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0/1505

  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其实已经宣告封德彝完了。
  果然,接下来皇帝连开三天廷议,风向彻底的变成了检举揭发奸相封德彝的伪装丑陋面目的检讨大会,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的人弹劾封德彝。
  李世民甚至特召了萧瑀、陈叔达等前来参会,询问他们以前共事时的一些事情。
  萧瑀、陈叔达本来就被封德彝阴过数次,当然是一直心有怨气的,这次也是毫不客气的把情况原原本本都说了,说封德彝确实人品不行。
  而长孙无忌最后落井下石,说封德彝投唐之后,从内史舍人到内史侍郎再到天策府司马、吏部尚书、中书令、左仆射,历任要职,可他却从不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才。
  这简直就是神初刀。
  做宰相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有为国举才。封德彝居然真的从没有为朝廷举荐过优秀人才!
  而最终当封德彝在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中,反对太上皇改册立李世民为太子一事暴露出来,李世民彻底怒了。
  若不是这个混蛋,他三年前就当上太子了,又何必发动玄武门之变,背上弑兄屠弟囚父的恶名?
  镇抚使张亮顺势奏报,经查,行刺秦琅的刺客是封德彝之子封言遵幕后雇佣。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封德彝两朝四帝,都极得宠信,玩转权谋之术,屹立不倒,谁知如今却一下子栽倒,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封德彝免官夺职,削去爵位,收回食邑,除籍为民,流放黔中,其子封言遵弃市,其余诸子罢官除名,并兄弟子侄皆流放岭南,家眷没入掖庭为奴,抄没家产!”
  皇帝一怒,处置也极其厉害,最后念封德彝也是宰相,留了点颜面,没有处死,而是流放黔州,但子侄近支皆流放岭南,家眷为奴,抄没家产,也是将封家连根拔起了。
  皇帝顺势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然后又把赋闲在家一段时间的萧瑀,又提了出来,授他任尚书右仆射。
  御史大夫杜淹加参知政事衔,参议朝政,拜相。
  “加转运使秦琅同中书门下平章国计,参与政事堂堂议,参议政事。”
  皇帝最后的一道旨意,简直是惊掉了百官一地的下巴。
  秦琼是兵部尚书,加中书门下平章政事,简称平章事,早拜了相。
  而现在秦琼的儿子,居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国计,简称同平章事,也入政事堂,也是拜相。
  父子俱拜相?
  虽然比不得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这四个真宰相,但毕竟参知政事、平章事、同平章事也都是政事堂宰相一员啊。
  有心之人看出秦琅的衔比秦琼的衔有些区别,多了个同字,平章政事改成平章国计,国计,明显侧重国税财赋这块了。
  “加户部尚书戴胄同中书门下平章国计。”
  又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国计,不过戴胄之前已经加参知政事衔,现在改同平章国计,倒没太大变化。
  “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珪进黄门侍郎!”
  一连串的人事调整下来。
  结果新进封为门下省副长官的王珪却马上出来反对,“臣反对,秦琼已为兵部尚书加平章事,秦琅原已是转运使,父子一管兵一管钱,如今又让秦琅入政事堂,为同平章国计,未免太过儿戏,岂有父子皆同时拜相之理?”
  “臣身为黄门侍郎,驳回!”
第266章
白麻宣相
  “白麻拜相,不经中书门下!”
  李世民无疑也是早有准备了,他坐在御榻之上,双眼爆出一股精芒,直摄人心。
  “自今日起,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册立皇后、太子,大赦天下等重要制诏敇书,皆由翰林院学士草诏。”
  李世民重提裴寂、封伦这两位曾经首相的奸伪之行。
  “今后宰相任免,皆直接出于皇帝之意,不经宰相,不经中书门下。”
  这番话一出,王珪也无话可说。
  在武德朝,就算是拜相,那也是要跟宰相们商议,然后由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最后用黄麻纸宣诏。
  可现在,李世民说以后任用宰相的权力,全归皇帝所有了。
  连商量都不跟宰相们商量,并用天子私人的新设翰林学士来草诏,以保持机密,为了与外制区别,甚至拜相诏由白麻纸来写。
  过去中书舍人草拟一道诏书,需经过门下,然后由符宝郎盖上天子大宝,这样经过中书门下,方为制诏。
  而现在皇帝要正式开启内制,不仅仅再只是中旨、墨敕了,而是内制。无须经中书门下两省,也不用大宝,亦无需盖皇帝玺印。
  白麻宣相。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这三位宰相,无疑是早就跟皇帝通过气的,这个时候也是立即站出来,支持皇帝。宣称拜相之权只由天子!
