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1505

  于是秦琅也只好跟皇帝说马周生了病,需要调理身体。
  “此事当真?”
  “御医可证明臣所言无虚。”
  皇帝现在很喜欢马周,马周用的极为趁手,可谓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了,御用助理,片刻都离不开的。
  “想不到马周如此年轻,却得此顽疾,朕便给马周放半年假,让他回河北老家省趟亲,也算衣锦还乡,修葺祖坟祖宅,在老家休养一段时间。”
  “陛下,其实马学士这病,也与他的饮食作息习惯有很大关系,他以前就好饮酒,在外游历时,还总是喜欢饱一顿饿一顿,还经常暴饮暴食,他又不太喜欢运动,动不动熬夜,所以这人的气行不顺,阴阳不调,便最后身体乱了。”
  “他现在病情加重,一来也是公务越发繁忙,二来也与饮食上没有节制,好酒好肉,越发加剧了症状。”
  其实人就不能吃的太好。
  吃的太好,消耗不掉,那么就会让身体出现问题,轻则不畅,重则堵塞。
  为何后世三高人群多,一来是因为生活水平好转,大家大鱼大肉的吃的多,且荤多油多,再者也是因为多数人从体力劳动转为了脑力劳动,或者是轻体力劳动。
  运动量少了,消耗也少了。
  吃的更多,运动的更少,于是便越发堆积堵塞了,尤其是鱼肉荤食等比起果蔬粗食来更不易消耗,更易堆积堵塞。
  这也正是三高被称为富贵病的原因所在。
  普通的大唐百姓,连胖子都极少见,更别说三高了,但那些富贵人家往往易肥胖,易三高,就是因此。
  秦琅想起来,好像历史上李渊李世民李治爷三个,好像都是疾病缠身,李渊退位后晚年好像是得了高血压,李世民晚年也得气疾,李治更是病的眼睛都常看不见,让武后替他治国理政,导致后来二圣同朝,最后武后称帝。
  后来有人研究说,其实李渊爷三个,其实都得的是同一种病,就是三高。
  李渊和李世民都有严重的高血压。
  秦琅现在看李世民还好,毕竟才三十,正年轻,且早年都是征战南北,马背上打天下的,也就这两年开始不出京师宫殿,日夜操劳国事,人稍稍开始胖了一点点。
  这是不好的兆头。
  李家出自关陇军事贵族,所以沾染有不少胡风习惯,比如爱吃酪浆,好吃肉。
  带兵打仗的时候,多吃点没啥关系,毕竟消耗大,可现在整天在宫中治国,运动量不可避免减少,加之当皇帝了,后宫这么多嫔妃美人的,这方面也是消耗许多精血的。
  又经常加班熬夜的,人的身体肯定是受损的,偏偏当皇帝的吃的是最好的。
  李世民得高血压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是不知道现在有没有。
  秦琅只能劝说李世民几句,让他以马周为戒,不要过度操劳,要休息好,要注意饮食搭配,多运动等等。
  李世民听了也只是不以为意,毕竟他自认为是一员马上皇帝,又不是马周这样的文弱书生。
  “朕看了你先前给朕的表章谏议,你说要从河套征召郁射部六千精壮胡骑,再征其余突厥诸部和杂胡各部六千骑,凑一万二千南下岭南,分驻广州、桂州、交州?”
  “朕觉得很疑惑,你怎么可能提这样的建议,岭南多热你不是不知道,中原江淮百姓都不耐岭南气候,更别说塞北的游牧民了。而且岭南多山多水多密林,也不适合骑兵作战。”
  秦琅知道皇帝根本没有理解他的谏言用意。
  “陛下,臣这是驱虎吞狼,再加釜底抽薪的一石二鸟之计啊。如今塞北诸胡,虽然纷纷归附,可臣始终认为,简单的内迁安置,或是划以自治,这都是极危险的,后患无穷。要想让北疆安宁,唯一的可能,就是以大漠为界,漠南之地直到长城,都划为朝廷直管正州,且要不断移民驻军,屯边耕种,要做到汉民超过胡人,要数量上超过,形成多数族群,这才有可能保持对塞北真正的控制。”
  否则,只会又是一个南匈奴。
  当年汉朝费了多少力气才击败匈奴,最后匈奴分裂,一部北迁,一部内附,被安置在漠南,虽然确实也维持了多年的北疆安宁。
  可终究到底,这些人并没有变成真正的中原人。
  这也正是后来五胡乱华的根子,晋朝司马家进一步把这些内附的胡族往内迁,而等到司马家你攻我夺的打成一锅粥后,这些拥有很强实力的胡人便终究还是趁虚而起,最后灭了司马家,打烂了整个北方,带来百年的动荡,差点让汉人亡族灭种。
  这是极深的教训。
  反过来,当年北魏鲜卑南下,主动汉化改革,搞融合,其实效果还反而要强一些。
  “陛下,若从漠北调一万二南下,这等于是从现在归附胡人中十丁抽一,这是对新归附诸胡很大的实力削减,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用这些北方胡骑,调到南方打俚僚蛮,甚至能震慑冯盎等豪酋,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李世民眯起眼睛,听出味来了。
  “你这是打算有去无回,调走了不打算让他们回来了?”
