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4/1807

  吴争缓缓舒展了刚刚皱起的眉头,刚要说话,不想被李颙抢了先。
  “二位先生不用怀疑,学生用颈上人头担保,快则三天,慢则四天,便有捷报传来。”
  这话不仅让黄宗羲、顾炎武惊愕,连吴争都震惊了。
  吴争甚至怀疑,这厮是不是想出风头想疯了,这事连自己都不敢有些把握,他怎么敢?
  “有何依据?”黄宗羲沉声问道。
  吴争默不作声,倒不是不想维护李颙,只是吴争感觉到李颙太过狂妄,想借此给他个教训。
  不想李颙从容道:“敌人内部已显分裂。”
  这话很突兀,但在场之人都是局中人,都能听明白此中意思。
  尤其是吴争,他更惊讶,吴争是在多尔衮临死前交谈过的,也与苏克萨哈、索尼私晤过,自然明白敌人内部已显分裂,可李颙一个落魄书生,连裹腹都够呛,从何得出此结论?
  吴争也忍不住了,开口道,“李颙,不可信口雌黄。你有何凭据,说敌人内乱?”
  李颙朝吴争躬身一礼,然后面朝黄宗羲、顾炎武,道:“以多尔衮手掌兵力,吴王北伐军再善战,怕也无法在短短几日内,攻破敌人吕梁山防线。就算攻破知吕梁山防线,也不可能轻易攻入徐州。”
  “多尔衮选择将徐州主力撤向兖州,就说明他已经无意与北伐军争夺徐州,学生之前也不明白,因为这很荒唐,能守不守,自寻绝路,可学生得知多尔衮世子也在兖州,再结合坊间传闻多尔衮重病多年,此番又是抱病南下,便想通了。”
  “多尔衮应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发动此战原意是想尽可能地削弱吴王麾下北伐军实力,从而使得在他死后,北伐军无力北上,为清廷赢得更多应对北伐军的时间……其实这策略是正确的,行之有效。事实也证明,我朝坐拥二十多万大军,囤于南岸,却迟迟不发兵增援,欲坐视吴王与北伐军饮恨江北。”
  
第1374章
谁是好人?
  李颙这话太过犀利,让黄宗羲、顾炎武有些尴尬起来,虽然之前朝廷出不出兵,不是他们二人所能决定的,但二人当然明白战局态势,也有进谏的权力和义务。
  然而黄宗羲、顾炎武选择了沉默,事实上他们的想法和张同敞并无二致,他们一样认为吴王所掌军力太过霸道,消弱强藩、提振皇权,对天下有利无害,虽然做法有些龌龊,但结果应该是好的。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常情——屁股决定思想,上了哪条船,为哪面说话。
  此时被李颙当面指责,以这二人的口才,竟一时无话反驳,也是心里存有一丝歉疚吧。
  “可多尔衮却没有料到吴王会在开战之始,就亲自至淮安,从而使得原本守不住的淮安城,居然守了半月有余,这就引发了北伐军援军有了足够的渡江北上时间。学生相信,多尔衮在攻不破淮安城时,已经明白他的策略失败了。”
  “可学生依旧想不通,既然此策失败了,多尔衮为何不迅速附和清廷停战言和,而要撤兵北返呢?事实上这一个多月的激战,虽各有战损,但双方主力犹在,此时还不到判定双方谁输谁赢之时,可学生在听到多尔衮死讯时,终于想通了。”李颙侃侃而谈道,“多尔衮显然是回不去了,只有回不去,才会选择自绝于徐州城,对于一个自负过盛的枭雄而言,与其回去接受自己人的笔诛口伐,不如自尽于徐州,落个战死沙场的勇名。”
  “兖州大军就不可能增援沛县!”李颙坚定地说道,“掌控兖州兵马的是多尔衮世子,前脚多尔衮被清廷政斗沦为弃子,后脚多尔衮世子便大义凛然出兵增援沛县,这与情理不合。故只要北伐军不越过兖州界,兖州大军绝不会南下。”
  “那么,沛县守军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北撤兖州与多尔衮世子会合,二是负隅顽抗,被吴王所派北伐军歼灭,因为沛县城小墙矮,守军兵力不多,且战力低下,绝非气势正盛的北伐军对手。”
  “学生甚至猜测,以多尔衮的老谋深算,他在沛县滞留超过十日,自尽之前,应该对沛县守军也作了安排,所以沛县守军也被北伐军进攻之前,就应该闻风而遁,撤往兖州……”
  说到这,李颙转向吴争,“吴王显然已经明了此中奥秘,故才敢于以三千人突袭沛县……不知学生猜得可对?”
