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0/1807

  宋安蹩眉道:“少爷为何如此肯定,以我看,多尔衮应该可以料到,我军在弹尽粮绝之时,可能会背水一战。”
  吴争突然问道:“你觉得多尔衮会知道我在淮安吗?”
  宋安摇摇头道:“无法判定……按理说,少爷的行踪保密,甚至南面许多北伐军将领也不知道少爷的确切行踪,多尔衮应该无从知道……可这四天打下来,或许多尔衮会知道了。”
  吴争点点头,“没有什么秘密是永远的,我猜多尔衮已经知道,就象我现在知道他就在对岸一样……那以你之见,多尔衮会怎么判断我的下一步反应?”
  宋安蹩眉思忖了一会,艰难地吐出一字,“撤!”
  “为何?”
  宋安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吴争,“少爷以往的习惯,打不过便……撤,没有理由纠缠死顶。”
  宋安没有说出这个字,事实上,曾经吴争的原话是,打得过打,打不过,就逃。
  
第1324章
处处破绽,反而不是破绽
  看着宋安憋得吞吞吐吐的样子,吴争哈哈大笑起来。
  “无妨,游击战术嘛。多尔衮这些年应该也没少揣摩我的心性,所以,就象你一样,他一定会猜,到最后关头,我会撤。况且,在他看来,好歹我是吴王,麾下北伐军二十万,何时不可以重整旗鼓重来,根本没必要在这与他死磕到底,所以,他一定会猜,最后我的选择是撤。”
  “可少爷,反击也未必能胜……恕我直言,如果二卫弹药、补给充足,能有胜算,可眼下……反击,胜的机会绝不超过三成。”
  “不。”吴争摇摇头,“我倒觉得,此战有六成以上的胜算。”
  “啊?”宋安惊呼道,“为何……还请少爷赐教。”
  吴争咧咧嘴道:“我心里一直存有一个疑问,多尔衮如此疯狂地为我布下这一个局,究竟意图为何?”
  “原本我以为,他是想削弱北伐军实力,阻止我向北扩张,好让清廷可以有足够时间,从容扫平西北、西南,然后再反过头来解决我……这想法无疑是正确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怀疑。同时我也一直在猜,多尔衮三面合围淮安,用作主刀的会是哪支部队,直到北岸旗军现身时,我甚至还吁了口气,多尔衮的所有部署总算都显露出来了。”
  说到这,吴争点点宋安道:“可你告诉我,多尔衮就在对岸,这就让我想不通了,他在对岸做什么?是什么让他可以抱病出征,就为了歼灭二卫?因为至少在多尔衮离京南下时,他肯定无从得知我会出现在淮安,所以,我不会是他的目标,至少不尽是。也就是说,不管我在不在淮安,多尔衮亲自南下已是事实。那么,二卫真值得他如此吗?显然是不成立的,他,一定另有所图。”
  “那少爷猜到了吗?”
  吴争一瞪眼道:“笨……如果能猜到,你家少爷还会冒险打这场反击吗?正因为猜不透,我才担心,试想,多尔衮可以在我眼皮子底下,招降王朝先,那你能保证,多尔衮不会招降更多人?大将军府如今十三府之地,数千官员,如何保证,不会再出一个,甚至多个王朝先……既然如鲠在喉,不如反其道而行……将最大的破绽主动展示在他面前,破绽多了,反而令他无从入手,趁他举棋不定,打乱他的部署,让他的心乱,如此一切就好办了。”
  宋安恍然道:“少爷的意思是,我军突然反击,处处都是破绽,反而让多尔衮猜不到少爷的真实目标,从而无法集中力量应对,这更造成了北岸敌军指挥上的混乱?”
  吴争点头,轻叹道:“大意就是如此,只是,此战我军的伤亡怕是变得……不可控了。”
  但不管吴争如何解释,有一点他始终没说,那就是,他的潜意识中,把多尔衮当成了最大的对手,三年过去了,他想再会会多尔衮。
  因为吴争知道,多尔衮应该没多少日子好活了,虽然不清楚具体的时间,但印象还是有的,只有多尔衮死,小皇帝福临才能亲政。
  ……
  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击战,就在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荒唐,但又充满激情”的情绪下,开始迅速部署起来。
  集合所有的弹药,抛弃所有不必要的物资,对北岸发起总攻。
  这已经不是破釜沉舟的范畴,而是孤注一掷,这是冒险,这是赌博。
  吴争此人,本就是个“赌棍”,一向如此,只要给他机会,就会显露出他的“赌性”。
  常言道,有机会要赌,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赌。
  但吴争心里是清醒的,这和决定是否赌无关。
  吴争、陈胜、鲁之域、宋安,在一番相当激烈的“辩论”之后,最后定下的进攻方案是,在明日击退敌人第一波进攻后,全军发起反击。
  这个提议,其实是吴争率先提出的,因为吴争清楚,真要攻上北岸,反击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这不是反攻,而是自杀。
  绝对不能登陆北岸,弹药告罄的二卫,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更何况敌人兵力占据优势,那就与敌人在水面上决战。
  发起反击,和是否真登陆北岸,其实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姿态,打痛敌人,打怕敌人,从而起到震慑敌人,不敢再猖狂地渡河进攻,只有这样,才能拖到援军到来,这才是吴争发动反击真正的目的。
  所以,吴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在水面上与敌打一场的打算。
  因为八旗军几乎个个不识水性,真要落水,那就等于一个秤砣,沉入河底时,怕是不会冒出几个泡。
  可二卫将士不一样,想要在三万人中找出一个不会水的,那还真的难。
  哪怕双方所乘船只对撞,那也是我军占了便宜。
  所以,当吴争正式将这个作战方案提出时,众将领纷纷赞同,至于激烈的“辩论”,那是在完善细节。
  最后决定,在敌人明日第一波兵力登陆,渡船回去接第二波人时,正式发动反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敌人一见我军渡河反击,就固守北岸阵地,以逸待劳。
  当敌人渡船运送第二波兵力驶至江心甚至过江心时,与我军的渡船遭遇,这时敌人进不得退不得,一旦发生混战,北岸敌人不得不救,他们只能派出更多的援兵。
  如此一来,战场就无形之中转换到了水面上,而这,是南人与生俱来的强项,足以抵扣弹药的拘紧,说不好听点,只要将敌人拖下水,那就任由自己宰割了。
  ……
  沛县,多尔衮的临时行辕。
  多尔衮的脸色极差,他确实已经得知吴争在淮安城的消息,虽然得知的时间也不长。
  但这个消息,让多尔衮非常意外,可以说,着实乱了他的部署。
  当然,这也同样使得多尔衮对二卫拼死坚守淮安半个月的原因,释了心中的疑惑。
  自古以来,要攻一个君王或者主帅驻守的城池,这难度非常高,高到需要大量的消耗人命,甚至数倍于守军的伤亡。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时间,远超攻寻常城池所需的时间。
  