  这种话说出来,王珪能说什么?
  虽然说拜免宰相本来也确实是皇帝的权利,但过去基本上还是采用的皇帝与宰相们商议这种模式的,可现在皇帝说以后拜免将相不能跟宰相商议,不经中书门下,王珪能说个啥?
  这也就是李世民做为打天下的雄武天子的一个强势之处了,若是一般的皇帝,只怕宰相们不会轻易让步,但李世民的面前,他们不敢过份相逼。
  于是乎,秦琅,成为李世民第一个白麻宣相的宰相。
  秦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国计。
  然后戴胄也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国计,杜淹拜为参知政事。
  翰林院,翰林学士也是正式的树立起来了。
  秦琅为翰林院学士承旨,也就是首席学士,另外皇帝又以岑文本、刘洎、马周为翰林学士,翰林院设在银台门外。
  从内心来讲,李世民一直是想要掌更多的权。
  他习惯了如统兵征战一样,号令全军,而武德以来,皇帝与宰相们共治天下的局面,其实李世民并不太喜欢,尤其是那些武德宰相们往往与他的思路不对的时候,他就感觉到束手缚脚,越发想要甩开他们。
  李世民当然也愿意用王珪、魏征、韦挺这些原来建成的旧部,但他也一样想要重用秦琅这样实干派。
  一个朝堂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得有,各派的利益都得照顾到,但事也得有人来做。
  这就好比为何历朝历代都要搞抑商重农?其实皇帝并不是要抑制一般的小商小贩们,他们要防的是资本跟士族、豪强们的合流。
  就如眼下朝廷里一样,关陇贵族虽然一代不如一代了,可影响力还在,他们在军方的影响力尤其大,可以说是掌握着大唐半数刀把子的一群人,而关东士族呢,他们把握垄断学术,掌握的是大唐的笔杆子。
  若是再让这些人搂住了钱袋子,那他李家还能坐的稳皇位吗?
  所以历史上,汉代为何一直跟豪强过不去,为何一直严厉抵制商贾?就是因为豪强一直在试图突破经济上的封锁。
  而后来东汉的时候,已经控制不住了,士族豪强合流,甚至还与商贾合流,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士族豪强势力,最终东汉灭亡,甚至还是以强灭的。
  现在的五姓七家,其实祖上就是东汉的士族过来的。
  均田制起于北周宇文泰,有特殊的时代性,当年宇文泰结合了北魏的八部大人部族兵制,推出了代北世兵与关陇乡兵的结合体府兵制,这套制度在当时确实很先进。
  到了隋朝时,杨坚又对这套制度加以改进,堪称是全面性的改革,比如府兵不再是单独的军户,列为了民籍,也不再单独居住,而府兵也不再隶属那些军头,重改回汉姓,中高级军官们都安排在京城各卫里,无法再直接统兵,把将跟兵过去那种附庸的关系,解除了。
  实际上就是改私兵为国有。
  隋朝一统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混乱,所以是个大变革时代,均田制是可以实行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如今的大唐,局面不仅跟开皇时不一样,就是跟武德初又不一样了。
  秦琅早跟李世民算的清清楚楚,均田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了,无田可均了,百姓授田不足。
  士族豪强官僚贵族们占据了太多的田地,这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甚至这种兼并的势头会越来越猛,均田制只会越来越崩,百姓越来越难授田。
  必须得改革了,否则十年二十年不会出大问题,但三十年后四十年后必然会社稷崩坏的。
  李世民在今天两仪殿上白麻宣相,拜秦琅为相,就是要趁着铲除封德彝这雷霆之势,重新调整方向。
  封德彝是之前反对改革的反对派之首,现在他的获罪倒下,必然引起不少人惊惧,这种时候,快刀斩乱麻,这正是李世民向来的拿手好戏。
  李世民很清楚在这个朝堂上,有哪些势力集团,他真正能相信的是谁,谁是他要一直打压的敌人,谁是他要提防的。
  秦王府旧部是他能信任的,尤其是秦琼等那批山东新贵们是他能完全信任的,而关陇贵族集团是李家的基本盘,但也是他一直要提防的,至于山东士族,这些家伙才是最让李世民忌惮的。
  毕竟关陇集团虽强,也才三代人,但山东士族多少代了?
  士族最喜欢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九品中正制下,他们才是真正过的潇洒,门阀政治,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甚至巴不得让皇帝当他们的傀儡才好。
  李世民岂能肯?
  他要建立的是如汉武帝一样的强力中央集权朝廷,那么必然要与士族碰撞,就跟汉时代对豪强一样,他也是别无选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0/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