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2/1505

  秦琅放下手中的笔,陷入沉思。
  洛阳朝廷很安稳,大唐天下也很兴盛,有一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感觉,不过朝中主政的来济、裴行俭、上官仪等宰执们却也都发现了一些大唐盛世之下的隐忧,还不少。
  大唐承袭自北朝,所以有胡风,对于扩张有非常强烈的欲望,从开国到如今,虽只四十多年,但已历五帝,征战的脚步从未停止。
  东北征服了辽东、朝鲜,夺取了燕山北奚契旧地,甚至在更遥远的白山黑水设立了渤海、黑水、鲜卑三都护府,并有边镇、驻军。
  西南也实控了黔中、云南,越过红河,征服了永昌丽水,以及骠越、藏南诸地。
  西北方向,贞观朝就征服了党项、西山诸羌,又平灭吐谷浑,灭掉吐蕃,将苏毗、象雄皆纳为羁糜,遥远西域之地,从无到有,不仅恢复了汉朝安西旧疆,更深入河中地区。
  这些都是近五十年来,几代唐军前仆后继用刀剑和热血打出来的。
  虽然与大食刚达成了盟约和议,暂时休兵,但西域方向,未来将仍是大唐对外用兵的第一要地,甚至如今还在围剿西突厥诸部,同时也要面临着如何征服河中反叛的粟特人问题。
  又得防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吐火罗和大食人,甚至还得防着突厥可萨部。
  不管是程处默还是来济,这些执掌中枢文武大政的宰执们,都有共识,未来西域还得屯驻重兵。
  甚至因为西域太过遥远,得给予西域的主将们更高的权力,甚至不仅是限于军事指挥权,还得有钱粮监察等权,不然的话,无法应对西域那般特殊的局面,事事请示朝堂,万里之遥一来一往都两个月了。
  而如果事权不一,前线相互掣肘,也更别想做事了。
  以往的那套守时都督府,战时行营总管府的制度,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无法应对新的西域局面,未来西域需要重兵集团常驻,甚至对西突厥部落、河中粟特国家的用兵也是常态化的。
  而以传统府兵制抽调组建西征行营也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原来安西北庭府的镇戍边军里,就多是从中原内地抽调的府兵过去轮戍,这样的坏处是府兵一两年就得换番,会削弱前线边军战斗力。
  甚至因为战事,朝廷经常延长戍边府兵的役期,这让府兵们常年在边,人心思归,家中妻儿生产也受影响。
  目前迫切的需要更改这些不符合新形势的旧制度。
  当年秦琅很早就曾经提议过要更改府兵制度,理由就是新的两税制度下,府兵制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发展,尤其是在均田制已经被废弃的情况下,府兵制的根基不复存在了。
  秦琅当初建议是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辅以义务兵役,用汉人职业募兵加上蕃人义务兵组成新的大唐军队。
  在府兵制时代,大唐拥有大量府兵,贞观初有六十余万,到如今更是高达八十余万,而这些府兵,又基本上集中在关中和河南地区,武德和贞观初,关中府兵占据了天下府兵的六成,而现在是关中府兵占天下府兵三成,河南府兵占四成,两地就占了七成,河东和河北各占一成,剩下的各地合占一成。
  关陇府兵战斗力虽强,但军府部署过于集中于关中河南地区,也就带来新问题。武德和贞观初,面临的是天下统一战争的需求,军府集中于核心的关陇中原地区是应当的。
  但如今中原核心区已经远离战争了,真正需要驻兵的是边疆之地,是朝鲜、辽东,是塞北河套,是陇右青海,是西域天山,是新征服的骠越藏南。
  可恰恰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折冲府,连岭南交广如今这般富裕的地方,都还是当年秦琅守南疆时,增设的那点军府。
  来济等都希望更改制度。
  提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府兵移边,世镇边疆。
  把大量的折冲府,部署到边疆地区去,以后直接以边地的折冲府兵轮番镇守边疆,不用再总是从中原内地抽调府兵戍边了,一来省了轮番远戍之苦,二来边兵更熟悉边地。
  而且各地的原都督府制度与新府兵制相结合,到时兵将合一,将知兵,兵知将,兵将也都熟悉边土、边敌,甚至是以边地税赋钱粮留边供军。
  这套东西,在秦琅看来有种浓烈的以辽人守辽土的感觉扑面而来,或者说,这就是唐朝自高宗武后开始出现边疆藩镇,在唐玄宗时形成正式节度使制度的一套东西。
  本质上,都是因为边地军事攻防军事的迫切需要,原有的旧制度无法跟上形势,而采取的一种新制,或许称为打补丁。
  这套东西当然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说若是折冲府部署到边疆,不管把现在关陇中原的府兵迁移过去,还是以后在边地点选新府兵,以边民守边地,守的也是自己的家园,他们当然更有动力。
  二者就算是轮番戍边,也是就近当值,不用说从河南到西域万里上番,路上就先浪费一两月,更别说过去后不适应那边的气候不熟悉地理,不熟悉对手敌人等等。
  而给予边将更大的权力,那么实际上就是战区或军区制度了,到时拥有很强的指挥自主权,甚至是军区拥有相对独立而稳定的财赋钱粮供应,这对于西域这样万里之外的边镇,是非常有必要的。
  处处由朝廷枢密院来指挥调动,这是跟不上节奏的,而如果边军的钱粮器械完全由朝廷调拔供应,也跟不上。
  当然,边地穷,在如今的情况下,中原富裕,边地就算有一定的财政权,也还是穷,仍然还得朝廷财政支持养兵,但起码得让前线拥有一定的独立指挥权和财权。
  想法是好的,这毕竟也是根据已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属于头痛医头的办法,但这种打补丁式的措施,将来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他们也许能预料到,或预料不足,但先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如果将来出现说比如北魏的六镇这样的变化,那也是将来的事情,也许以后还能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呢?
