宝接替受伤静养的道宗。叔宝,对于此战,你有什么看法?”李世民问。
  秦琼走到屏风前,指着上面的地图道,“目前一切都按照陛下的布局在进行着,突厥虽看似强大,连梁师都共三十万人马南下,但实际上他们到现在都还不曾攻占关中外缘的战略支撑要点,灵、盐、凉、秦、泾诸州此刻还全都在朝廷手中,他们能到长安,不过是我们放他们入关而已。”
  “从战术上来讲,突厥人好像占了先机,但从战略上来讲,我们已经赢了一阵。”
  李世民满意的点头。
  “是啊,现在一切都还在按我们的计划进行,颉利很嚣张啊,居然不满足于边关的小抢小劫,敢深入关中直趋长安城下,这是找死。朕已经布下了天罗大网,就等他来钻,想不到他还真钻进来了。叔宝,你来给大家讲一下,这次我们有多大胜算把这些突厥狼崽子聚歼于长安城下?”
  “据臣收到的情报,推测分析,此次突厥大举南下,他们的南下路线并不是以往的泾河河谷一线,因为灵凉泾皆在我军手里,突厥人没法突破长安西北大门萧关,他们这次选择的南下路线,是沿秦朝子午直道南下的,自廷、庆之间而来。”
  子午岭秦直道是当年秦始皇为巩固河套地区,修建的一条重要道路,南起关中咸阳北至河套五原,全长一千八百里,这条道路最神奇之处就在于,他的路不是在山下,而是在山岭上走的,在山岭上开辟出一条通北大道,使的其可避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笔直向北,既缩减路程,还避免了要填谷架桥过河等艰难,更别说直道要穿越许多戈壁、黄土荒原,选在岭上修路,便保证了路一直在分水岭上,距离水源其实便一直不远。
  这条路平均十丈宽,最宽能有二十丈,最值得称赞一点是因为路修在山脊上,所以不会被水冲毁等。
  山梁地势平,易修,不易坏,可以说这在当时简直是一项开创性的神奇设计,若是沿泾河谷先向西北去灵武,再沿黄河北上五原,路途起码翻倍不说,道路还更难行,尤其是当时西北边境不安全,容易被胡人劫掠,而直道就不用担心这些了。
  若是走东面沿黄河,那黄土高原的无数沟壑更是天堑,事实上直到后世很晚很晚,中国才修建了一条晋陕沿黄河公路,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不过后来汉代的国策是重点打通河西走廊,经营西域,所以秦子午岭直道地位下降,甚至被荒废,但是这条路还一直在,只是没有秦时那么热闹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