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3/1505

  来济他们打算用这种方式调整大唐的军事重心。
  改变边疆的军事局面,增加边军战斗力,甚至减轻边军的军费压力等。
  如果府兵移驻边地,分授军田,又赐封功勋爵田领地,还搞军屯,边军的粮食便能自给,而边军稳固,朝廷就又能迁移更多的新移民过去发展,有了安稳的边疆形势,才会有稳定的税赋收益等。
  到时也不指望说边地还能有税赋收益上缴国库,只要能够维持的了边军的军费,甚至是能解决大部份,那对朝廷来说,都已经是解除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毕竟这些年来,朝廷军费开支,一年比一年高。
  “朝廷诸公是真狠啊!”
  秦琅透过这些字句,甚至从中嗅到了跑马圈地的味道,不是边军圈地,而是洛阳朝中的那些贵族豪强们想圈中原土地。
  六七十万府兵外迁,加上他们的家人亲族,这里面会腾出相当巨大的土地量,尤其是中原折冲府的军田,可大多都是开国之初时就已经圈占的中原各地最肥沃的良田。
  比如说关中平原上的白渠边上,最肥沃的那些田地,都是水浇地,开国之初就被李渊用来安置跟随他从太原起兵的元从禁军了。
  这是涉及到上百万顷的中原良田,这一迁腾出来,那就是块巨大的蛋糕,肯定会落入到贵族豪强们的手中。
  到时军田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贵族庄园,他们甚至不需要佃种出租,直接蓄奴耕种,成群的庄园良田,种植起来效率还高。
  尤其是秦琅还能想象的到,这些庄园肯定只会按朝廷律法规定的只种植基本面积的粮食,然后其余的土地都会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什么桑棉麻甚至是茶叶等。
  而一旦这个新军制通过,接下来除了府兵迁移,朝廷还会鼓励中原许多地少的农民移边,就算现在越来越少人愿意迁移了,但只要用心,总还是能找到办法的。
  掀起一波新的移边潮后,到时中原地区又会腾出多少新的空地出来?
  对于这些贵族豪强们来说,他们对于土地的追求可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这年头投钱做生意,还会有风险,但土地虽说收益低,但却是最稳妥的投资了。土地年年有收益不说,而且土地本身是一直保值甚至能填值的好东西。
  更何况,这年头的庄园经济可是很火的,种经济作物,再搞点加工,或者配套的弄点养殖,基本上不会亏。
  土地越多,收益越大。
  尤其是中原核心地区的土地,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地,有更多选择,比如说种经济作物,棉桑麻又或是茶叶药材,甚至是发展养殖业养猪鸭牛羊,种蔬菜等等,背靠着庞大的中原人口数量,靠近那些城市,土地也就有了更高的产出效益,这是边疆蛮荒地区的土地难以拥有的。
  边地搞农业种植,收益少,甚至产出了运出去也不便。
  魏昶先前建议秦琅趁着朝廷发展边地的机会,拿钱过去发展,模式就是利用政策几乎免费的抢先去抢地、占矿,然后用奴隶来耕种、开采,搞殖民地那套模式,其它的什么都不管,这相比起秦家在海外的殖民据点开发还要省事省钱。
  毕竟如果秦家要自己扩大开发殖民地,得投入基础建设,得投入社会管理,还得维持一支军队武装,这些都是很花钱的。现在秦家跑到朝廷征服的那些边地去经营,其它的都不用管了。
  而现在看来,中原的那些贵族豪强们也都精明着,一起在推动着这新军制的改革,折冲府外移,都督府改制,中原移民实边。
  这样既能在中原圈占到更多的良田土地,又能推动朝廷继续对外征战,让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廉价的奴隶来源,甚至边地战争,还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军用物资订单生意。
  这都成了一门生意了。
  果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不过是利益的交换。
第1429章
河中节度使秦俊
  上元四年(667年)。
  河中,药杀水畔,石国都城拓折城,石国城头的王旗已经被拔下,插上了大唐日月星三辰旗。
  大唐武安郡王、河中节度经略使兼领河中都护、骠骑大将军秦俊身披明光铠正入城,精锐的河中镇唐军,明光耀眼,铁骑如山。
  城中血气弥漫,街上到处都是仆到的石国士兵尸体。
  街道两侧,跪满了粟特商民,在大唐的军威下瑟瑟发抖。
  一骑唐军奔至。
  “卑将高舍鸡将拜见大帅!”