  北魏立国之初,建都平城,处于代北,所以草原上的柔然对他们的威胁最大,为此北魏沿着阴山燕山一线,先后建立了数个军镇,其中以武川、怀朔六镇最强。一开始,北魏重视六镇,毕竟就在国门口,六镇待遇高,勋戚贵族甚至士族豪强子弟争相前往六镇,这相当于是镀金一样,也是大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后来随着北魏迁都洛阳,局势也渐渐好转,北魏对于处于塞北的六镇,慢慢的就忽略甚至轻视起来,逐渐功勋贵族高官子弟们就不肯再去六镇,六镇里的将士们也难再有好的升迁,甚至钱粮器械等也补给不足,甚至一度沦为罪犯们的流放之地。
  北魏骄傲的六镇,成了人人厌恶的边荒,于是最终六镇大起义,把北魏掀翻了,而后来取代北魏的六欢集团和宇文泰集团,也都是当年六镇的人。
  历史上,唐玄宗时建立起来的大唐边地十镇,最终也失控了。虽然造反的东北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率领的东北军团,其实在当时几大军团里并不是最强的,剑南、陇右才是势力最强,甚至朝廷优先防范的,但就算不是最强的东北军团的造反,依然势如破竹的攻进了洛阳、长安。
  这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结果,武德贞观朝重心是统一天下,安稳中原,所以天下精锐尽在关陇。到了唐玄宗时,已经是达到一个扩张的顶点,东北方向,一直在辽东、朝鲜半岛征战,甚至一度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后来因调兵去应对吐蕃和漠北胡人,让新罗人趁机抢夺了大同江以南,奚契也一度叛服不常。
  在陇右剑南,则要面对的是吐蕃和南诏的联合逼迫,在西域,又得面对着西突厥人的反抗,还得与吐蕃争夺,更要面临大食人的进逼。
  辽东辽西、剑南陇右、河西西域,这些战场太过遥远,而且已经不是贞观初那种临时性的征讨作战,而是沦为了拉锯式的常态化战争,双方割据拉扯,常期战争,这种情况下,大唐的军事制度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形成了三大边军集团,久驻边地,反而是两京和中原地区,反而空虚了。京畿虽有禁军,但禁军久不上阵,完全不能打,面对着河北叛军,中原是一溃千里,京畿禁军也是连失两京。
  秦琅做为一个后来人,现在看来济他们提出的军制改革,便一下子看到了这种改革要面临的隐患。
  这基本上就是要设立边镇节度使了,边镇军事集团化,未来也必然出现强枝弱干的情况,就算大唐现在有二十万禁军,可边军面临的复杂军事环境,天天打仗,训练和装备肯定都强,而京畿禁军打仗经验少,就算装备精良但将来也肯定打不过边军的。
  只是现在的情况,不改军制,则现在边军肯定难以长久维持控制住边疆安稳,更别谈继续对外扩张了。可改,则会强枝弱干,将来会可能边镇倒卷中央,甚至是藩镇割据。
  难!