  这一席话,让屋内一片寂静。
  吴争心里的震撼是巨大的,这刷新了吴争对李颙的观感,举一反三不难,难的是对人性地把握。
  虽然李颙终究判断错了多尔衮的真实死法,猜多尔衮是不甘被沦为弃子选择自尽,但暇不掩瑜,这已经足以让他在吴争心中的地位迅速拔高。
  吴争确实明了此中奥秘,但吴争不是猜的,而是就多尔衮临死前的交谈,和之后与苏克萨哈、索尼交谈之后相互印证,得出的结论就是,多尔衮已经舍弃沛县。
  事实上,徐州一失,沛县一个小县,已经无关战局,放弃也在情理之中。
  可对于吴争而言,却在纠结敌人的底线,纠结徐州该不该守,清廷会不会因自己逼近过甚而引发决战。
  “吴王认同此人所言吗?”黄宗羲带着一丝激动,向吴争问道,他是真激动,如果真按李颙所说,那么徐州就有希望真正光复,因为只要多尔衮麾下大军不参与此战,就凭阿济格部,已是独木难支,这相当于明军与北伐军南北夹击,饶是阿济格部兵力再多,怕也一时难以北上。
  “本王认同。”吴争吐出的四个字,等于为李颙所言背书。
  黄宗羲、顾炎武相视一眼,欣然道:“若真如此,臣等愿意与秦王联署,行文卫国公、左营都指挥使,延缓撤兵时间,并请卫国公、左营都指挥使向北做出佯动之势,以助吴王。”
  吴争欣慰地点点头,道:“多谢二位先生仗义相助。”
  “于国朝有利之举,臣等当仁不让……不敢当吴王称谢!”
  屋内气氛瞬间“融洽”起来。
  李颙首先向黄、顾二人拱手为礼,“还请二位前辈怠罪学生狂妄之罪。”
  黄、顾二人拱手还礼,“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
  瞧瞧,瞧瞧,刚刚还箭拔弩张的,眼下恨不得坐下来品茗论交了。
  但顾炎武此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他斟词酌句地问道:“敢问……吴王真要助秦王一臂之力吗?”
  看来朱存釜想上位,也算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顾炎武的问题引来了所有人的注意,他们将目光纷纷转向吴争,哪怕是李颙,他也对此很感“兴趣”。
  吴争稍作迟疑,回答道:“本王确实在之前答应了秦王,待此战结束之后上疏举荐,由他接替张同敞统率右营……但顾先生这个助字,怕是不合适……准确地说,应该是交换。如果能以秦王接任右营都指挥使换得光复徐州府,本王觉得值!”
  这话回答得实在,让黄、顾二人微微颌首,对吴争的好感,多了一些。
  黄宗羲道:“秦王有异心,朝野皆知,若得吴王相助,必如虎添翼,此乃朝廷、天下之大幸。好在吴王此番只是利用……总算是万幸。”
  吴争道:“未必如黄先生所言这般不堪,有野心之人必有大能为,否则便是……自挖坟墓。”
  这话说得蹊跷,但回味起来,意韵深长,黄宗羲、顾炎武一时间竟有些痴了。
  吴争有些不耐,冲马士英施了个眼色。
  马士英懂事,打了个哈哈道:“战事紧急,二位大人若有意与吴王秉烛夜谈,还须在战后……此时还请二位大人尽快拟一道文书,与秦王联署之后,即刻发往南面,以免误了大事。”
  黄宗羲、顾炎武这才回过神来,向吴争一揖道:“那臣等先告退了。”
  吴争点点头,“二位先生请便……马瑶草,代本王送送二位先生。”
  马士英应声,引黄宗羲、顾炎武出门而去。
  
第1375章
多尔衮阴魂不散?
