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6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8/1505

  这个消息,让朝廷上下松了口气。
  可也有人怀疑这个新消息的真伪,毕竟秦琅从陇右出兵的时候,可没这么多兵,库山之战后分兵时,也是南北两军各两万人。怎么现在程咬金南路军被困大非川,秦琅打了多个大胜仗后,反而还有六万人?
  但不管怎么说,朝廷上下都暗自期盼着。
  镇抚司也开始全力加强情报收集。
  当野台滩北山之战的消息被镇抚司八百里加急传回洛阳,君臣们听说秦琅以三万众败二十五万吐谷浑军,硬生生的解了刘兰成之围,个个惊的目瞪口呆。
  实在是这情报有些太惊人,三万败二十五万,听这标题就能让人震惊不已。可就算看了详细内容,都能让人不敢置信。正面硬战,三万打十五万,结果还打赢了。
  朝中上下,一时对指挥了这场野马滩北山之战大胜的秦琅,全都给予了高超的评价,李世民甚至拿着仅有的情报,组织南北衙一众在洛阳的高级将领们,进行沙盘复盘,推演了许多次后,依然认为这仗赢的非常不容易,秦琅完全就是发挥出了名将水平。
  皇帝激动之下,给秦琅超拜太子太师,增加实食封通前共两千三百户,甚至特颁诏令,给予秦琅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的无上荣耀。
  太庙是皇家的宗庙,里面有皇帝的祖先们,大唐立国时,太庙是祭祀五世,实际则是立有四庙,太祖庙是空置的。
  唐代太庙制度沿用于隋,讲究的是太祖以功建,昭穆以亲崇,有功百代而不迁,亲尽五世而斩。
  在这种制度下,本来唐代太庙里的太祖应当是李虎,大唐的唐,就是他得到的封号,只不过唐开国时祭祀的四位皇帝,李虎辈份不高,所以没把他摆在太祖的位置上,而是左昭右穆,祭祀四庙,空出了太祖位。
  按隋制,祭祀五庙,也就是太庙正庙里只祭祀五位皇帝,增添一位,就要迁出一位到左右夹室里去,那些有大功的皇帝不迁,比如开国的,比得得国号的,如唐国公李虎,或开国皇帝李渊。
  其它的皇帝,比如说李渊的父亲李昞,若是将来新皇帝进去,就得把他迁出去。
  太庙祭祀,讲究是每年四时祭,一四七十一月各祭祀一次,大祭则是三年一袷,五年一禘,每一年要祭祀四次,每三五年还要大祭一次,皇帝要率百官群臣去太庙祭。
  太庙里只有五位皇帝可享受这种高等级祭祀,王朝久了,没什么特别突出贡献的皇帝,都会渐渐移到两边夹室里,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另外,会对王朝那些特别有功劳的大臣,给予出配享太庙的资格,就是做为臣子死后,也能立个塑像坐在太庙里。
  每一朝皇帝,都会有几个配享的大功臣。
  而每年四时祭,和三五年的大祭祀时,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一样能够享受到皇帝亲自跪拜的礼仪,百官也要跪拜。
  做为一个臣子,能让王朝的皇帝们跪拜,这在封建时代来说,确实已经是最高最高的规格了,而这样的待遇,每一个皇帝时,顶多三五个功臣能得到这待遇。
  大唐因为立国才十来年,虽说已经两朝了,可开国皇帝现在是太上皇,还没死,他都还没进太庙,又是不体面的被赶下来的,所以现在还没有人被授予过给李渊配享太庙的资格,毕竟李渊都还没进太庙呢。
  至于其它在太庙的四位皇帝,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追封的皇帝号,所以并没有配享功臣。
  皇帝一高兴之余,给秦琅开了先例,让他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意思是将来李世民自己死后进了太庙后,秦琅死后,就能立像陪在他的太庙神位旁边,享受四时祭祀和袷禘大祭,甚至等将来李世民死后葬入自己的皇陵昭陵后,也会给秦琅在附近留块位置,等将来秦琅死了,就埋葬在旁边陪伴。
  陪葬皇陵,也是个荣耀,不过按惯例,每个皇帝的陵地都很大,如汉代时还往往直接设一个县,然后迁无数豪强大户来充实。并且,会把许多功臣、外戚等赐给陪葬的待遇,比如自己的儿子、女儿、妃子,甚至自己的忠诚的功勋重臣们,往往会达到几十甚至数百人的陪葬者之多。
  这个陪葬昭陵说出来,大家觉得还不算什么,秦琅毕竟是皇帝的嫡长女婿,就算没啥功劳,仅凭这个,将来也是有机会有资格跟长乐公主,一起陪葬昭陵,给皇帝做伴的。
  但是配享太庙,是不是有些过了?有些早了?
