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6/1807

  敢拼才会赢!
  北伐军士兵敢拼,这其实是心里一种民族自豪感的释放。
  被压抑的久了,一旦爆发,其力量是无穷的。
  吴争一直在宣扬、鼓励、纵容这种民族自豪感,因为对于体格而言,北人要强于南人这是事实,穷山恶水环境滋养出的人,体格自然要强于相对生活安逸的南方人。
  这也是明末以来,朝廷需要用三倍、五倍乃至十倍的兵力去守辽西走廊,最后依旧因技不如人而亡国。
  东北地区有着天然的地形屏障,左有大光安岭,右是小兴安岭,南面是长白山脉,这就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口袋形,中原王朝想要进入东北平原,只有辽西走廊一座独木桥。
  华夏数年的历史中,也仅有唐元明清四朝,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管辖范围之内。
  但元本身是蒙古人,清更是从东北起家,不足以类比。
  也就是说,数千年中,仅有唐、明两朝,真正控制并派驻流官统治了东北。
  哪怕是强汉,也只是向西域扩张,并没有涉足东北。
  其余各朝,不仅无法进军东北,反而从始至终,受东北少数民族的袭扰,苦不堪言。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北的地理环境制约,路途遥远不说,千军万马,仅一条道,一旦大军行动,必被沿途阻截,根本无突袭的可能性,反倒是后金皇太极,联合了蒙古人发动了一场千里奔袭凌河城之战,一举击溃了大明千辛万苦才构筑起了凌河城防线。
  而北人的体格,先天强于南方人,不占地利,又力不如人,进入东北就会很难。
  唐、明两朝做到了。
  唐有黑水都护府,明有奴儿干都司,故盛唐、强明之溢美之词,绝非虚妄。
  可惜明末,明军战力下降迅速,一直打败仗,从义州(大凌河),不断地南退,锦州、松山堡、锦西、宁远,直到绥中、山海关。
  每个城池、要隘的丢失,都有一场可歌哥泣的血战和无数的亡灵。
  到了清军入关时,明军几乎是闻风披靡,这就有了一牛禄清军,敢悍然进攻府城的咄咄怪事。
  所以,吴争一直“纵容”着北伐军将士不留俘虏,这并非是吴争野蛮嗜杀,而是此时南方人的“恐满症”,绝非是听听捷报可以扭转的,只有亲手杀过,才能无惧!
  此时北伐军面对的虽然不全是满旗军,大部是从北面而来的汉旗军。
  这些汉旗军虽然是汉人的皮,但早已不认自己是汉人,对汉人手段之凶狠,比满人犹过之而无不及。
  北伐军无惧,泰州、吴淞二卫战至今日,大小不下十数场恶战。
  听!
  已经有士兵引爆了腰间的手雷。
  被炸出的缺口,瞬间被人潮合拢淹没。
  但有了第一人,就会有第二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敢于死,方可活!这是吴争在军校为新兵演讲时,一而再、再而三所强调的,但这时,吴争自己都放下望远镜,扭过头去了。
  四、五年过去了,还需要士兵用这样的方式去牺牲,吴争感到揪心的内疚。
  他不禁暗骂,“小安子,再不赶来,少爷就踢烂你的屁股!”
  ……
  之前说过,沛县地形独特,东、南两面临水,东是泗水,南是泡河。
  泡河上有桥——飞云桥,此时早已被北伐军攻破。
  可泗水上没有桥,沛县城也就没有东城门。
  所以,多尔衮加固沛县城墙时,只加固南门和南城墙,西、北方向本就是清军所占各府,自然不可能出现敌人。
  正因为如此,吴争想到了一个可趁之机。
  那就是让宋安集合徐州长林卫、收揽当地人做向导,并给了宋安三百人和一些虎蹲炮,令宋安悄无声息地向东迂回,从泗水横渡,进攻沛县东城。
  如果是府城,这点兵力绝对是不够的,但沛县原本就城小墙矮,只要能顺利渡泗水,就可趁敌无备,对东城进行突袭。
  吴争之所以此时敢打这种消耗战,就是为了拖住敌人,为宋安率部突袭东城,创造机会。
  陈锦恐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吴争会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他连城墙上的守军都调出城外,发动对北伐军猛烈一击了,哪会顾及到这个绝不可能出现敌军的东城方向?