  秦俊看着铠甲染血的这员悍将,“如何?”
  原本是高句丽贵族,后来西迁洛阳,因天生神勇彪悍,应募西域从军,秦俊见他勇悍,便收为亲兵,几年时间,已经积功至河中镇游奕使。
  “石国国王和王子皆已跪地投降,其副王战死宫门前。”高舍鸡大声道,又加了句,“卑将已令犬子带人看守国王,封锁王宫,绝不让人趁乱抢劫。”
  秦俊点头,“很好,此次破石国,你游奕侦察有功,破拓折城,更陷阵先登,第一个杀上城头,还第一个攻破王城,擒俘石国王和王子等,当记首功。”
  “大帅,卑将虽先登入城,但斩杀石国副王、率先攻破王宫大门的却是犬子。”
  “你儿子是叫高仙芝对吧?现在你营中任何职?”
  “犬子正是叫高仙芝,这个名字还是大帅先前所赐,现为游骑队头。”高舍鸡赶紧回答。
  “嗯,那个年轻人我印象挺深,骑射了得,尤其是箭术非常厉害,有小李广之称,想不到这次立下如此大功,同样记首功一件。”
  秦俊顿了顿,“本帅便提升你为河中衙内都虞侯,授你儿子游击将军,接替你的游奕营游奕兵马使之职。”
  高舍鸡一听,激动的直接跳下马当街跪拜谢恩。
  河中镇是如今大唐在西域的三大藩镇之一,掌握的便是大宛军镇、昆仑军镇、木鹿军镇、火寻军镇以及河中粟特诸国,在其北面,则是以天山为界划为安西和北庭的两大军镇。
  三大边镇分掌西域,朝廷各置节度经略使以统领镇内兵马,并兼任都护之职,以取代原来的大都督府。
  经过几年的调整,如今朝廷在西域三镇,总共部署了十余万军队,都是从中原关陇山东等地迁移过来的折冲府兵,从此常驻西域,不再轮番戍卫。
  河中镇处于最前线,拥有六万四千七百人,安西镇则统兵两万四,北庭统兵两万二。
  河中镇一镇兵力比安西加北庭两镇还多,主要还是因为在上次与大食会盟和议后,朝廷腾出手来把天山南北的西突厥各部彻底的打残,抓了无数的人运回中原做奴隶,也有部份西域杂部彻底的依附于大唐,最后被打散成了大唐在西域牧场的牧人,或是依附在各大城镇外成为城傍,沦为手工业者。
  秦俊在激动的高舍鸡带领下来到王宫前,年轻的高仙芝立马赶来拜见。
  石国国王惊恐不安的跪拜秦俊。
  “尔敢不尊朝廷,不奉我河中帅府军令,可想到如今下场?”
