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0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2/1807

  钱翘恭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大笑起来,“倒确实是难为了莫老了。”
  
第1399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可只笑了一会,钱翘恭笑声骤停,他皱眉道:“我就是想不明白,黄驼子怎么愿意追随沈致远……清吟我确实不熟,或许被沈致远营救,有感恩之心,况且也可能男欢女爱与沈致远有了儿女私情,可黄驼子不应该啊,早在年前,但凡是涉及忠诚、底线之事,黄驼子皆会附和于我……”
  吴争闻听,慢慢沉下脸来,用力挥挥手,似乎不想再继续探讨这个话题,“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回去!”
  ……
  或许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一连五天,谷亭以北的清军,都没有展露出丝毫进攻的迹象。
  这不寻常,很不寻常。
  要知道,兖州清军兵力此时已经高达近五万人,而且,从北直隶方向,清廷控制的各府县驻军,也已经纷纷向兖州靠拢。
  这是大战、决战的先兆。
  清廷会真打算在徐州与吴争打一场生死决战吗?
  当然,吴争也没闲着,首批增援的第一军,一万人由张国维率领已经抵达徐州,随时可以向沛县增援,而另一万人,也已经进驻淮安城。
  同时,从二次增援的第一军两万人,已经登陆扬州,并接替了扬州防务。
  新征募的四万多新军,已经训练一月有余,如果战事紧急,亦可迅速北上。
  在陈子龙掌控下的汉明半月谈,开始密集发行,将原本半月一刊增加为五天一刊,连篇累牍地报导着北伐军不断取得的胜利和大将军府最新的政令。
  各府县被迅速动员起来,每家每户的丁壮,皆已经登记在册,只要一道命令,随时可以征召。
  不得不说,此时的大将军府治下,已经进入了全民动员,每个人都已经清楚,这是一场国战、生死悠关的国战。
  让人奇怪的是,如此窘迫的财政,大将军府甚至连征召新兵都已经拖欠“安家费”的情况下,民间不闻一丝一毫的反对声音,百姓默默地将自己的丈夫、儿子送往各府县的征兵点,甚至还主动捐钱捐物。
  这种万众一心的气氛,感染着别人,然后再从别人那反过来感染着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种万众一心,大将军府才能在府库空荡荡地情况下,支撑了近五十天的大战,并没有使得军工坊停过一天产,反而,趁此迅速扩大产能,为北面战场,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弹药补给。
  吴争此时心里已经不慌了。
  无数的担忧、疑虑、困惑都消失不见。
  事实上,再困难的明天,在太阳升起变为今天时,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
  现在吴争真正担心的,反而不再是即将到来的徐州攻防战,而是海上已经集结的各国舰队。
  杭州传来急报,被大将军府“洗劫”了两大港口物资的外番们,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和贪欲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个道理无论中外,都心知肚明。
  以英吉利、葡萄牙两大舰队为首的“联合舰队”已经成形,他们以卫匡国之口,向大将军府下了最后通牒,必须以双倍的货款,来补偿被“洗劫”的物资,并赔偿各国商人这一个多月的损失,同时,允许各国商人入股织造司,并免去两大港口三年关税……否则,便开战!
  吴争当然不怕,这个时代的舰炮,远没有可以到二十里外的射程,番人只是想要趁自己大战之际敲竹杠罢了,他们绝对不敢登陆,敢迈上大陆一步,北伐军能分分钟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吴争担心的是,番人舰队的形成,终将危及到对外商贸,而对外商贸已经成了大将军府岁入的四大支柱之首。
  如今支撑大将军府的岁入,最大的来源就是对进出口关税的征收,而原本是历来王朝支柱的农税,因吴争执意地减免,已经下降到了第三位。
  第二位是汉明银行,整合了三大钱庄的汉明银行,规模庞大,所涉储户已经超过五百万人,它如今所经营的利差,已经足以摊平成本,并有了不小的盈余。
  莫执念推行的银币,被世人所接受,特别是被各地商人所推崇,这倒不是商人们不信任银行票汇,而是人性使然,只有真金白银放在兜里,才觉得格外安心。
  而汉明银行真正的“利润”,还是来自于无数储户财富的囤积,各地商人,乃至各国番商,出于交割便利的原因,基本上会将流通款项,留在汉明银行,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流通性积余。
  这也是莫执念能以一己之力,为此战硬抗到今日也不垮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大将军府岁入的第四大支柱是手工业,吴小妹等三女所掌控的织造司,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将军府岁入的第四根支柱。
  织造司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江南无数的桑户、织户和掮客、中间商,主动加盟进入织造司,从而谋求到更大的收益。
  这是吴争强行征收进出口税的原因,由于工业革命还未到来,生产能力的低下,此时丝织品的产量是求大于供,也就是说,但凡从两大港口购买丝织品的番商,是苦求而不得的,他们往往需要在江南逗留二、三个月,才能筹措到需要的货物量。
  而吴争的强行加税,进一步促使了丝织品价格的上涨,物以稀为贵嘛,需要争抢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这相当于后世“饥渴营销”,是差不多的道理。
  但这同样让织造司赚得了最大的一钵金,因为织造司的产能,几乎占据了整个江南丝织品的一半,这就使得织造司无形中有了对丝织品的议价权,涨价,一言而决。
  所以,各地桑户、织户和掮客、中间商,为谋求到更大的收益,便主动加盟织造司,这就形成了织造司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简单地说,番商想要早日购买到所需的货物量,就绕不过织造司。
  其实,这也恰恰是番商的联合舰队,特意提出要入股织造司的原因,因为织造司虽明面上不是官府,但事实上,主持织造司的三女身份特别,这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事。
  
