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3/1807

  “王爷若以学生现状为穷,学生绝不答应。”李颙认真地说道,“学生以为自己富有四海。”
  吴争有些品出味来。
  “若学生以王爷此时不并为达,王爷以为呢?”
  吴争笑了,和聪明人聊天真得不累。
  “请坐!”
  “谢王爷赐座。”
  待李颙坐下,吴争看向马士英,“你听明白了吗?”
  马士英慢慢点头,“听明白了,只是……王爷要如何面对张公,又如何应对朝廷?使团两位副使可等在外面呢!”
  吴争想了想道:“张公那可以慢慢来,先搞定那二位副使吧。”
  说到这,吴争回头对李颙道:“你来试试?”
  李颙笑道:“固所愿,不敢请尔。”
  ……
  “吴王欲贪图一时之功,令江南千万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如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举,贤君不为……臣恳请吴王,令大军撤返,重续两国和谈,如此方可全吴王一世英名!”顾炎武义正词严地说道。
  “想五年前南都陷落,亭林先生与挚友归庄、吴其沆投笔从戎,追随佥都御史王永柞合谋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可谓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然,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李颙如数家珍,“敢问亭林先生那时可曾想过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八字?”
  顾炎武一愕,道:“彼时南朝猝亡,群龙无首……可如今圣君在位,贤臣聚集,岂可混为一谈?”
  李颙毫不客气地反驳道:“当日昆山失守,亭林先生生母被清兵砍断,二兄弟被害……听闻令堂(嗣母)闻变,毅然绝食殉国,临终嘱咐先生道,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恩,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非他国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敢问先生,可还记得乎?”
  “你这是何意?”
  “学生意思很简单,连一妇人都能大义殉国,何况我等七尺男儿?”
  顾炎武愤然道:“顾某是贪生怕死之人吗?我顾虑得是江南数千万黎民百姓的生死、福祉!”
  李颙反驳道:“说句得罪的话,江南黎民百姓的生死、福祉还轮不到先生顾虑。有道是人自欺则天欺之,人自强则天予之……国破家亡之际,人,须自救而非待人救。”
  “可伦理纲常,吴王毕竟是臣,恃手中军权肆意违旨抗命,必将受世人唾骂……你一小小幕僚,也敢妄论军政、国策?”
  李颙慢慢回头看了一眼吴争。
  吴争却与宋安聊得起劲,也是,文人吵架,那据经引典,着实听得头痛。
  在场就行,听,吴争就没兴趣了,他要的,只有结果。
  吴争见李颙转头看自己,挥挥手道:“聊你们的,就当本王不在。”
  这话让所有为之一懵,这不甩手掌柜吗?
  好在吴争终究是在场,这也平息了黄宗羲、顾炎武一半的怒气。
  李颙得到吴争变相的鼓励,回头怼道:“将在外君命尚有所不受,何况是吴王殿下,大将军府虽属朝廷旗下,可毕竟令出二门……”
  “放肆……尔敢挑拨陛下与吴王的关系,分裂朝廷吗?此罪当诛!”顾炎武怒斥道,再朝吴争道,“吴王可听见这厮狂悖之言……还不将他拿下治罪,以儆效尤!”
  其实李颙在话出口后,也感到一丝惧意,有些事做可以,但说不得。
  他不由自主地再转头看向吴争,不想,此时吴争连头都转过去了,侧对着众人,和宋安象是聊到了兴头上。
  李颙胆子为之一壮,笑应道:“我朝自洪武始,便广开言路,怎么……亭林先生想开以言获罪之先例吗?”
  顾炎武得不到吴争的回应,一时气急。
  终于,一直在边上“观战”的黄宗羲沉不住气了,随即加入了战团。
  “以言获罪自是不可取,可不包括狂悖谋逆之言行。”黄宗羲已观知吴争态度,也就点到即止,重新将争执行向出兵沛县的问题上,“区区沛县,得以无益,胜不喜、败则必会引起徐州城防危急,是智者不为矣。况且,旨意毕竟是旨意,在这等微波之事上,吴王落一抗旨恶名,更是智者所不为。”
  李颙微笑道:“梨洲先生素来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时常道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帝王一家之法……怎么,到了今日此时,也想拾故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牙慧吗?”
  黄宗羲一愣,深深地看了李颙一眼,“年青人能博学强记自然是好事,但还得用在正途上。黄某是说过天下为主,君为客之语,但此时正值天下大乱之际,须有一明主统一发号施令,方可聚拢天下人心,外抗强敌,内修德政。按小友之意,若各地诸侯皆不奉君令,岂不是分裂本就已经孱弱的国力,予敌以可趁之机吗?”