  “陛下,到时就让这些胡骑在南方就地落户,以百骑或是十骑这样划编入各州或是折冲府中安置,我们可以让他们娶当地汉女或是蛮女,又或是从他们北方部族老家调胡女过去成家,总之确实是有去无回。”
  “那你可考虑这些胡人是否愿意?”
  “陛下,现在他们是新附之人,只要朝廷多赏赐其首领,调他们南下时也给予赏赐,等将来到了岭南,给他们划地赐田,他们未必就不愿意,再说,真不愿意,那个时候他们还能万水千山的飞回漠南不成?”
  秦琅面对皇帝的时候,也是毫不掩饰他对突厥人的防范之心。
  “诸部尊朕为天可汗……”李世民有些犹豫。
  “陛下,当年突厥人和铁勒人还尊隋文帝为圣人可汗呢,后来也一样称杨广为圣人可汗,可始毕可汗还不是一样兵围雁门?陛下切不可被他们欺骗,我们要始终保持大唐的强大,还要一直削弱对手,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始终臣服,不敢有二心,否则,早晚有一天,他们实力一强,就会伺机反噬我们一口,不得不防。”
  “你还有什么计划,一并说来!”李世民似乎听进去了一些。
第382章
罪在将来
  秦琅是个俗人,没想着什么封候拜相青史留名,哪怕两度为相了,也依然还贪财好色。
  可这并不妨碍当他看到大唐君臣们走了弯路时,忍不住出来拉一把。
  李世民有些天真,以为人家喊他一声天可汗,就真的成了他的子民了,却并没有或者说不愿意去往深层次想。
  郁射设也好,改名秦国忠也罢,只要他手里还有十万人马,只要他还有自己的地盘,那么不管他是不是留在长安,这些人马其实都是受他统领,哪怕过个几代,这些人马就算从丰州移驻到朔方,也不会改变这点分毫。
  他们始终有反的能力。
  而朝廷要做的,就是不给他这个能力,让他们想反都不行,而不是让他们有能力而却一直不反。
  这就好比有些愚蠢的妻子,故意考验丈夫一样,故意制造机会让丈夫出轨,可事实上又有几个男人真正经的起考验呢。
  人性经不起考验,毕竟古往今来圣人就那么几个。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他们这种机会,不给他们这种能力。
  不管是让郁射部留在丰州,还是迁到朔方,只要不拆分他们的部落人马,不收走他们的自治之权,那就不会有任何改变,威胁隐患便一直存在。
  “陛下,臣非对怀化郡王有什么不满,更不是对郁射部不满,相反,臣其实挺喜欢怀化郡王,人豪爽大方,又心向大唐,郁射部的牧民们也友好热情,可是,臣身为陛下之臣,身为大唐之臣,得为大唐后世计,得为子孙计。”
  “胡人内附之策,错不在当下,而是错在将来!”
  一个错在将来,让李世民彻底警醒。
  要知道,当皇帝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防范,防范权臣,防范奸佞,防范这个防范那个,所有的防范,其实最基于一点,罪在将来。
  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或者一条政策,不仅要看眼下是不是好的,还要看将来有没有隐患。
  正所谓罪在将来,就是现在没问题,可将来可能会出问题。
  用人如此,治国如此。
  “你有何建议?既不能伤害内附胡人之心,又能防患未来?”李世民这个时候还是比较在意安稳内附胡人这个前提不能破坏。
  “陛下,首先有一条红线,就是不能让胡人越过长城!”
  李世民点了点头,表示这条可以接受。
  “其次,安北大都护府内所设六州为正州,大唐正州之内,不应再有羁縻之州,不能再有国中之国,不能再划出地方来给胡人自治。”
  秦琅提议,对于如郁射部这样人口达到万帐的大部族,要采用数策并下的方法来安置他们。
  而抽调青壮南下岭南只是其一,这是抽丁之策。
  郁射部有万帐,那么朝廷可以每帐抽一丁,以六千调往岭南,以平蛮乱为由,待俚人平定后,可就地安置于岭南,将其以旅或队为单位,分散置于诸州、统军府。
  另四千人,则可按此例,抽往西南的黔中、云南、蜀西等地,可以让这些人负责养军马或者是负责后勤运输这些。
  然后再来一次每帐抽一丁,这次抽出一万丁来,以百人一旅或是五十人一队,分别安排到大唐的陇右河朔等各地的牧监去养马养牛。
  如此一来,就抽走两万青壮了。
  一个万帐部落,实力虽强,可也就最多十万左右人马,这还得包括老弱妇孺和奴隶,这一下子抽掉两万青壮,实际上,这个郁射部的青壮就去掉近半了,他们也等于被削掉了一半的战斗力。
  对剩下的郁射部,可以推恩分封。
  “怀化郡王在长安不愿离开,那么朝廷正好可顺势推恩分封其诸子,郡王十子,可皆封为侯,让他们各统千帐,给他们划分部众、牛马,最重要的划分草场,订立界线。”
  “十侯互不统领,各不干扰,禁止越界,但有诉讼争议,可由都护府于春秋之际,定期举行会盟。”
  秦琅提出,郁射部万帐人马,要拆分成十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