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9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3/1505

  不管怎么说,现在皇帝给武安府秦家只保留了一个典卫府了,允许有一千家丁队,此外,不得再拥有其它武装,甚至骑士们的乡兵,也都纳入团练体系,而不归秦家指挥统领了。
  没了治民之权,再无了统兵之权,仅保留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也没有司法权,仅有点监督之权,秦家未来在武安府的地位,已经被全方面限制死了。
  秦家依然能在武安府很超脱,毕竟一家独掌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还有监督大权,可终究也只是如此了。
  以前,是皇帝和朝廷给你便宜之权,但现在,一切上正轨,行正道,明明白白。
  这是防范于未然,朝廷明显不希望将来再造就一批如岭南广东冯氏,广西宁氏,南中爨氏这样的超级豪强出来。
  “三郎真的要走了?”
  卫公堡中,秦用等一众家老很是不舍。
  “如今尘埃落定,我也不可能真的久留于此,毕竟我还是岭南九府经略,是广州大都督,广州刺史嘛,总不能久离府衙的。”
  阿黄倒是很直接的道,“我看是朝廷有些人害怕三郎久在武安,生怕三郎在,朝廷派来的府州县各级官吏不好交接夺权呢。”
  “什么夺不夺权的,这事本就早有定论的,朝廷如今这样做,也没哪里不对,反过来说,我们南下这几年,大家也不亏吧?我当初对大家承诺过的,大家也都得到了吧?”
  秦勇笑着点头,“这倒没错,当初三郎跟咱描绘说封地会如何有前景,如今你看咱们这些南下的,哪个混的差了?官爵啥的不说,这富庶的家业那是都置下一份了,比在长安、中原时,那确实不错了。”
  “何止是不错啊!”阿黄笑呵呵的露出了大金牙,想他在长安,以秦琅心腹的身份,虽说也曾得过子爵封赏,但不过是个空头衔,哪怕曾授六品官,但在长安那地方,随便一砖头都能砸中一个公侯,六品算球。
  到南边这几年,才是踏踏实实的发展起来了,续娶妻子收纳妾室,置地买田开矿办作坊经营商队,家业那是蹭蹭的往上涨啊。
  秦琅微微一笑,“所以说啊,人得知足,咱们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赶了个早才抢到这些好处的,如今规范了,可我们毕竟抢占了先机,这些家业又不会有谁夺去,以后不管谁来这武安府当官任职,咱们不也还是府里的体面人?”
  “咱们武安府的骑士,朝廷不也说了,按功绩,视同勋品,拟同一转的武骑尉到五转的骑都尉,这是视从七品到视从五品的勋了。”
  一切尘埃落定,不该有的想法,也被打住了。
  几年的奋斗,突然就到头了,其实大家也还是有点想不开,可经秦琅的劝说,觉得又好像是这么回事。
  不管怎么变,他们这些人,如今终究还是武安府的新贵了。
  以后在这块地方上,他们终究还是有了一席之地的。
  “三郎,要不我们也跟你去广州?反正你又不在武安府,我们这些老伙计做这什么府官,也没啥意思啊?”阿黄道。
  “能做的事情多着呢,正因为我不在,孩子们又还小,所以更需要你们来帮我看着这块地方啊,咱们现在虽无治权了,但监督权还有啊,你们可得替我盯紧了这新来的府州县各级官员,咱们辛苦打下来的地盘,可不能任这些人胡来败坏了!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几年一任的差事,可对我们来说,这里那就是咱们各家以后世代生存的家了,一定得看好了。”
  “三郎这么一说,倒也是。”
  “不过咱们以前是这片地方的开拓者,也是这地的治理者,如今突然转变身份,变成只能一边看着的监督者,倒是有些不太适应了啊。”
  几个人就都笑了起来。
  “我呢也提醒下大家,不要总念着咱们过去开拓者的身份,毕竟那是原先权宜之时,如今进入正轨了,以后呢我们得遵照朝廷法度,听从地方官衙的调派,当然,我们要遵纪守法,若是上面的调令是符合法令的,我们当然得积极遵照,可如果是乱命,我们就得维护好大家的利益,要跟他们斗争到底。”
  这话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一切按法度来,最重要的是要坚决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秦琅捧着茶杯,缓缓的道,“其实呢,如今一切规划清楚了,我们不可能再如以前一样随意往外开拓了,但是,也不完全是如此的。”
  “三郎何意?”
  “各位啊,朝廷如今确实把武安府的四边都界限好了,可大家难道忘记了咱们东面沿海?”
  “三郎之意我们出海开拓?”