  吴争的心情非常好,得到了李颙这个大才子是其一,重要的是,李颙的猜测印证了自己的判断,这让吴争心里的担心一扫而空,自然心情大好。
  “好你个李颙,真人不露相啊?”吴争拿手指点点李颙,“在街头这般大肆宣扬什么民主、民权是政、懒政,是番人哄人的把戏,还说是什么大多数人的暴政,是肉食者用大义之名,迫害无辜?啧啧……瞧把你能为的,些话也就哄哄普通生员、士子,哄骗不了本王……说说吧,你这套说词从哪来的?哎……别说是你从番人那听来后,自己揣摩的,民主、民权,番人那可没有这些,他们现行的一样是君主制和奴隶制。”
  吴争显然是没有真正责备李颙的意思,只是带着笑意想问个明白,因为吴争心里很清楚,西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得在数十年之后。
  如今的西欧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以封建专制掺合着奴隶制为主流,怎么可能来东方宣传民主、民权的说法?
  所以,吴争几乎可以断定,李颙必定是听闻了自己在江南学院和明社“作报告”的话,然后在这个时候,以一种“耸人听闻”的方式,吸引自己的注意。
  吸引眼球,故作惊人之语,这方法很有效,被华夏上千年来的文人熟稔并掌握,而李颙就是代表性的一个。
  让吴争意外的是,李颙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突然屈膝跪倒在自己面前,并拜伏于地。
  李颙口称,“学生有罪,请王爷降罪责罚!”
  吴争大惊,忙道:“不至于此,几句虚话而已,本王赦你无罪……快起来吧。”
  吴争是真以为李颙只是因为在街上故作惊人之语的用意被自己点破,而有此一跪,可显然吴争是猜错了。
  李颙道:“吴王殿下容禀,兖州敌军必定会增援沛县,三千北伐军绝不可能在三、五天内攻占沛县,还请王爷早作准备。”
  这话让吴争、宋安悚然。
  吴争急道:“胡说!你刚才不还说多尔衮已经放弃徐州了吗?”
  李颙道:“学生那是在替王爷应付二位先生,以促成二位先生助王爷一臂之力。”
  吴争大怒道:“若兖州敌军增援沛县,建阳卫、左营在江北多迟滞五天有屁用?你这哪是助本王,分明是害本王,害三千北伐军将士!”
  这话有些过分了,北伐军出发进攻沛前,李颙出现在后,怎么能说李颙之言害了三千北伐军将士呢?
  吴争显然是真急了,事实上,李颙之前的那番说词,不仅瞒过了黄、顾二人,顺带着也成功忽悠了吴争。因为吴争本来就是这么想的,他的判断与李颙的猜测不谋而合,这才让吴争在两厢印证之下,深信不疑了。
  此时李颙突然变脸,让吴争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落差,大怒起来。
  宋安迅速上前一步,一把将李颙的头提起来,瞪道李颙的眼睛问道,“你又如何得出兖州敌军必定增援沛县?”
  有宋安这一动作,吴争吸了一口气,按捺下几乎暴走的火气,冷冷地看着李颙。
  可怜李颙是真没想骗吴争,他只是想助吴争一臂之力,忽悠黄、顾二人,不想连吴争都骗进去了,李颙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敢情吴王还真以为兖州敌军不会增援,任由沛县被北伐军占领。
  李颙也急了,“如此说来,多尔衮并非自尽?”
  吴争冷冷道:“被本王下令,乱枪射杀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