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807

  百姓们紧闭家门,除非是不得不出门购买几斤赖以裹腹的菜米,几乎全待在家中不动了。
  清军在邳州干出的凶残之事,深深地刺激了徐州百姓。
  谁也不知道,鞑子会不会在徐州也来这么一下。
  可百姓没有太多的选择项可以选择,只能关起门来,默默祈祷着战争快些过去,这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被多尔衮征用的,徐州府衙,临时行辕。
  此时刚林和祁充格,在尽力地劝说多尔衮北撤。
  一脸木然的多尔衮,原本还有略微圆润的脸,已经变得瘦削,如同皮包骨头一般。
  短短数天之间,变成这模样,想来不全是因为病。
  这让刚林和祁充格敏感到,这是一股死气,多尔衮的日子,可能真的不多了。
  多尔衮除了一双依旧转动的眼,显示着他还活着,他被床榻靠背支撑的身体,不可抑止地软瘫着,每过一会,就会不受控制地向一侧倾斜。力量,从这个曾经驰骋沙场,流了不下于十斤血的彪形男子身上流逝。
  其实多尔衮心里更清楚,自己的大限已至。
  面对着刚林和祁充格的级力劝说,多尔衮终于张开了他开裂的嘴唇。
  “本王……就留在徐州,哪……都不去。”
  这话让刚林和祁充格是真急了,阿济格只是回师凤阳府城,显然已经不会北上增援,事实上,谁都清楚多尔衮被清廷放弃,谈判的使团已经到达沛县,迟迟不南下徐州,无非就是想看看多尔衮最后的应对,这个时候,徐州还能待吗?
  原本以为有铁甲重骑为依仗,就算真被破城,也可掩护撤退,可崖镇一仗,让这个美梦迅速破碎,区区数百北伐军,就可以在不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歼灭几乎与自己兵力数量相同的骑兵,那还有什么盼头?
  当然,实际上崖镇之战这样的战果,很难被重复,但人心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信心,黄金也会变成粪土。
  徐州城中,也就多尔衮的数百近卫了,其余的兵力全部被堆积在吕梁山防线,包括从宿迁、邳州撤退的清军,兵力数量在一万三千人左右。
  这道防线,如今成了徐州最后的支撑,按理说,是可以让徐州稳妥的,毕竟此时西进的北伐军,也就六千之数,可清军上下都知道,徐州,守不住了。
  打仗打的是种气势,正如呼尼牙罗和虽然凶狠、手段龌龊,但不得不说,他确实打胜了,战争从来不追求道义,只求结果,所以,他可以迅速迫退吴争所部,连克宿迁。
  如果不是遭遇宋安这支将虎蹲炮装备到极致的奇葩武装,很有可能此时,已经攻克清河,饮马黄河了。
  所以,刚林、祁充格眼下最迫切地希望多尔衮答应撤,倒不是他们替多尔衮担心,而是替自己担心。
  也是,多尔衮反正没几天好活了,朝廷又视同舍弃,活着的人总不能给快死的人陪葬,这道理说到哪都讲得通。
  就在刚林、祁充格急得心里直哆嗦,想咆哮的时候,多尔衮又开口了。
  “你们走吧。”
  刚林、祁充格惊愕了,他们猜不透多尔衮这话是正话还是反话,有之前的那一出,刚林、祁充格生怕多尔衮又突然翻脸,要了自己二人的命。
  “吕梁山防线,已经用不上铁骑,本王……也不想这些骑兵折在徐州,你们带他们去沛县……与世子和格格……会合,然后去兖州……”多尔衮急喘了两口道,“本王在滋阳留了三千正黄旗,两厢会合足以护住世子、格格。”
  刚林、祁充格双目互视,他们听出了这显然不是反话,这么说,多尔衮是真想让他们北返了?
  可他们依旧想不通多尔衮为何自己不一起撤。
  多尔衮并没有去看榻前战战兢兢的刚林、祁充格,他的目光一直瞪上房梁,“沈致远两日前从通州北返,此时应该重返盐城……你们明日一早出发,在滋阳滞留两三日,沈致远应该能突破海州,与你们在滋阳会合……到时该如何做……听沈致远的……”
  看着多尔衮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刚林终究生出些恻隐之心。
  也是,十几年的君臣主仆,想想往日里寻自己二人也不算太刻薄,于是道:“王爷若一人留在徐州,臣等……该如何向世子交待?不如……不如臣等陪王爷留下……吧。”
  天晓得,刚林这话说得有多勉强,太不合他眼下的心意了。
  多尔衮头动都没动,嘴角浮现出一丝似有似无的笑意来,“你我三人……也算是有始有终……该明白往后……要效忠于谁吧?”
  刚林、祁充格连忙点头道:“王爷放心……臣等效忠世子!”
  “那就好。”多尔衮难得地动了动手,“去吧!”
  “可王爷……?!”
