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2/1807

  那书生不以为意,笑道:“要占凤阳,必先取就颖州,若王爷能劝降八千颖川卫,那就有了五成胜算。”
  吴争皱眉道:“你能劝降颖川卫?”
  书生手一摊,笑道:“学生手无缚鸡之力,不能上阵杀敌以慑敌兵,又无高官显爵可于招揽,如何劝降?”
  吴争沉闷地哼了一声,起身便欲发作。
  书生却继续道:“学生有一故交,姓骆名锺麟,满清顺治四年进士,如今是宿州正堂。”
  “一个区区知州,他手中有兵?”吴争一副嫌弃的表情,可身体很诚实,慢慢地坐了回去。
  “知州怎能有兵?”书生道,“不过如今颖川卫总兵乃京官遥领,实际掌控颖川卫的乃副将熊安原。”
  吴争看向宋安,宋安微微点头认可这话。
  “怎么,你能说降此人?”
  “不,学生与熊安原素未谋面,不识此人。”
  吴争抓狂了,“汝敢戏弄本王?!”
  “可学生知道如何说降熊安原。”
  
第1371章
捡了个名士(二)
  “那还不快说!”吴争真受够了这个时代的文人,他们说话总喜欢说一半藏一半地吊人胃口,想到此恶劣处,吴争狠狠瞪了马士英一眼。
  可怜马士英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遭了无妄之灾。
  那书生道:“学生好友骆锺麟与凤阳名士冒襄为至交,而冒襄与熊安原为远亲,若冒襄出马,必能说降熊安原。”
  吴争平静下来,“你所说的,可属实?”
  “句句实话,学生万不敢哄骗王爷。”
  “可就算劝降八千颖川卫,也不敌凤阳阿济格九万大军啊。”
  “王爷莫急……若要全其功,须得亳州武平卫共襄盛举。”
  “哦?你还有劝降武平卫的办法?”吴争带着一丝嘲弄地问道。
  “没有。”书生想也不想地摇头道,“若颖川卫反正,那武平卫就须王爷的北伐军迫降了。”
  吴争笑了,“你可知道,就算你的计策可行,也须不下四、五日,方可来去于颖州与徐州之间,这还不算本王调动北伐军至亳州迫降武平卫的时间,可如今北伐军主力已经北上进攻沛县,本王手中无可调之兵……如何迫降武平卫?”
  “颖川、武平二卫皆为明军降兵,屈膝事清、屡受欺压,早已心中不平,只是苦于无人领头,才忍气吞声至今……”书生侃侃而谈,“况且王爷北伐军之战力早已闻名世,黄河、长江沿岸谁人不知,何人不晓,此次连满清摄政王都丧命于王爷之手……学生断言,颖川、武平二卫皆可传檄而定。”
  吴争突然笑道:“虽然本王也喜欢听人恭维,可你这马屁拍得不是王太爽……你若是想吸引本王目光,以此为晋身之阶,怕是要失望了……本王身边马士英马大人恭维人的功夫,那可比你高明多了。”
  马士英无语,又遭无妄之灾了。
  “王爷果然明目如炬,学生佩服!”书生反倒不讳言了,“学生学有所长,见王爷已隐有帝王之相,故来投效,还望王爷不弃!”
  吴争一愣,心道这厮的脸皮还真厚的可以,所献的计八字还没一撇,这就毛遂自荐上了。
  吴争没理会他,转头看向马士英、宋安,“你们觉得他的计策可行吗?”
  马士英答道:“冒襄字辟疆,号朴庵,又号朴巢,扬州人氏,年近不惑,士英与其有过数面之缘。”
  说到这马士英停住了,看着吴争。
  吴争惊讶地道:“这就完了?”
  马士英道:“完了。”
  “你还没回答此计可不可行呢?”
  马士英答道:“世间并无不可行之计,而在于王爷愿意不愿意去做,还有值不值得做。”
  这话隐讳,但吴争听懂了其中意思。
  不得不说,这书生确实契合了吴争心里的期盼。
  光复徐州的意义重大,五年间,一切的努力和拼杀,因徐州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北伐军占领徐州,那么整个战场的态势就会逆转,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吴争能不知道?
