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9/1505

  虽然最后李孝恭被证明清白,可也被夺去兵权,留任京师。
  紧接着又是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父子犯忌,兄弟相残,权力的斗争激烈无比。
  玄武门时李靖在灵州任职,面对李世民曾经派人密询态度,李靖表明中立态度,事变后,李靖也因此坐了两年的冷板凳,凭他开国平定东南的巨大功劳,和后几年在北方抵御突厥的大功,结果新皇大封功臣,他却排到了最后,一众秦王府侍卫都在他之上。
  自那时起,李靖更谨慎小心了,北伐之战,灭亡突厥,李靖的个人功绩也一时无俩,皇帝给他封国公拜宰相,风头直盖此前新朝中武将之首的秦琼。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北伐大捷后有人告他诸多罪状,皇帝的处置,让李靖心生退意,这几年闭门谢客,有时跟红拂女回到三原庄子上种菜养鸡,日子挺好的。
  可身为武将,听到西域战情,还是忍不住又想上阵再打一场。
第713章
小目标
  “老臣就是想再打一场,臣老了,现在还能动弹一二,便想着再打一场,然后光荣致仕,安心回三原老家颐养天年了!”
  李靖再三请战。
  皇帝看了看求战心切的李靖,这位老帅年纪比太上皇还小五岁,其实倒也不算很老,今年刚好六十岁。虽然须发已白,可李靖看着依然面色红润,气色很好,说话中气十足,依然能够骑征驰骋征战沙场。
  “侯君集之前跟代公也学了快两年兵法了,学了几成?”
  “老臣奉圣上旨意,教授陈国公兵法,已将毕身所学传授他九成。”
  “九成吗?难怪侯君集跟朕说,代公有私藏不肯授呢。”皇帝这话,耐人寻味。
  不过一众宰相们则都对侯君集十分不屑,好心教你兵法,你却转头去跟皇帝打小报告,这种学生真是白教了。
  “圣人,臣该教的都该了,这些足够陈国公统兵征战,保家卫国了。臣所知兵法,他学了九成,还不满,想要尽学,臣都告诉过他,臣剩下没教的兵法,有些是隋末乱世之时的用兵之法,他这也想学,那就是心存异心。”
  李靖话里之意其实也很明显,他是乱世过来的将军,懂的不仅仅是带兵打仗,保家卫国,也还有乱世里拥兵自立,割据称雄的谋略,不仅是为将为帅之法,还有称王做主之道。这些东西,能教给侯君集吗?
  侯君集非要学,这不是心存异心吗?
  谁也没料到李靖这个老好人,这个时候居然也反咬了学生一口,宰相们顿时有种难得吃瓜看热闹的感觉。
  秦琅坐在那里,微微笑着。
  侯君集这人,仗着皇帝心腹,经常干些没卵子的事情,十足的惹人厌恶,尤其是他之前封公拜相后,还真的就无比膨胀起来,皇帝让他去跟李靖学兵法,其实不仅仅是学兵法的。
  李靖是什么人?真论战功,那绝对是大唐仅次于李世民的第一帅,平东南,灭突厥,居功至伟,简直就是擎天之柱。尤其他还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将门家族,其威望、人脉、家世都不用说的。
  若不是长孙无忌是个文官,李世民早就让长孙去跟李靖学兵法了,拜李靖为师,不光是学兵法,还是要继承李靖的人脉等,实际就是让侯君集去好好学学,以继承李靖在关陇将门中的地位,成为关陇集团中武将的新旗帜。
  可侯君集根本就没有搞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或者说他明白了,但没把李靖放眼里,认为李靖虽然打仗有本事,可站队却没眼光,每次都站错队。
  学了两年兵法,若是一般聪明点的人,那肯定对李靖客客气气的,把老爷子哄高兴了,那他的人脉关系等,不都传给你了?可侯君集却很狂妄,学兵法没耐心,还这里挑那里拣的,甚至还一直说李靖藏私不教好东西,说李靖有异心。
  这不是傻吗?
