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9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2/1505

  这一槊,是平时训练千万次练过的。
  用尽全力,狠狠刺出。
  几乎是成了惯性一样的动作。
  只是这一次与平时的训练不同,步槊刺出,遇到阻力,然后又继续前进,再然后步槊被卡在那蛮子的身体里,那蛮子口吐鲜血,却紧紧抓住了他的步槊不放。
  又一名蛮丁提着渔叉冲来。
  郑恩养甚至都来不及反应。
  眼睁睁的看着那人越冲越近,却还在下意识的拔在步槊。
  严石柱大吼一声,放弃手中的步槊,拔出横刀一刀猛砍过去,那蛮丁踉跄几步最终倒在了郑恩养面前。
  “愣什么?”老严冲郑恩养大吼一句,这让郑恩养十分羞愧,刚才都忘记要弃槊拔刀了。
  又有蛮丁冲来,郑恩养这下果断放弃拔槊,直接抽出横刀,大吼一声壮了胆气扑过去。
  一刀劈开渔叉,牢记训练时的刀法,迅速变招,反手又是一刀,变砍为刺。
  一刀刺中,紧接着握紧拳头,又是狠狠一拳砸向那蛮丁面门,顾不得拳头痛,也不去理会那人牙齿脱落,紧接着抬起大脚又是狠狠踹向那人腹部,借力把刀拔了出来。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那人踉跄着后退,郑恩养提着刀又扑了过去,继续挥刀猛砍。
  直到他手臂被抓住。
  “那人都快砍成肉酱了,这下他阿娘都认不出他来了,省着点力气!”严石柱提醒他。
  郑恩养这才恢复了理智,回复清明,刚才那一下,完全已经狂暴了。
  老严走上前,把郑恩养的步槊从一具蛮子尸体上拔了出来,交回给他,“拼命的时候也要记得观察四周,别落单掉队了,赶紧走,队伍都上前了。”
  郑恩养回头看了眼一地的尸首,长吐一口气,接过步槊赶紧跟上。
第904章
太平巨变
  太平城是一座港口城市,工商兴盛,城里娱乐活动也多。城中一大特色就是人多,热闹,中原很多人口数万户的县,县城其实也很冷清,平时并不会有太多人。
  但太平城却号称小长安,东城更是被称为岭南平康坊。
  酒楼客栈茶肆酒店饭馆甚至是青楼赌场那是一条街,说书唱戏相扑杂耍的那叫一个热闹。
  太平城的消费水平,甚至都能比的上长安洛阳。
  篝火晚会通宵达旦,不过秦琅到下半夜的时候便回去了,阿侬今天很高兴,虽然还在哺期不能饮酒,却也是满面桃红。
  “武安府将拆分为五个州,大郎他们五兄弟各授一州世封刺史,东北边炭场山区还有沿海诸岛,划为武隆州,五郎将是武隆州世封刺史。”
  刚才秦琅告诉她的这个消息,让阿侬激动不已,虽然她之前也跟秦琅说,并不希望秦琅为儿子谋什么爵位官职,但愿以后儿子能够陪在身边就好,哪怕一直呆在岭南也不错。
  可是当听说儿子已经将要授封为武隆州世封刺史时,还是欣喜不已。
  “武隆州相比其它几州要差些,不是东北山区,便是沿海群岛……”
  阿侬赶紧道,“已经很好了,地方很大呢,更别说还有那么大的一个石炭。”
  即将新设的武隆州,相对其它几州来说,确实是很山,不是山就是海,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鸿基煤矿了,还有那的鸿基港湾。
  近几年,鸿基煤场的开发越来越好,尤其是在佛山冶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让鸿基煤场迎来了大发展。
  阿侬脸红红的,跟醉了一样。
  “三郎,谢谢你这么为小五着想。”
  “你也用不着谢我,这都是皇帝和朝廷的意思,小五这么小,我都还没开始考虑这些事呢。”
  “可不管怎么说,那也都是因为有你这个阿爷,小五才有可能得到这个封地,一个天南卑贱蛮妾所生庶子,也能封侯得世封,我们母子很明白的。”
  “你也不用总把自己想的这么卑微,我不也是庶出子么。你去看看小五睡了没,差不多也当喂奶了吧。”
  阿侬嗯了一声去喂儿子,秦琅进屋倒头就睡,这一整天跟这么多家臣打交道,脑子没休息半会。
  躺下就着。
  迷糊中,听见门响,阿侬进来。
  “你怎么没睡?”
  “妾来服侍三郎!”
