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2/1807

  其实吴争自己心里也不清楚,为何自己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
  敌人在吕梁山的防线,吴争只用了一天。
  倒不是敌守军不堪一击,而是第一军援军到了。
  这不算快,宋安正是得到援军已至淮安,才有胆擅离清河北上。
  援军的主帅,是张国维,这个四年前差点在绍兴驿亭殉国的两任兵部尚书,如今在吴争麾下屈居右布政使。
  张国维离开杭州府,亲自率军增援,不仅仅是为担心吴争安危,而是江南出了大麻烦。
  之前征用了二大港口囤积的外商物资,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卫匡国,这个与吴争“私交”不错的番教父,代表着各大番国,正式向大将军府递交了照会,声称若不给出一个合适的说法,大将军府此举,将被视为与各国宣战。
  这是赤果果地威胁,也有些虚张声势,短时间内,真正可以威胁到大将军府的,也只有红毛和英吉利,一个是在东番有六千驻军,千余艘战舰,另一个,在马六甲海域有近千艘战舰。
  其余的无非是想趁乱火中取栗罢了。
  但这已经不是二张、熊、莫等人可以担下的事了,张国维此来,除担心吴争安危之外,就是想向吴争讨个应对的主意。
  也正是因为生力军的赶到,加上数十门六磅野战炮的到来,清军吕梁山防线,被北伐军如同尖刀捅纸一般,一天就轻易捅穿了。
  