  李靖也教的火,憋着火教了两年,教了一半左右,也不肯再教什么东西了,师生两个反目,到了后面,侯君集门都不登,年节礼也不送,还数次向皇帝打李靖的小报告,李靖则公然宣称,没有侯君集这个门生。
  现在皇帝当众把这事挑破,李靖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了。
  直接就说侯君集有异心,将来定会谋反,这一剑刺的干净利索,对侯君集豪不留情。
  秦琅以为,这也是在表达对皇帝安排的不满,侯君集私下告李靖藏私有异心,这事大家心知肚明没道理说出来啊。
  可现在李世民却卖了侯君集,表面上这是对李靖的信任,可实际上未必没有借机敲打李靖的意思。
  李世民没料到这次李靖居然火爆的反告侯君集。
  愣了下之后,哈哈笑了两声。
  “侯君集打小就跟我一起玩的,可谓是穿着开裆裤时的玩伴了,他这人我非常了解,直性子爆脾气,没什么耐心,做事急躁,他对代公肯定没怀什么恶意,而朕更相信代公的忠良。其实侯君集这人吧,不坏,说他有异心谋反,更不可能的。”
  这事就此轻轻揭过,李世民似乎也在心里下定了决心。
  他安抚了李靖几句,还给了百匹绢的赏赐,然后婉拒了李靖的请战提议,认为既然李靖说该教的都教给了侯君集,那么做为李靖的门生,侯君集此战,应当能够胜任了。
  秦琅请奏。
  “陛下,臣以为侯君集就算学得了代公的兵法,可也还没经过实战检验,更别说,此次出兵讨肆叶护,重点不是打仗,关键还是如何善后西域,以平衡西域的局势。”
  “我们讨灭肆叶护之后,需要的是迅速恢复西域的安定局面,重新打通丝路,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利用此战,寻找机会,把高昌、龟兹、焉耆、疏勒这山南四大国,将他们从西突厥的控制中拉出来,让他们投入到我大唐的怀抱,成为我大唐的直属藩国,要寻找机会,派军屯兵,授封官员……”
  既然要出兵西域,那绝对就得有目的而去,不能为了打而打,战争只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大唐的战略是要真正进军西域,所以这次战争是难得的机会,借着讨伐肆叶护,要把高昌等这些一直以来接受西突厥官爵册封,接受西突厥驻军,并向西突厥交税这套旧例打破。
  “我们先设定一个小目标,不期望这次战争能够让大唐一举灭掉西突厥,一举占领整个西域,我们一步步来,先把高昌等四国收入囊中,驱走西突厥在四国的驻军、税吏,让他们转附大唐,甚至设立羁縻都督府,授封四国国王官职爵位,寻机派驻唐军进驻,建立起稳固有效的桥头堡,为下一步做准备!”
  “因此臣以为,这一次战事,机会千载难逢,大唐不可错过,更不能失败。侯君集以前没统过兵打过仗,远在西域万里之外,朝廷也无法指挥调度,一旦失误,后果难以挽回,所以臣以为,给侯君集练手的机会还有的是,但这次不行。”
  “尤其是涉及到战后的善后安置,必须得有一位身份尊贵且又能力突出的宰相前往才行!”
  李世民对秦琅如此贬低侯君集有些不满,“你说的这位身份尊贵又能力突出的宰相,莫不是指你自己?”
  “臣不敢,臣有自知之明,绝无此大能,臣要举荐的是赵国公,赵国公绝对堪当此大任,并能把事情办好!”
  皇帝愣了一下。
  大舅子长孙无忌的能力他当然清楚,这位可比毛毛燥燥的侯君集强多了,本来想借机让侯君集历练一下,拿西突厥练练手,也顺便在西域展示一下大唐的军威。
  可现在秦琅一通说,但是让李世民觉得自己想的还是保守了点。
  遇到机会,就要大胆上,趁现在肆叶护内外交困之机,大唐师出有名,各方都会支持配合,等打败肆叶护后,扶泥孰为大汗,到时跟他提要求,把高昌龟兹焉耆疏勒四国做为报酬划给大唐,他也没有理由拒绝才是。
  若是能够拿下这四国,将他们纳入大唐的羁糜统治,成为大唐直属附从,则大唐便算是在天山南稳了。
  泥孰是李世民结拜过的把兄弟,但李世民狠起来亲兄弟都宰,真正的利益面前,把兄弟也不用考虑,更何况,他也不是白要,这不是要出兵保护他,并给他夺大汗之位吗?