  可李世民激动之下,直接喊出了赐秦琅死后配享太庙的话,岂还会再更改?
  于是乎,秦琅就成了大唐第一个获此荣耀的大臣。
  或许是觉得这样有些太突出了点,于是第二天,李世民又下了道诏令,特赐河间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代国公李靖、勋国公殷开山,鲁国公刘文静,霍国公柴绍六人死后配享武德皇帝太庙荣誉,并赐他们死后陪葬献陵资格。
  这六位,都是武德朝重臣,开国有大功的,除了刘文静和殷开山已经死了,其余四位也都还在,特别是李靖,还在贞观朝也是出将入相的。
  皇帝特意把这六位,划拉给他老爹李渊,将来配享李渊的太庙,并陪葬在还在修建的李渊献陵。
  赐给这六位大臣配享陪葬荣耀后,李世民又下旨给秦琼将来死后配享自己太庙,陪葬自己昭陵之特权。
  没让秦琼配享老爹李渊的太庙和他的献陵,却是特别指定跟秦琅一样配享自己太庙和昭陵,也充分说明李世民把秦琼跟那几位划了界线做了区分,他认定秦琼是他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而不是划到李渊那里去。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心腹重臣,李世民并没有马上也给配享和陪葬的特旨。
  不管怎么说,这几道旨意,还是在洛阳朝野掀起了不小的动静,李靖拼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没被李世民纳入自己的心腹,被推到太上皇的太庙去了,而秦琼虽然当年也深受李渊看重赏识,结果还是被李世民划到自己这边。
  秦琼秦琅爷俩双双被皇帝赐予死后陪葬自己太庙的殊荣,也越发让人们明白,这对父子有多红。
  使者派出不久,八百里加急又到。
  野马台大捷。
  原来北山之战的决策者虽是秦琅,可指挥者是柴绍,当然,野马滩最终大战,秦琅表现的更出色,他的决策指挥,使的大唐赢下了这极为漂亮的一场大战,一举斩杀伏允,灭掉了吐谷浑。
  看到捷报上奏明的秦琅仅率五千骑,于十三万人的吐谷浑军中,阵斩伏允,溃败敌军,降十万众,皇帝和重臣们,都哑口无言了。
  上次的北山之战,三万破十五万就不得了,这次五千破十三万,还阵斩可汗伏允,这是打的什么神仙仗?
  吐谷浑一战灭国了?
  西疆警报解除。
  可所有人却突然有些茫然了,这样的战绩,比李靖灭东突厥还夸张,李靖那是朝廷筹划数年,六路齐出十八万大军,调动数十万民夫的举国之力的灭国之战。
  而秦琅仅以陇右之兵马,用三月时间准备,然后打了三个月,就灭掉三千里之吐谷浑国了?
  现在,要如何论功行赏?