  “本王未必会输……吕梁山一万多大军……况且,阿济格虽选择坐视……可总也不会帮着南蛮子落井下石……这已与你们无关……滚!”
  
第1355章
人之将死
  明军一路已经攻破滁州,一路已经攻入凤阳西南天长。
  多尔衮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回怕是又输了,这个“又”,让多尔衮有些无奈,从三年前,泰州城外与那小南蛮子见面的那一刻,多尔衮心里就有一种宿命感。
  三十铁甲重骑对阵三十没有护甲的火枪兵,虽然胜了,但折了十一骑,七死三重伤一轻伤。
  这样的战损,让多尔衮清醒地认识到,火枪兵是日后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
  所以,多尔衮这三年来,极力组建新军,为的,就是与这小南蛮子再一决雌雄。
  甚至,多尔衮将唯一的女儿下嫁沈致远,哪怕心里不信任沈致远,同样为的是,延揽住沈致远的心,因为沈致远是吴争最亲近之人,也是唯一可以依仗,为自己训练火枪兵的人。
  愚公尚能移山,多尔衮坚信,一定能将沈致远的心扳到自己这面来。
  可惜的是,时间,不够啊。
  望着发着乌光的房梁,多尔衮发出一声“英雄迟暮”的叹息,他不恨布木布泰、不恨福临、不恨那些落井下石的宗亲,也不恨朝堂上首鼠两端的汉臣,他只恨老天,为什么不多给他五年,不,或许三年就已经足够,不,不,一年,只要将淮安城攻破,歼灭二卫,吴争就不可能再有力量北伐,至少在三年之内,无力北伐。
  天意如此,非战之罪啊!
  多尔衮不担心义兴朝明军能攻破凤阳府,明军的战力还不在他的视野之内,同时多尔衮更相信一点,阿济格在关乎己族根本利益之际,定会守住凤阳,九万大军,凤阳府应当无恙。
  回过头来,想到海州,多尔衮不由得发出一声轻轻的嗤声,海州就算失守,北伐军第一个就将直面安东卫,那儿有一万二千汉八旗军,想要北伐,痴人说梦!多尔衮同样相信,朝廷可以象扔掉一坨垃圾一般舍弃自己,可一旦北伐军进入山东地界,必会一心阻击。
  多尔衮再次发出一声咕哝声,不知道是叹惜,还是自言自语着什么。
  徐州,徐州怕是守不住了,多尔衮从得知兴化失守时就明白,自己所有的部署从那一刻都化为了灰烬。
  兴化位于扬州中部,相当于战场态势反转,包围、分割北伐军二卫的清军瞬间逆转为被包围。
  虽说胜负还得刀剑拼出来,可战场态势左右着士气,更牵扯到补给。
  北伐军援军一旦与兴化北伐军会师,扬州就再无可阻挡他们北上淮安的清军。
  也就是说,北伐军进军徐州,总攻徐州,只是问题早晚罢了。
  如果阿济格能听从自己的命令,回师徐州,那么,徐州可保,但眼下……一切都晚了。
  吕梁山防线,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得到补给的北伐军,不是那些弓弩、刀枪兵可以阻挡得了的,一万多守军,对于多尔衮来说,不值一提。
  也是,自己都命不久矣,管它死后浊浪滔天?
  多尔衮最后想到的是——沈致远。
  想到这个人,多尔衮的脸色变得很古怪,这两年多的时间,自己有太多机会下手杀了他,可终究让他活到了现在。
  绝不是因为沈致远是自己的女婿,绝不是!多尔衮甚至为此还不经意地点了下头,来证明自己的心里话没错。
  不杀他,是因为……舍不得?!
  狠、野心、不择手段、不守规矩……好象一个二十年前的自己。
  自己能杀自己吗?
  不对。多尔衮用力地摇摇头,不是这个原因,至少,不全是这个原因。
  这小子身上,有一样东西,是自己渴望而做不到的,二十年前或许有过,可后来丢了……那就是,义!
  虽不能及,然心向往之。
  从尔虞我诈的人堆里一路滚过来,没有人还会坚守住这个字。多尔衮再次喟叹出声,否则,自己早就死了,被自己的亲人,象杀一头牲畜一般地杀死。
  皇太极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可自己还在效忠于他,他死了,自己还得效忠他那不成器的儿子。
  想到那个战战兢兢,一听说山东民乱,就哭着喊着要回上京的福临,多尔衮气不打一处来。
  象煞了蜀汉的刘阿斗有没有?
  多尔衮摇摇头,不再去想福临,将思绪再次集中在了沈致远身上。
  别怪我,我不杀你,但你终究还须死!
  三年后,让长大的世子杀你立威。不要怪本王心狠,这便是你的宿命。
  想到此处,多尔衮满意地合上了双眼,吴争,别让本王失望,三天,本王在此等你三天。
  ……
  好在,吴争没有让多尔衮失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