  事成之后,要点好处,不过份啊。
  长孙无忌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臣愿担此任,前往西域一巡!”
  李世民见长孙无忌这态度,再看了看宰相,估计这事情已经是在政事堂里沟通过,并得到宰相们同意的了。
  大舅哥愿意去西域,让他有些意外。
  侯君集说没独挡过一面统兵,可毕竟也是员久经战阵的大将,李世民统兵南征北战,统率诸军,而侯君集一直是充当着中军近卫的职责,没吃过猪肉起码也是看过猪跑的。
  而长孙无忌以前就完全是幕府中的谋臣了,谋略、人事、后勤这些他都比较优秀,可说到打仗带兵,他绝对不行的。
  皇帝犹豫。
  “陛下,臣举荐凉州大都督府长史李道宗、兰州都督程咬金为副总管,检校太子左卫率苏定方、叠州都督薛万彻为左右先锋,征调陇右、河西、关中之兵两万步骑入西域,可一战而平!”
  秦琅奏请。
  这四员战将,都足够优秀,李道宗虽年轻,可各方面都很像皇帝自己,在朔方、河西历练几年,也十分成熟稳重。
  至于程咬金,那是以前秦王府的悍将,勇猛无双,战阵经验丰富。苏定方和薛万彻也都十分了得,让他们协助长孙无忌的话,军事这块,确实不用再担心了。
  李世民不太想让李靖挂帅出兵,同样的理由,也不愿意如今军功很高的秦琅再出战,这场仗没什么危险难度,谁挂帅都是捡便宜捞战功的,李靖秦琅的战功够高了,不是重要的战事,皇帝都不想再派他们上场。
  “好,便以长孙无忌为天山道行军总管,以李道宗和程咬金为副总管,苏定方、薛万彻为左右先锋,发河西陇右步骑两万,讨伐阿史那咥力!”
第714章
皇家白菜让猪拱了
  一旦坐上那张御榻,任何人的思维方式也都跟着改变了。
  帝王术,正是平衡术。
  秦琅主动举荐长孙无忌去西域,也是早就明白自己根本没机会,就算如李靖一样努力争取一把,也不会有结果,李靖还好点,毕竟年纪老了,皇帝对他的防范会小的多,但对秦琅肯定不一样,皇帝未必会认为秦琅有异心不可靠,将来会怎么样,但身为帝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范未然。
  既然自己没机会,当然要推盟友长孙无忌去,长孙无忌是儿女亲家,还都是东宫核心,让长孙无忌取代侯君集,还能顺便打击一下政敌。虽说侯君集做对手,有些掉档次,可既然侯君集非要粘着他死磕,秦琅有机会当然也不会放过他。
  皇帝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忠狗侯君集之间,没有半点犹豫的还是选择了长孙无忌,不过他最后还是把侯君集也安排进去了,授且末道总管,领吐谷浑、党项两部协从策应。
  议事结束,李世民特意留下长孙无忌,最后对躬身后退的秦琅也招了手,“你也来。”
  皇帝在后殿简单的更换了一身衣服,黑色短脚幞头配上一件轻便的缺胯裤,站在廊下对二人招手。
  “皇后刚才让人来,说是今日新采了樱桃,是新品种,很是不凡,特请朕过去尝尝鲜,你们一起。”
  秦琅有些无奈,对于这樱桃他可不稀罕。虽说在大唐,樱桃那简直是水果中的爱玛仕,比荔枝都还珍贵,也更受贵族们追捧。
  每年樱桃刚上市的时候,那真是一樱难求,丝豪不比后世被炒作的国外车厘子差,皇帝还会把进贡上来的第一批樱桃赏赐给百官贵族和新科进士们。
  而贵族们也会借机办一个樱桃宴,甚至有一些家里有樱桃园的贵族世家,更是借机炫耀,人家不搞樱桃宴,人家搞园中食,就是邀请宾客到园子里去,不是农家乐摘樱桃,而是直接在树下用嘴吃,叫含桃。
  后来大诗人也是高官的白居易就有幸参加过这样的游园会,回来就做了首诗,“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恰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踏破珠。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