第1356章
最了解自己的往往是敌人
  敌人吕梁山防线一捅即穿,倒不是说守军没有抵抗,相反,抵抗非常猛烈。
  此时吕梁山清军的组成非常杂乱,随着多尔衮将嫡系旗军和骑兵撤出,其中已少有真金白银,几乎都是之前各府的明军降军和前些年收降的各地贼寇,实际上就是一支混编军。
  这就是世道现状,被官府通缉的盗贼们,换个主子,摇身一变,成了清朝官军。
  这些军队的战力可想而知,平常就没有基本的训练,先不说人心不齐,就说各方利益也不同啊。
  譬如被清廷收编的土匪们,他们不忠于任何一方,只在乎日子能不能过得更肆无忌惮,战败后会不会被接受反正,还有能不能重新获得官军的身份或维持目前担任的军职,他们属于一触即溃型,没有人愿意替清廷玩命。
  而降清的明军则不同,他们先天和这些原本就是对头的贼匪对立,哪怕如今在一面旗下,也是面和心不和的。这些明军降军心中的顾虑是,先前降清,已被汉人主流所不容,此战与北伐军拼杀得太狠,如果降了,会不会遭来强烈的报复,与其两厢不讨好,不如执着于一方。
  于是,这些降清明军的抵抗,反而非常坚决。
  这象极了当时在淮安城坚阻二卫半个月之久的祖大弼,可恨但也可悲。
  世道确实令人无奈,这些明军在鞑子南下时,不发一矢就降了,可王师北伐时,他们倒进行拼死抵抗了。
  然而,各有山头的混编军,又怎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北伐军,北伐军一个前突,引来的反应就各不相同,一些守军转身逃跑,一些守军跪坐投降,虽然有一部分守军拼死抵抗,然而围着一看,左、右全是北伐军,这种情况下,就算想公平对决、战死沙场都不易啊,因为他们必定遭来北伐军士兵的围殴。
  这就叫虽有心拼死,却无力回天。
  也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整条横贯南北二十多里的防线,崩溃的方式,是一块块塌陷,十几个突出部,都是被三面,甚至四面合围之后,迅速覆灭的。
  吴争当时下了一道令,缴械、没籍,送往吴淞港口、铁路工地服苦役,十年之内,不得获赦。
  怒其不争啊。这就是吴争心里最无奈的,但凡在淮安府之战时,这些降军能稍稍作些配合,北伐军不可能苦战至今,生生在淮安激战一个月有余,各个战场的伤亡也不会高到让吴争揪心的地步,如果不是二卫的编制独特(二卫不设非战员额,即所有员额都是战斗人员),按如今二卫战损已经过四成的状况,怕是早已失去战斗力了。
  但局势也有好的一面,宿迁、邳州收复之后,二城百姓对北伐军的欢迎程度,与淮安城那是天壤之别,虽不象收复泰兴、泰州时,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也是和善和亲切的。
  这不完全是民众的觉悟,也不完全是城中百姓的组成成份,最主要的是,清军在直河西岸,令人发指的恶行,让民众再难有做个良民之心。
  人善被人欺!
  这就使得,北伐军可以迅速从民众中筹措早已见底的粮草,并得到民众的劳役支持,从而马不停蹄地迅速挥师徐州。
  不然,北伐军挥师徐州的速度不会这么快,吴争总不至于下令劫掠二城,以获得补给。
  从这一点上来说,鞑子为自己挖了个坑,埋了自个。
  可惜的是,首恶呼尼牙罗和已经被多尔衮调往兖州,并不在吕梁山防线,这也造成了吴争失望之余,日后的狠绝。
  从这一点上来说,呼尼牙罗和不禁坑了自己,也坑了上司,就是个十足的坑货、猪队友。
  ……
  第三天凌晨时,吴争率三千前锋,兵临徐州城下。
  原本以为会有抵抗,行军的速度不快,是为了等主力前来会合。
  可让所有人意外的人,此时的徐州城,竟不设防。
  南城门外,一兵一骑,士兵甚至没有坐在马上,而是手牵着马上前,恭敬地行礼,以多尔衮的名义,邀约吴争入城一晤。
  所有在场将领,包括张国维都坚决反对。也是,这个时候,胜局已经抵定,主帅何须冒险赴约?
  可吴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尊重对手,等于尊重自己。
  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适用。
  换个逻辑,那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吴争自认非多尔衮的对手,从嘉定开始,吴争就视多尔衮为强大的对手,没有之一。
  皇太极生生逼死了多尔衮的亲生母亲,夺走了原本属于他的皇位,他能忍人所不能忍,直至爬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位置,还让皇帝喊他一声“皇父”。
  仅凭这一点,吴争从不敢轻视多尔衮。
  直至当下,多尔衮就在城内,已是“束手待毙”,可吴争依旧没有丝毫轻视之意。
  张国维领兵驻守城外。
  宋安领兵守住城门接应。
  鲁进财、岳小林率三百随扈伴随左右。
  这些人,足以让吴争从敌人的包围中,突出重围。
  吴争知道,自己必须得去见见多尔衮,哪怕此时完全可以一声令下,大军入城,将多尔衮提溜到自己面前。
  多尔衮尚可为崇祯发丧,自己为何不能见见多尔衮?
  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都是人中翘楚,这样的人,千百年只出廖廖数个,可杀但不可轻辱。
  ……
  但事实打了吴争的脸,城中没有埋伏。
  除了多尔衮已经走了大半的近卫,行辕中最多不超过二十人。
  虽然这些人的眼神是凶狠、恶毒的,但这真没有埋伏。
  这些人被吴争随扈迅速缴械,没有一丝反抗。
  吴争咧了下嘴,带着一丝苦笑,在多尔衮那些近卫喷火的目光中,缓缓走了进去。
  ……
  “你来了?”这语气问得就象多年没见的朋友。
  “来了。”答得一样没有一丝火气。
  任何人看到,都不会以为这二人心里都一百分地希望对方死,甚至是,惨死。
  
第1357章
谁胜谁负?
  看着多尔衮那张形如枯木的脸,吴争心中有些感慨,这要是再多给他两年阳寿,自己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人不死,吴争心里就象是压了块巨石一般。
  吴争一直在等着这一天,他知道多尔衮必死。
  所以,从一开始,吴争就没有去设想,多尔衮会在这个时候,亲自南下,给自己挖这么大一个坑。
  而多尔衮突然撤兵,让吴争意识到了这点。
  于是,吴争几乎马不停蹄地赶往徐州,生怕多尔衮北逃。
  可事实,再次出乎了吴争的意料,多尔衮没逃,而是静静地等着自己的到来。
  这让吴争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这世上再没有比料事不中,更让人有挫败感的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