第619章
金牌
  秦琅率军凯旋。
  回到鄯州的时候,朝廷都还没有商议出一个可行的封赏办法,而侯君集匆匆忙忙的已经赶到了陇右。
  他一路上昼夜兼程,本来还幻想着如何力挽狂澜,挽救西北败局,给秦琅收尾,继而向朝野展示下他这个兵部尚书的参政是如何的实至名归。
  谁知道辛苦到了陇右,却已经得到秦琅野马滩大捷的消息。
  这下想要节制西北,别人也是阴奉阳违,调兵出击,更是没人应命。地位尴尬的在陇右呆着,朝廷又没有旨意说他是撤是留,于是只能在鄯州等旨意。
  可洛阳那边好像都把他给忘记了一样。
  等来等去,好不容易等来了洛阳来人,却是唐俭和郑元璹这两位老搭档,再次被皇帝派来陇右,这次却是来宣谕圣旨,犒赏西征凯旋将士们来的,至于侯君集侯相公,皇帝只是让二人带话,让他帮着犒赏西军。
  甚至皇帝没忘记他跟秦琅间的小矛盾,特意交待,让侯君集在陇右听从秦琅的。
  幻想着来挽天倾的,结果现在却变成给秦琅打帮手擦屁股善后的,这让侯君集那个气啊。可这些天在陇右听的最多的,便是秦琅率领陇右军如何打赢了两次陇右之战,又是如何一战灭掉吐谷浑的,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他甚至都已经能够把秦琅西征的整个过程都倒背如流。
  现在陇右,随便哪州,甚至是那些小县城里,逢人就在谈秦琅西征,一个个说的有鼻子有眼,好像自己亲自参与了,那过程绘声绘像。
  不说几句西征,你就落伍了。
  不赞几句秦琅,你都不配做陇右人。
  老侯最尴尬的就是,走哪别人都跟他夸陇右军赞秦三郎,他还不能表现出不满,还得跟着附和,你说气不气人。
  侯君集想收拾包袱滚人,不想再听这些了,偏偏皇帝一道旨意,让他这个堂堂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留下来配合秦琅善后,尤其是叙功查验这些。本来他还挺高兴,终于又有机会好好卡一卡秦琅,省的这小子老是虚报功绩。
  可偏偏皇帝让唐俭带话,论功点验这块,也只是让他配合秦琅。
  这还让他留下来做什么?
  特意给秦琅点缀衬托吗?同样是宰相,秦琅哪就比他高级一些?
  当秦琅已到城外的消息传来,唐俭、郑元璹等都过来喊他去迎接,老侯很想称病不去,可又不如意思这么明显,最后千不甘万不愿的换上紫袍玉带同去了。
  到了城门口,本想坐着等,结果那些官员却说什么要郊迎二十里,老侯无奈,只好又骑上马跟着去。
  这初秋虽然天气凉爽,可大中午的太阳也还是很烈,穿着紫袍玉带虽是威风,可却不太方便,骑了三十里,光鲜的紫袍玉带给弄的全是灰尘不说,人也出了身大汗。
  到了后,又等了许久,才终于看到珊珊来迟的秦三郎。
  威风凛凛,还得意洋洋。
  ……
  秦琅看到侯君集和唐俭、郑元璹这几个人,倒有些小意外,也不知道皇帝怎么想的,两次陇右之战,唐俭郑元璹来了两次,侯君集也来过一次,都是闹的很不愉快,事后弹劾他不断,结果这次又来了?
  这是故意的?
  唐俭和郑元璹似乎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高兴的上前迎接,说了许多恭贺之语,而老侯就有些扭捏了,冷着脸说了些皇帝谕旨,然后便闭嘴了。
  秦琅正高兴,也没心情理会他。
  喝了一杯接风酒,率部回到了鄯城。
  秦琅在半路上时,其实才接到朝廷上次曼头山大捷后给他的封赏,西海道节度使。然后快到鄯州时,又收到第二道封赏,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加太子太师。
  进城后,唐俭又来宣了第三道封赏,赐免死金券一面,赐秦琅庶出第二子为武都侯。
  一个虚封爵位,好听的衔头而已,用来封赏功臣倒是不错,反正是惠而不费,新爵制下,这种虚封爵,朝廷既不用给俸禄,又不用给封地永业田,也就是成为贵族,能享受一些特权待遇而已。
  至于所谓一面免死金券,可免死一次,秦琅接过后,却只觉得烫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