  秦琅微微一笑,笑而不语。
  出海殖民,这当然也是一条路子,比如往东一直航行,便也还有吕宋大岛啊,往南也一样有无数的大岛,甚至林邑以及其西面、南面,整个中南半岛其实也大有可为的。
  秦家占着太平这么个优良的贸易海港,将来驶入深海,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这都是大有可为,甚至经历史证明过的好路子。
第905章
战争孤儿
  中秋过后,岭南丝毫没见半点凉意。
  遥远的北方边地早就已经见霜,武安州却还是光着膀子。港口,依然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白帆点点,船只进出不断。
  碧蓝的大海,成了最繁华热闹的丝绸之路。
  数之不尽的商货往来海上,沿海立港的武安太平港也是日渐兴盛。
  新航海技术正在不断的传播,新的海船也不断在建造着,更利于跑远洋大海长途的软帆船,适合于近岸内河的硬帆船。
  船长狭长的三桅甚至是四桅帆船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再完全依靠于季风往返远航,只要有风,它们就能航行大海之上。
  更大的商船,更先进的技术,使的海上丝路一日比一日热闹,全年无休。
  无数的人都加入了这乘风破浪淘金的大潮之中,岭南本偏僻蛮地,如今却因为这海路大兴,而开始弯道超车飞速发展。
  一条软帆船徐徐驶入太平港,甲板上一群少年正在好奇的打量着这座有名的大港。
  少年们都很年少,大的也就十四五岁,小的更是只有七八岁,这样的一群少年却是船上的水手。
  正式点说应当是水手学徒,他们还有一个身份,蛮族孤儿。
  岭南以前诸部经常劫掠交战,死伤流血是常事,而一场大的战争,更是能造成无数的战争孤儿。
  在以前,这些孤儿们也只能祈求有族人亲戚的帮助救济,也有些被可怕的遗弃,或者是被贩卖。
  在上一次的岭南蛮乱之中,也产生了上万计的孤儿。
  许多蛮子自顾不暇,也就顾不上那些孤儿。
  有一天,秦琅接到报告,辎重队遇袭,袭击他们的居然是一群蛮族少年,确切点说是一群蛮族乞丐孤儿流民,他们都是战争导致的孤儿,最后被遗弃,然后成了乞丐,最后为饥饿所迫,变成了年少的强盗。
  当然,这样一群小乞丐强盗就算是一支小辎重队,也一样是抢不了的,因为年轻,辎重队没痛下杀手,将他们俘虏上报。
  秦琅亲自去看了这群小强盗,发现有些孩子还不够刀长,他们面黄饥瘦,完全就是一群饥饿的孩子。
  这跟当年他去河北路过北邙山时,偷吃他给罗士信祭品的存孝没什么差别,甚至远比存孝瘦弱的多。
  仔细的了解过这些孩子的遭遇后,秦琅也有些感慨。
  战争无情,这些孩子们更无情。
  后来秦琅提出一个建议,让武安州的人认养一些孤儿,武安府每年拿出一笔专门的钱粮来,给每个认养的家庭一笔补助。
  实际上就是由武安府来出钱,武安移民们来养。
  这个计划一开始被反对,认为这些蛮族孤儿肯定养不熟,到时还是白眼狼。而秦琅却恰有不同的想法,他觉得,这些孤儿放任不管,肯定是残忍不人道的,这些人多数肯定最后会饿死,还有部份最后就是活下来,然后成了真正的强盗。
  这些活下来的强盗,将来也是武安府的不安因素。
  甚至因为这些人是因为与唐战争而成为的孤独,这些人长大后会继续仇恨大唐。
  换个思路,抚养这些孤儿,虽费些钱粮,但一来可以救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活下来,这是活人的仁慈。再者,这些孩子多数还小,如果汉人移民抚养他们,让他们融入汉人家庭,学说汉话,认汉移民为父母,有汉移民的兄弟姐妹,慢慢的就能以改变他们。
  这其实就是文化殖民,文化的同化,这些孩子短则几年,长则十年,又都能成长为一个青壮小伙,成为优质的劳动力,对于南下移民们来说,这里不缺田地,不缺机会,最缺的其实还是劳动力。
  所以收养这些蛮族孤儿,其实是好处很多的。
  现在拿钱来养这些孤儿,比今后拿更多的钱来打击治理那些蛮族孤儿们变成的盗贼叛军其实更省事,也更有效果。
  秦琅的思路,确实与一般人想的不同。
  在他的坚持下,大家倒是认真思索了,他后来又带头领养蛮族孤儿,收了一个蛮族少年,给他取名存恩。
  这也是秦琅收养的第九个义子,这些年来,秦琅从存孝开始,收留了不少孤儿,有突厥人当年南侵强暴中原妇人留下的孩子,也有在关中战争中受饥死了父母而成孤儿的……
  对于这些收养的义子,秦琅其实是很不错的,供他们读书,让他们练武,视如已出。
  一个个培养的都还不错,如存孝现在都进了羽林军。
  有秦琅亲自带头,又有武安都督府拔的专款,倒是让移民们对这件事也接受了。
  养个半大的孩子虽然开销不少,但既然有都督府买单,甚至这笔钱还比较富余,更别说这半大的孩子也是能帮不少忙的,那肯定都是划算的,百姓其实也都很精明会算。
  所以在打破了最开始的一些顾虑后,认养计划推行的很顺利,到如今计划推行了近两年了,整个武安府可以说,家家移民几乎都认养了一个蛮族孤儿。
  甚至许多商行商社等也都积极认养,说白了都是有好处的。
  这些蛮族孤儿一般是先送到集中的孤儿院里学习一段时间,会给他们补充营养,检查调养身体,然后教导他们汉话等,然后再安排到寄养家庭。
  他们到了寄养家庭后,会拜养父养母,改养父的姓,得到一个新的汉名字,然后就在新的家庭中生活。
  都督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相应的机构,负责跟踪管理孤儿相关事务,包括定期拔款,跟踪家访这些孤儿们的成长情况。
  只要不虐待这些孩子就可以。
  如今,有近万的蛮族孩子生活在武安府的一个个汉移民的家庭之中,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