  然而,就象是听到了吴争肚中的骂声般,宋安率军终于在东城发起了攻击。
  在南门城战斗最激烈、残酷的时候,在陈锦心中又燃起反败为胜希望的时候,宋安率部攻入了东城。
  几乎是没有任何成建制敌军的阻截,宋安率三百北伐军、一百多长林卫登上了东城墙。
  此时陈锦的内心是崩溃的。
  敌人竟然从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看着正在鏖战的前方,陈锦做了一个决定,分兵防守,将原城墙上的守军再调回去。
  清军的编制是相当不明确的,譬如刀兵和枪兵,弓兵和弓骑,兵种是兼顾互换的,也就是说,上骑是骑兵,下马是步兵,还可以客串一下弓弩兵,这与北伐军完全不同。
  当然,这并无贬低之意,相反,是说明清军的单兵技能非常全面,但往往做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的。
  譬如,清军士兵往往在开战后,疯狂地前扑,更崇尚个人的武勇,但如果被打一记当头闷棍,士气会下降地很快,简单地说,习惯于打顺风仗。
  他们不屑于明军的阵法和配合,直至清军入关,有无数明将降清,清军依旧看不上汉人的兵法。
  不过想想也是,再好的兵法,不也被他们打败了嘛。
  但此时陈锦调弓弩兵回城墙阻击从东城来的宋安部,调的兵力并不多。
  因为前方吃紧,双方已经打成胶着,调动的这支弓弩兵,实际上就是清军的预备队,他们承担着阵线一旦某处出现缺口,就顶上去。
  陈锦所考虑的是,如果任由这支小股部队出现在南城,势必造成军心涣散,既然入城的北伐军数量不多,或许调这支预备队上城墙,可以阻击入城之敌,以安军心,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第1392章
真假难辩
  上千人的调动,恐怕瞒不了任何人。
  清军自己很快就感觉到身后人少了许多,虽然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越是这样,心中越发寒。
  猜疑,如同瘟疫一般,会迅速地传播和漫延,直接影响到前方胶着激战处清军的士气。
  清军阵线开始松动,连北伐军士兵引爆手雷与敌同归于尽都无法轻易撼动的清军阵线,就这么因猜疑而松动了,当然,也只是松动,远不到溃散的地步。
  其实这一切,落在吴争眼中,迅速意识到了城内发生了什么。
  自然是期待已久的小安子,终于不负所托率军入城了。
  明白战机一纵即逝的道理,吴争下令压上了他的预备队和亲卫队,也就是三百门火炮的炮手,九百余人。
  此时北伐军前方正在勉力拼杀的士兵,无由地发现正面压力一轻,所谓此消彼涨,将士们见生力军加入战场,士气一振,开始反击。
  ……
  战场上犹豫,往往是一个将领的天敌。
  陈锦兵力并不比北伐军少,就算折损了千骑,但清军主力犹在。
  这个时候如果陈锦调千人入城直接肃清宋安部,其实完全做得到。
  可惜陈锦犹豫了,他犹豫的原因是,如果从东城来的北伐军战力强悍,阻击不成,反倒失了先机,这就会造成腹背受敌,不如上城墙,以一千弓兵阻截来犯之敌,应该是可行的。
  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一道城墙做为屏障,城内敌人就会被分割开来,那么,以清军体力和搏杀技能胜于北伐军,城外战场还有可为之处。
  理论上,陈锦的方案也没错,但陈锦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城墙上的大弩、火炮的方向全冲城外,根本不可能调过头来向内阻击。
  这就造成了城墙上守军只能用弓箭来阻击,这在寻常是没问题的,可此时面对的是北伐军,那就完全不同了。
  北伐军装备的是经过改良的燧火枪,射程在一百五、六十步,而宋安同样携带着三十六门虎蹲炮,其射程在五百步距离。
  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守军非常不利的局面,由于无须担心被城上火炮、弩箭威胁,北伐军可以逼近至五百步外,就开始以虎蹲炮仰射城墙上的守军,再逼近一百五十步内,用火枪朝城上射击。
  但守军只能拿头顶,就算北人弓技卓越,也没听说过能将箭射至一百五十步的,那只能存在于传说中。
  所以,陈锦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错得无法补救。
  战场上,将领的一念之差,决定着一场战斗的成败,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胜,就是败!
  想要周全,几乎没有可能。
  陈锦败了!
  当听到身后城墙上搏杀的嘶喊声响起时,陈锦就明白,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