第1400章
家家有本难言的经
  各国番商,苦织造司日久,却无法使用各种常规“不堪”的手段进行回击,只能趁此机会,来渲泄一下郁积已久的怨气。
  同时,他们也想从织造司的利益中分一杯羹。
  吴争之所以担心,就是因为南面郑森的回应,至今迟迟没有到来。
  吴争不得不担心,如果郑森和番商舰队沆瀣一气,那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郑森之前在福建、浙江的外海,七星岛海域吃了一个哑巴亏,虽说不至于伤筋动骨,但痛是痛了些,吴争还真不能认为,以史书的定论,郑森能摒弃成见,助自己一臂之力。
  派人传讯,以东蕃的归属,只不过是吴争放出的一个香饵,吃不吃,还须郑森自己定夺。
  关键是,徐州大战就在眼前,吴争无法分神赶往杭州府,处理这桩无端冒出的麻烦事。
  望着阴沉下来,象是要下雨的天空,吴争轻喟道:“山雨欲来风满楼,到底吹得是东南……还是西北风?”
  ……
  兖州治所,滋阳城。
  已经没有了多少童真的多尔博,已经俨然象个小大人了。
  他此时正召集文武商讨军机,而沈致远大马金刀地坐在多尔博左侧,这是刚林、祁充格都轮不到的尊位。
  “今日朝廷传来最新旨意,我军必须夺回徐州,诸位有何良策?”多尔博木然问道,对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而言,面对着数十双各怀心思的眼睛,能从容问出这么一句话来,也算是不错了。
  想来福临数年前登基时,比他还不如吧?
  当时天津卫民乱,义军纷起,才聚众二万多人,小福临就吓得直嚷要回关外。
  相比之下,多尔博要稳重多了。
  可惜,没有人回答,这场面非常尴尬。
  为上者最尴尬的不是有反对意见,而是没有回应他,这就如同唱独角戏一般,太……郁闷得慌了。
  然而多尔博没有这意识,他见堂内沉寂,又再次重问了一遍。
  于是,刚林、祁充格有了反应,怎么说,他们二人也是多尔衮临死前指定的“辅政大臣”,眼见着主子尴尬了,再不化解僵局,便是失职了,若被人借此事指责欺君,还真难以分辩。
  “回世子话,咱们之前已有决议,驻囤兖州、徐州等四州之地,如今兖州府已大部在我军控制之内,可青州、济南二府尚在朝廷控制之下,而徐州更是被北伐军所占,王爷生前再三叮嘱,要想固守四府立足,必须占据四州之地,否则,我军便会陷入无粮养兵之境地……故眼下最要紧的,并非要与北伐军抢夺徐州,而是迅速抢占青州、济南二府,这才是咱们立足的根本。”
  祁充格出言附和道:“臣也是这么觉得,如今一晃过去七天,北伐军援军已过黄河,此时与北伐军抢夺徐州,我军必定伤亡甚大,哪些一来,就算夺回徐州,恐怕也元气大伤……到时如何与朝廷交涉我军抢占青州、济南二府之事?”
  也怪了,这二人之前是力主夺回徐州的,可朝廷旨意一到,反而劝说多尔博抗旨了,这还不算,竟鼓动着多尔博去抢夺清廷控制的青州、济南二府,简直是咄咄怪事。
  其余文武都沉默着,不附和、不表态,皆微微低着头,就象是泥胎一般。
  多尔博转向沈致远,换了一副笑脸,“额驸竟下如何,可有良策?”
  沈致远轻轻咳嗽一声,“虽说王爷生前受到朝廷不公对待,但朝廷终归是朝廷,抗旨不遵若成了先例,那么世子往后如何服众……此为大谬也!我认为,应遵从先王谕令,夺回徐州,如此既不负先王遗命,又可向朝廷有个交待,至于……青州、济南二府……”
  沈致远慢慢起身,向多尔博一揖,然后直起身面对众文武道:“若徐州、兖州皆在我手,想要青州、济南二府,朝廷又怎会不应,又怎敢不应?”
  这气势,这风度,啧啧……也没谁了。
  不过沈致远这话,倒也不是虚妄。
  经多尔衮此战部署之后,清廷在京畿的兵力,为之一空。
  不说阵亡的一万多人,就说祖大弼部、陈锦所部,这加起来又是近万人之数。
  然后多尔博名下,囤于兖州的近五万大军,这些可都是多尔衮从京畿调来的兵,清廷眼下还有多少现成的兵马可以两面作战?
  沈致远敢说这样的话,自然是有底气的。
  沈致远这话一出口,武将们精神为之一振,军队太想要一场胜利了,半个月来,战场态势突然扭转,从连战连捷,到连战连败,将士们都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