  但问题是,如今确实是打不下去了,张国维说得没错,再继续打下去,除非不发军饷,天上掉弹药,将士可以饿着肚子与敌拼杀。
  当然,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就地取食”,可这能干吗?
  所以,不管吴争此时心中北伐的意愿有多迫切,也得听从张国维的规劝,因为张国维的意思,就是整个大将军府众僚属的意思。
  可这书生给了吴争另一种可能和希望,劝降、迫降颖川、武平二卫,以四面合围凤阳阿济格部,迫使清廷让步,从而真正光复徐州。
  这个计策有很大的风险,一是虽然四面合围,但须得到颖川、武平二卫封住西、北两面,还得由夏完淳、廖促平两部堵住南面,而北伐军堵上东面,这是一场跨势力、跨地域的军事行动,风险在于颖川、武平二卫能不能抗得住阿济格一次正面进攻。
  而最大的风险在于清廷会不会愿意为阿济格部贴上一个徐州的得失,如果不会,那么战争便不会逆转地持续下去,这是吴争及朝廷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阿济格部的负隅顽抗加上来自河南、山东两个方向的敌人援军,足以打烂整个凤阳府,拖垮大将军府和朝廷。
  也就是说,势必形成清廷将主力向黄河两岸集结,真正的主战场,就会从西南、东南转向江南,这与吴争以西南、东南牵制清廷,实现自己在江南崛起的战略是绝对矛盾的。
  而马士英的这句话,就是在点醒吴争,该如何抉择。
  吴争慢慢转头看向宋安,“你的意思呢?”
  宋安木然道:“不管少爷作何决定,我都赞同。”
  “屁话。”吴争随口骂了句,再转向那书生,“怎么称呼?”
  书生简单收拾了一下他的衣冠,然后郑重揖身道:“学生李颙,拜见吴王殿下。”
  吴争心中一震,“我知道你……”
  这话让所有人都愕然了。
  尤其是李颙本人,他惊讶地问道:“王爷从何处知道学生?”
  确实,此时的李颙才不满三十,尚未周游讲学,他因父亲战死襄城,家境困苦,与寡母相依为命,因营养不良,面色如菜,被人称李菜。
  吴争知道他,仅是因为后世将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之故。
  好在吴争见机快,一声朗笑就遮掩过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
  虽不契合,却也无人再敢追问。
  事实上,吴争随便一扯,也没人敢追问。
  “李颙,本王想问,你觉得是得陇重要,还是望蜀重要?”
  李颙微笑道:“那需要先问王爷,是想锐意进取还是知足常乐了。”
  吴争也微笑起来,“若本王想二者兼得呢?”
  李颙明显一愣,突然拱手道:“告辞!”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且慢……是知难而退?”
  “是。”李颙回转身,直视吴争道,“学生才疏学浅,尚做不到为王爷谋划二者兼得之事。”
  
第1372章
李颙舌战双儒(一)
  吴争慢慢收敛起笑意,轻叹道:“你可知道,仅这月余的大战,耗光了本王辖下十余府整整五年的积蓄……若按你所说光复徐州,先不说凤阳府阿济格会不会突然拼死发难,就说清廷,怕也舍不得这战略要冲啊……两朝的实力不在一个等量上,若是因此引发朝廷与清廷殊死一战,怕死清廷还没亡,我朝先拖垮了……!”
  李颙静静地听着,等吴争说完,他道:“王爷自认为自己是神?”
  吴争摇摇头。
  “圣贤?”
  吴争再次摇头。
  “那就是了,既非神仙,又非圣贤,何惧之有?况且天下人的性命归于自己,如何选择,也非王爷一言可定,王爷又何须为他们的生死过虑呢?”
  吴争反驳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何为穷?又何为达?”
  吴争一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