  然李颙显然不同意黄宗羲的论调,他毫不留情地反怼道:“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学生以为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未完)”
  
第1373章
李颙舌战双儒(二)
  (上接)“……先生方才所言正值天下大乱之际须有一明主统一发号施令,学生不以为然,先生之言前提是须有明主,可当今圣上当得起明主二字吗?”
  “大胆!”
  “放肆!”
  黄宗羲终于怒了,和顾炎武同时喝斥道。
  可这次李颙已经不再回头看吴争,他平静地道:“当今圣上拥二十一府之地,千万百姓,外不能震慑敌寇、号令北伐,内不能于民生计,先有钱庄、银号弊案,后有群臣叛逃……如今,天子坐拥二十余万大军囤兵南岸,却坐视北伐军被敌合围而不救,苍天在上,公道自在人心!如此君王,岂可称明主?”
  黄宗羲面目激愤,可一时难以反驳。
  顾炎武怒极反笑,带着一丝讥讽道:“小子可知,当今圣上乃吴王拥立?”
  这话令李颙脸色大变,回头看向吴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语病了,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驴吗?
  果然,吴争的脸色变了,他已经慢慢转身,正面对着众人。
  吴争看着李颙,好一会道:“之前你问本王可是神仙、圣贤,本王回答,不是!既然本王不是神仙、圣贤,那岂能无过?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对吗?”
  这话令李颙脸色一喜,他知道吴争没有因此怪他。
  可这话听出黄宗羲、顾炎武的耳朵里,如同雷霆,二人冷汗淋漓。
  什么叫知错能改?
  这是改的事吗?
  是不是发现拥立错了皇帝,就废了皇帝重立?亦或是自立?如同早年将朱以海从龙椅上一把拽下?
  别人这么说,听听也就是了,没人当真,可这话出自吴争之口,那就没人敢不当真!
  吴争兵力不多,二十万,相较清廷根本不在一个等量级,相较西南、西北大顺、大西军,更是不及五成之数,哪怕相较义兴朝明军,也是少了三成以上,可举世无人敢轻视北伐军,因为这是打出来的威风!
  能枭首多铎、枪杀多尔衮,至今还圈着博洛的人,谁敢轻视,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黄宗羲、顾炎武陷入了惊恐,他们不是惊恐于自身,而是惊恐于,这要是吴争真因此起意,废黜皇帝,那自己二人,就成了青史罪人了。
  世人绝不会去理会此时发生了什么,只会记得,是黄宗羲、顾炎武在徐州城逼反了吴王。
  然而,吴争却并不自知,或者说,这就非他本意。
  “二位副使难道就不能容本王几天?”
  听听,听听,这语气多谦逊?
  这可是吴王殿下。
  黄宗羲、顾炎武相视一眼,迅速明白了吴争的用意——威胁!
  不着痕迹地威胁!
  先展露出霸气,再予以和善,无往而不利!
  简单、粗暴,但,有效。
  黄宗羲、顾炎武不由得心里叹了口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犀利的嘴皮子,那也没处使啊。
  顾炎武问道:“陛下已经明旨撤兵,臣等奉旨和谈,若吴王执意重启战端,臣等只能返回京城,向陛下禀明原委,由陛下定夺。”
  吴争随手一挥,道:“时间不够,本王等不了这么久。这样,二位先生与秦王合拟一道折子,传于夏完淳、廖仲平二人,不用多,只须六天光景,接下来的事,由本王担责,绝不让二位先生为难……如何?”
  顾炎武迟疑道:“吴王高抬臣等了,臣等有何权力去更改陛下的撤兵旨意。”
  吴争见顾炎武推托,慢慢皱起眉头,“本王礼敬二位先生,那是认为二位一意为公,心怀社稷百姓……可二位千万别当本王傻。”
  这话说得是有来由的,这支使团是用来和谈的,且有亲王带队,这不仅代表着朝廷,更代表着皇家,权力非同小可。
  也就是说,除了持节之外,更有临时调度北岸大军的权力。
  否则,谁能保证在和谈失败、大战再起时,明军如何组织抵抗?
  吴争久掌军权,自然清楚其中细节,哪能信顾炎武推托之词。
  气氛一凝,黄宗羲不得不开口了,“吴王真有把握,六天之内攻下沛县,且不引发两国重启战端?”
  这语气,一听就知道是服软了,至少,是有条件的服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