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3/1505

  “圣人,那张蕴古本是逆贼庐江王李瑗的记室参军事,他有一女曾为李瑗妾侍,随李瑗死在幽州,张蕴古定是从此心怀怨恨,一直潜伏待反。于是与李好德勾结,意图谋反。”
  李世民皱眉。
  李好德一个州刺史,谋反也没多大机会。
  “圣人,杨师道因被圣人贬黜罢相,心情怨恨,与其兄杨恭仁意图谋反,复辟杨家。”
  权万纪把隋朝时杨玄感叛乱的事情拿来举例,杨玄感是楚国公、尚书令杨素的儿子,继承父亲爵位,年纪轻轻就当了礼部尚书,世受国恩,可却因为怀疑父亲是被杨广毒杀,于是就密谋造反。
  趁着杨广东征高句丽之际,他主动请求在后方筹备粮草,借机在黎阳起兵叛乱,当时许多人响应,一路打到洛阳,差点破城。
  “圣人,杨师道、杨恭仁兄弟皆曾官拜宰相,其余兄弟也俱任要职,或在地方为刺史,或在军中为将军,另杨家许多族人也在朝为官,若是杨氏逆反,后果不堪设想!”
  “臣披星戴月赶来,就是怕圣上被人蒙蔽!”
  “嗯?”
  权万纪趁机向皇帝告状,说大理寺卿孙伏伽也有可能已经被杨氏拉拢过去,所以大理寺上下都得孙伏伽的示意,对李好德案的黑白颠倒无视。
  又说御史大夫马周,也跟孙伏伽有勾连,说他们曾在监国会议前私下暗语,侍中魏征还因此警告二人。
  事情说到这,这已经不是李好德是不是精神病,张蕴古有没有循私这么简单了,而是涉及到弘农杨氏家族谋反。
  弘农杨氏号称是关陇六大士族之一,其实力甚至在京兆韦杜,河东裴柳薛之前,杨师道所在的观王房,更是隋亡以来,弘农杨氏的主枝了。
  杨氏如今遍布朝野,他们要反,还真可能要出大问题。
  李世民当皇帝以来,已经经历过数次谋反叛乱了,从李瑗、王君廓,到罗艺,再到宗室的李孝常,李幼良,还有许多大将跟着参与。
  面对着危及到自己皇位的谋反案,李世民高度警惕。
  连宗室的李瑗、李孝常、李幼良都要谋他的反,杨家谋反也不是没可能。
  “张蕴古!”
  李世民咬牙,他很清楚的记着这人,当初李瑗叛乱被平定后,许多幽州官员被免职或贬职,原是李瑗记室的张蕴古给他上了一道谏书《大宝箴》。
  他在谏书中采用曹魏李康的名句,故以一人治天下,而不以天下奉一人,还有许多警句,如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乐可不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勿内荒于色,勿内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
  这些话对于当时刚刚继位,且还没怎么得到人心的李世民来说,很难得,于是张蕴古跟魏征、王珪等人一样,得到特旨升官。
  张蕴古被调入中书省,升六品官,此后又再调为大理寺丞。
  可以说,李世民还是很看重张蕴古的,将他视为如孙伏伽、戴胄、魏征等一样的忠直之臣。
  可谁知,现在却卷入谋反案中。
  权万纪也向来因敢直言进谏,不惧亲贵敢弹而得名,很得李世民信任。
  “来人!”
  殿内省少监王闿进来。
  “你携朕旨意,带三百羽林回京,将大理寺丞张蕴古抓捕,于长安街上斩首示众!”
  “大理寺参与审理李好德一案的官吏,全都停职关押审讯。”
  “罢大理寺卿孙伏伽参预政事衔,暂调刑部司郎中。罢杨师道工部尚书,改为太常寺少卿……”
  “许河南尹杨恭仁致仕,加拜特进,回长安休养!”
  “御史大夫马周,迁中书侍郎,免参预政事衔。”
  “相州刺史李厚德夺职,着有司押解入京!
  ……
  皇帝雷霆之怒,颁下一连串旨意,对于张蕴古更是直接下达了格杀令,大理寺卿孙伏伽和御史大夫马周,这两位更是直接被免去了宰相之职。
  “权万纪暂知御史台事务。”
  望着权万纪,李世民给了他奖赏。
  权万纪激动的面色通红,连声拜谢。
  等权万纪和王闿退出后,李世民又马上召来内侍,连写数道秘旨,让羽林郎立即回长安交予京中留守的几位禁军大将们。
第697章
奉旨拿人
  长安城是大唐京师,人口百万,官多兵多人口多,监狱也最多。
  城中有刑部狱、大理寺狱,还有京兆府狱,金吾狱、东西徒坊狱,长安县狱,万年县狱,另外镇抚司有诏狱,另外御史台还有台狱。
  一座座监狱,遍及长安城。
  不过长安监狱和大唐的所有监狱一样,都没有一个单独的行政机构,而是隶属于各个部门。
  比如御史台狱,本来也没有,原本御史台有须留问,都是暂关押大理寺狱,后来为了方便,特旨于御史台也设立了监狱。同样的,刑部本来做为司法方面最高政令机关,也是没有监狱的。
  可后来同样也新设监狱,就在刑部内,刑部衙门又在尚书省内,故刑部狱也是设立于皇城内的。
  “张蕴古现关押何处?”