  “你也累一天了,早点睡吧。”
  阿侬冲他一笑,“妾知道三郎累了,三郎躺在那便好……”
  ……
  武安府的家臣们全体到来,让太平城越发热闹,这些骑士们个个都花钱豪爽,每人还带了不少随从护卫前来,不少还直接把夫人孩子们也都带来太平城的宅子里,就当是来度个假。
  于是乎,太平城的物价都全面的上涨了不少。
  秦琅每天也都要召见许多家臣。
  在这热闹中,倒是很快就迎来了八月中秋。
  长安那边的旨意也在中秋节时到来,果然如秦琅所预料的一样,皇帝吹出来的风,最终还是到了太平城。
  武安都督府由下都督府提升为中都督府,武安府析分为五个州,皇帝推恩分封秦琅五个儿子为世封刺史,还特意给五个州各新添了一些地盘。
  其实就是更加详细的确立了武安府的边界,原来一些简单的划界,这次都改为更细致合理的以山川大河为界。
  随着这道旨意来的,还是吏部的最新人事任命,武安都督府五州,都督府长史、司马、参军事、各州检校刺史、长史、司马甚至是各县的县令等,整套的班子,都直接调过来了。
  秦用等原都督府、刺史府官,凡是秦琅的人,基本上都改为卫国的国官。
  秦用被朝廷授为卫国国令,秦勇授为卫国中尉,黄彪授为卫国大农,其余人分授为卫国丞、卫国录事、典卫、府、史、舍人、学官长、厩牧长、食官长、典府长等事。
  这套国公府官班子,主要是管理卫国公府的事务,同时负责卫国公府在封地上的庄园、工坊、卫队等产业及相关事务,并对秦琅食邑的税赋收入有协同监督征收的任务。
  但对于府州县各级衙门地方的行政司法军事等,却已经无权直接干涉了。
  国令国尉国丞国农这些官职,其实类似于州衙的刺史长史司马主簿等,都是分判诸司事务,只是现在秦用他们是私人之官,不再是朝廷之官了,虽保留视品,但非朝廷命官。
  皇帝也催促秦琅早点回到广州镇守。
  秦家推恩再封的骑士家臣们,地位也进一步明确了,朝廷也是承认这些人做为秦琅封臣的,对他们所得的秦琅三分之一的税赋食邑收入也是承认的,甚至这一次,朝廷为了能够加强对武安府的控制,所以普遍任命秦琅所授封的一众家臣骑士们为乡里的乡长、里正、保长等,或是任命为不在流内的巡检等。
  其实就还是要依靠已经在地方站稳脚跟的他们,来维持朝廷在武安府的统治。
  不过如此一来,秦家对武安府的掌控力,也依然还很强。
  毕竟这些人也是分了秦琅三分之一的食邑的家臣。
  武安府正式进入了一个双轨时代,朝廷强势空降,对府州县三级衙门控制,但乡里却依然还是秦家和他的家臣进行控制着。
  武安府所编设的武安军,还有镇南关所驻的镇南军,这两支兵马,也都由朝廷兵部派将统辖管理。
  这番巨变,太平城里也很震惊,不过有秦琅在,亲自向封臣们讲解,安抚大家后,倒是很快安抚了众人。
  秦琅这个家主都愿意接受朝廷的旨意,没有带头人,众人也就发几句牢骚不闹了。
  朝廷也清楚武安府这边可能会有些不满,所以特意下了一道旨意,给了许多税赋上的优待减免,比如新开拓的田地,都许为永业,且头五年免税赋,后五年,每年增两成,直到第十一年开始,才正式纳全税赋。
  而工商这块,也有不少优惠,给予许多税赋减免,其实就是给武安州这些先来的秦家人安抚的。
  但朝廷的态度也是相当明确的,武安府是秦琅的封地没错,这也是进一步确认的,但秦琅也只能享受武安府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而治权,这是朝廷的,且绝不会有半点含糊的。
  在之前,武安一片蛮荒,秦琅过来开拓,所以一切便宜行事,朝廷授秦琅承制拜封特权,由他征辟举荐人员出任地方官,但是现在,一切要上正轨。
  朝廷要收回武安府的治权,包括驻军之权。
  原秦琅推恩分封的骑士体系,现在也要并入朝廷的乡勇团练体系中,统一由都督府统领。
  秦家封镇武安,有守土之责,也享税赋之利,可却没有治民统兵之权了,司法诉讼这块,自然也没有。
  但皇帝给秦家保留了监督地方之权。
  大唐的世封制度,从贞观初萧瑀跟皇帝提出开始,到如今一步步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制度也在一步步的完善之中,一些缺口漏洞也一直在填补。
  皇帝的态度依旧清晰,世封制既是为酬谢功勋,优待宗室而设,更是为屏藩中央,开拓边疆而立,所以封建藩镇,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与朝廷分离,而是要更有效的控制边地。
  秦琅本以为,要到这一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没料到李世民眼光如炬,一直盯着呢,查漏补缺迅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