第1325章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理论上,只要守方自己不崩溃,在守军死光之前,攻方是破不了城的。
  以此时的火炮,也无法真正轰塌城墙,特别是当守军决定死守,封闭城门堵死时,想破城,唯有拿命填,除此之外,就一个方法,围城让守军士气自行崩溃了,可吴争在城中,多尔衮知道,这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自己,最缺的就是时间。多尔衮阴沉着凶狠地扫视着他面前的刚林、祁充格及一众将领,“尔等,是想让本王在此攻上半年、一年吗?”
  刚林、祁充格及一众将领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声,纷纷低头垂目。
  多尔衮心中悠悠一叹,要是多铎、博洛在,淮安城,怕是早就破了。
  哪怕是岳乐在,也不至于如此被动,可问题是,通州敌军尚在,岳乐所部不得不镇守盐城,否则,这个网就会破个大洞。
  多尔衮突然有了后悔的感觉,早知如此,应该令岳乐攻通州,彻底断了北伐军登陆的可能。多尔衮更后悔,要是不将三万新军全放在盐城,眼下同样不会这么被动。
  可之前,局势不是这样,自己有着足够的兵力歼灭淮安的北伐军二卫。
  都是这个小南蛮子!多尔衮不由地恼怒起来,引发了剧烈的咳嗽。
  刚林低着头,与祁充格悄悄交换了一下眼色,他们心里急了,这要是多尔衮咳着咳着,又昏过去,那就没人作主了。
  刚林不得不主动“找骂”,开口道:“禀王爷,凤阳府英亲王前锋……撤退了。”
  多尔衮咳得厉害,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口道:“撤退……他撤什么退,从徐州到凤阳……他发一矢了吗?”
  这话多尔衮确实没说错,阿济格大摇大摆地从徐州到凤阳,沿途搜刮了不少民财,然后让前锋东进,自己及主力赖在了凤阳府城,开始天天召见城中达户、富商。
  多尔衮不是不知道,是懒得管。
  要多尔衮看来,只要阿济格大军囤于凤阳,就足以对义兴朝形成震慑,只要义兴朝不派兵北上支援,那淮安的二卫,就插翅难逃。
  只要此战达成设想,回京之后,再慢慢与阿济格算帐,多尔衮甚至已经想好,给阿济格如同豪格般的结局,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所以,多尔衮几乎对刚林提及阿济格脑子都不过。
  可等咳嗽停止,多尔衮突然回过神来,瞪眼厉声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刚林惊骇地重复道:“英亲王东进至北阿镇的前锋,昨日已经撤退……退向凤阳。同时,英亲王大军,也有向徐州回撤的迹象。”
  “你放屁!”多尔衮的情绪终于失控,爆出粗口,“他怎么敢……他怎么敢?!你好狗胆,竟敢谎报军情、乱我军心……本王斩了你!”
  这副欲吃人的凶样,确实吓傻了刚林。
  多尔衮急怒之余,转身,伸手拔出榻边的剑,“呛”地一声,指向刚林。
  虽说祁充格一样盼着刚林吃瓜落,甚至盼着刚林滚蛋,可绝对不是这种,兔死狐悲、唇亡齿寒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