  “御史台狱。”
  秦琅摇头,“御史台狱不太安全,转移到金吾卫狱去。”
  马周倒也没反对,“好,我这就行文。”
  “权万纪去了骊山,此刻怕是已经面圣了。”秦琅又告诉马周一个消息。
  “三郎足不出户,倒是什么都逃不过你的法眼。”
  “我于京师还是有些耳目的。”
  “那三郎为何不拦下他?”
  “我要拦自然是拦的住,但我们该做的已经做了,倒不如放他去面圣好了。”
  马周有几分不解,秦琅却道,“权万纪费尽心思,想搞个大动静,我们就让他栽个大跟头好了。到时雷声大,雨点小,倒霉的还是他。”
  马周当即写了一封命令,让人往御史台狱提张蕴古,转往左金吾卫狱。御史台狱也有典狱、问事、白直等役,马周做为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也就是御史台狱的最高领导,调个犯人当然是十分轻易。
  金左吾卫狱在崇仁坊,原是玄真观,取缔后改为左金吾卫的监狱。左金吾卫属于北衙六军之一,负责的是长安外城九门,右金吾卫则是负责长安六街,都是主要管理皇城以南的长安外城的城防、治安的,监狱里也主要是收禁犯宵禁、门禁,街面上斗殴、偷窃、抢劫的犯人。
  左金吾卫吴广吴黑闼,是秦琼在瓦岗的老部下,当年一起投唐的,又是秦琅任镇抚司时调他过去的,用他监狱关押个把人,理所当然。
  秦琅把人转移到金吾狱,最重要的还在于金吾狱是北衙禁军的监狱,这是军队监狱,有禁军守卫,比起其它监狱又格外不同。
  “权万纪见了圣人,一面之辞呈奏,只怕……”
  太子已经下令让御史台弹劾张蕴古,甚至都已经先将他收押审问,还重审李好德案,可若是皇帝直接插手,只怕就麻烦了。
  “你们御史台难道这么简单的案子,还没理清楚?”秦琅笑问。
  “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李好德确实是有失心疯,但不是完全疯癫,是时疯时好,所以有时会胡言乱语,但有时也如常人。”
  “这些可有医师的诊断?”
  “有,殿中省尚药局的御医,东宫典药局的医师,还有太常寺太医署的太医都请来诊断过,确疹无疑,都有诊断书和医师们的署名用印。”马周办事还是很有效率的。
  “张蕴古与李好德兄弟其实并没有什么交情,张蕴古去监狱看望李好德,也只是尽下同乡之谊,御史台已经拟判张蕴古失出之罪和泄密之罪,按制,泄露此等机密可判处一年半徒刑。
  大唐刑法是沿袭隋制,采用的是隋五刑之法,刑罚分五种,死、流、徒、杖、笞,死有斩和绞两等,流刑则有两千、两千五、三千里这三等,另有加役流,即流三千里,劳役三年,做为某些死刑的宽宥处理。
  至于徒刑,则分为五等,从一年到三年,各相差半年。
  徒刑就是剥夺自由,强制劳役的刑罚,从隋朝起,就已经剥离了其它附加肉刑,不再如先秦时砍手砍脚挖鼻子等,也不用再如秦汉时刺青剃头打屁股等了,相对还是较轻的。
  张蕴古泄密失机,但也不是什么重大机密,又不是泄禁中语要杀头,故此最多徒一年半,而对李好德虽有判罚过轻之嫌,但失入一般也罚的不高,就是罚俸,严重点也是贬官降级。
  所以御史台最后拟出的处置建议,是审判失入,坐罪罢官,泄露机密,徒一年半,罚到终南山采石场里服役,到了那边会安排他做个负责记录文书的差事。
  李好德的案子,则拟的是李好德确有癫症,但因病妄做妖言,造成了不好影响,故也要给予处罚。
  “依据大唐律·贼盗律条,李好德犯的是造妖书·妖言条。”
  大唐对造妖书,做妖言是防范很严密的,有严格的处罚规定,明确制度了其造妖言·妖言者,绞。
  李好德就属于自述休征,假托灵异,妄做富贵吉祥征兆之言,这专指的是说某某有什么身体特殊,当应什么之类的,比如说汉高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因此有帝相之类的话。
  当然涉及到具体,还有个传播范围的问题,和危害性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