  石国国王深目高鼻,嘴小多须,身着白袍,瑟瑟发抖。
  对这个快要吓尿的老国王,秦俊没有什么怜悯之情,在当初与大食的盟约签订后,河中粟特人诸城邦国就重新划归大唐管辖,此后大唐在河中地区以大宛军镇为核心,设立了河中镇,由秦俊出任首任河中大都护兼河中节度经略使,统领着六万四千七百河中兵马。
  同时昆仑山脉以南和葱岭高原地区,也都划入了河中镇管辖。
  不过大唐前几年,一直在忙着打突厥人。
  那些跟粟特人长相很相似的西突厥诸部,加上那些杂突厥在唐军不断的围剿下,或死或俘,剩下的纷纷逃往夷播海以西,甚至是咸海以西的,逃往里海北岸,投靠可萨人,又或者逃往北方寒冷地带,以逃避围剿打击。
  对于河中的粟特诸城邦国,暂时没怎么理会,只要老实纳贡,不搞事情,秦俊也就暂时不清算。
  然后从今年开始,秦俊给河中的粟特诸城邦国的国王们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们开始向大唐上交户籍名册、田亩帐册,同时以后按土地征收十分之一产出的地税,再按家庭收入征收十一之一的户税。
  同时宣布将在河中推行皇唐义务教育法,所有五岁至十岁的粟特男孩,都要接受汉文化五年小学教育。
  各粟特国都要在城、乡建立汉语小学,粟特人如果不送适龄男孩入学接受汉文化教育,少送一个孩子,就加征十一之一的户税。
  还宣布要在粟特推行义务兵役制度,所有满十六岁至三十岁的粟特男丁,都有义务服兵役,经过点选录取者,入伍服兵役三年。拒绝服兵役者,则为重罪。
  这些新规定,引发了粟特人的不满。
  这些居于河中,在绿洲中建立城邦国家的粟特人,以擅经商闻名,往返于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多豪商大贾,很早也创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粟特文。
  他们不辞劳苦,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使之粟特人聚落遍布丝路,如之前天山来北的高昌、龟兹等国也有许多粟特人,甚至长安、洛阳更是粟特胡遍地,在河西走廊上,也是有许多粟特人聚集地。
  他们最喜欢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玉、玛瑙、珍珠等,同时他们也喜欢贩卖奴隶。
  比如长安、洛阳两京里有名的胡姬,基本上都是粟特胡贩来的,其中有许多波斯、罗马、突厥甚至是粟特美人。
  甚至在突厥人的汗庭里,也遍布粟特商人们的身影,他们甚至成为那些突厥大汗、特勤们的理财管家,帮助他们跟中原王朝搞绢马贸易,或是把他们掳来的俘虏,卖往西域其它地方。
  粟特人最喜欢赚钱,河中粟特人的城邦国家虽多,但千百年来从没有统一过,他们本身的实力不强,所以喜欢依附于强大的政治势力。
  对匈奴、厌哒、突厥甚至是波斯等,一旦他们强势的入侵河中,往往都会臣降归附,称臣纳贡。
  就如眼前这个石国国王,虽然姓石,但他身上就有许多异族的血统。自密点室西征以来,河中的粟特人都臣服于西突厥,一些粟特小国甚至王统都早换成了西突厥贵族,而如康石等大点的粟特国,则被西突厥人采用联姻和亲这种方式,变相的渗透和控制。
  眼前的石国国王,身上就有很多西突厥人的血统,甚至还有西突厥名字,当然,他也还有一个汉名。
  贞观时,石国就曾几度被西突厥人攻破,最后一次,是由原东突厥欲谷设,后在西域自称为乙毗咄陆可汗的他带兵攻破,他打着进攻康国的旗号,结果半路经过石国时却假途灭虢。
  不过攻破石国后,因为当时大唐在东边抄了咄陆的老巢,而乙毗咄陆可汗又跟自己的部下分赃不均内讧。
  上次粟特诸国拉上西突厥、大食、吐火罗等想反唐,石国就还把大镇怛罗斯给贡献出来了,结果最后大食人把粟特人卖了,甚至连怛罗斯城都交给了唐军,石国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次秦俊给诸国下令,让他们缴税服兵役建汉学校,石国国王不肯答应。
  他的石国就在大宛盆地的东面,沿药杀水出了盆地,就一个东曹国挡在石国与大宛镇之间,石国国王就挑唆着东曹国带头抗令,甚至还表示唐人真要出兵东曹国,他们一定出兵救援。
  东曹国实力弱小,挡在大宛盆地出口处,整天瑟瑟发抖,尤其是唐军在河中设立节度使府,不断增兵到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后,东曹早就心态崩了。
  继续下去也是坐以待毙,倒不如干脆咬牙对抗,说不定还能再坚持一阵子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