第1428章
跑马圈地
  折冲府外移,也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如今中原土地兼并严重,朝廷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甚至鼓励兼并,重要的原因就是贞观以来对外开拓武功赫赫,朝廷迫切的需要移民边疆。
  边地有大量的新征服之地,却无人移民耕种。
  中原地少人多,百姓手里地少,耕种收益也低,百姓苦穷,朝廷又哪能多收到税,更别说人穷了,社会也就不稳定了。
  这些年朝廷就形成了不仅不抑制兼并,甚至还鼓励兼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要把中原的穷人赶到边疆移民,到那边重新给他们授田,让他们成为地主,为国守边。
  至于中原的田地被皇家、贵族豪强们大量兼并后,搞庄园经济,普遍采用的是把对外战争俘虏来的胡蛮做为奴隶,来经营这些土地。庄园化奴隶经营,生产效率还高。
  反正大唐早完成了税赋改革,不再是过去以授田、丁税为主的那种税制,也不怕庄园经济下百姓投效地主,隐匿户口的事。毕竟现在是以田亩为征税的基础,有多少地就征多少税。
  田地是庄园模式,还是百姓散耕模式,这地亩总量又没变,税收也没少。而且,把大量少地无地的百姓鼓励移民边地后,边疆新征服地区的土地授给新移民们后,经过头几年的减免税赋,以后这些地就又成了新税源。
  税基大大提升了。
  所以同样是土地兼并,以前朝代是拼命防止和打击,因为兼并会带来大量的失地农民,而在以前朝代的税制下,百姓是重要的纳税人,是国家财税的重要税源,一旦他们失地,也就无法承担国家税赋,国家财政将会破产,甚至百姓也会破产,最后王朝玩完。
  可贞观以来的新政,却不怕这些。
  因为一改过去按丁征税的模式,改以按亩征地税,按户等财产征户税的新两税法,加上各种工商税,以及盐糖茶酒等这种变相的间接税,因此百姓种不种地不要紧,有没有地都不要紧了。
  没地不征地税,没钱户税也收的少。
  没地也不用担心说没收入,毕竟工商大兴,有很多进厂打工赚钱的机会,何况有佃租法案,没有地了,那去给地主佃田租种,朝廷有法律规定了佃户也是国家良民,不再是以前那样依附于地主的部曲、佃户了,地主不仅连租税都无法自己说了算,甚至不能随意的加租、和改租、拒租。
  田租六年一租,租率有朝廷的最高限制,同时租约到期,佃户还有优先续租权等等。
  说白了,在大唐,地主跟佃户之间没有什么依附关系了,佃户们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没有自己的地,也不用担心被地主卡脖子。
  再说了,实在不行,还可以移民边疆嘛,不想在中原做佃户,那就去边疆做地主。
  要是有钱也可以自己做生意,反正现在也没有什么歧视工商的事。
  如今朝中的宰相们也是看中这条,提出要将折冲府外移,现在内地折冲府的军田朝廷收回,可以出售也可以出租,这能得到一大笔钱,可以用于填补军费开支。
  然后在边地根据需要,重新调整部署折冲府,比如说西域属于第一优先等级,那么在那边部署个一百个折冲府,部署十万府兵。然后东北的辽东朝鲜,第二优先级,在那边也部署百来个折冲府,部署个八九万,十万的府兵。
  再其次是西南地区,通海、永昌、洱海、丽水、骠越、藏南、西昌这些地方,遍地蛮夷,交通不便,肯定也得部署大量折冲府。
  这三大边镇后,塞北、河陇、交州等地,肯定就是次要级的,部署二三十个折冲府,有个两三万人就够了。
  而其它如两京之地,仅需各保持个百来个折冲府就够了。
  至于说山南江淮河北岭南诸地,相对富庶太平,所以各部署个八九个,十个折冲府,有万把人就够了。
  重新调整军事重心之后,那么超过七成的折部府外迁。
  边疆之地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地盘,还能优先调最好的土地。
  比如说在西域,高昌、庭州、碎叶、伊丽、清海、大宛,以及疏勒、于阗、龟兹、焉耆这些地方都有很肥沃的平原、绿洲,宜耕宜牧,到时十万西域兵马,上百个折冲府可优先在这些地方圈划军田,授给安西府兵落户。
  除了基本军田外,为了鼓励这些府兵镇边,还可以拿出更多土地来授给军官们做职田,若是将士们立功,还可以再授他们勋田,甚至是领地采邑,允许世袭。
  反正现在授地没什么成本,但这些却是能够大大改变贞观以来后,府兵们缺少足够的动力的问题,打仗立功,不仅能升官授勋,甚至还能封爵封地,这难道还不够吸引人?
  想想人家安国齐王,人家海外世封领地吕宋,就是座南海中的金银岛,流金淌银啊,就是他的内世封地武安府,那也是拥有百万人口,秦琅坐分三分之一的税收,这起码相当于十万户二十万户侯了。
  这种世封领地的好处,谁还能看不明白,毕竟从贞观到如今,也已经三十多年了,绝大多数的世封领地,就算远不如秦家的,但也还是很不错的收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