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9/1807

  都是人,谁还没有一肚子“坏水”呢?
  那么,吴争绝对不相信,刚刚亲政的福临,可以迅速控制朝政,填补多尔衮留下的权力空白。
  让敌人乱起来,成了吴争最优先的选择。
  可让吴争失望的是,不管是多尔博形同自立,还是阿济格欲接替多尔衮的位置等等,虽然引发了清廷一阵子的混乱,但远没有到达内乱的程度。
  吴争只能改变策略,敌人不乱,那就逼它乱,引它乱。
  战争,有限度的战争,是最容易引发内乱的方式。
  当然,这不是决战。
  因为决战,只会引起敌人抱团取暖、空前的团结。
  只有不间断、持续的局部战争,才能迅速引发敌人内乱。
  不管是天灾人祸,再大的灾难临头时,总会产生得利者。
  譬如,军火商、走私贩子,还有那些能靠手中权力谋私利者等等。
  这些人身后都有一张网,人脉网,网后面还有网。
  不断地逼迫这些人,让持续得利者和被害者之者的矛盾,并不断地放大它,内乱就会不可阻挡地产生。
  李定邦无缝是个牺牲品,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论罪,李定邦不该死,至少罪不至死。
  所以,吴争并没有主动杀他,只是给了他一个暗示。
  李定邦听懂了,所以,他选择了自尽。
  他,是个功臣。他让吴争,还有李过有了充足的“理由”,上演这一场非常低俗且粗鄙的逼反戏码,纵然李过是被迫的,但,也是自愿的。
  无论是吴争还是李过,二人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北伐!
  在北伐的大义之下,所有牺牲都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是失去儿子的性命。
  当然,因为吴争的身份地位更高些,让李过无法选择。
  反其道而行之。
  真作假时假亦真。
  计中计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判断对方的立场。
  清廷同样有着建新朝的权力混乱,各方势力交错。
  凤阳府虽然还是清廷直隶,可被兖州多尔博藩地拦腰截断,这就是最大的矛盾。
  而阿济格在多尔衮死后权力迅速膨胀,更让清廷烦忧。
  这个时候,只要有外力轻轻地在凤阳府点上那么一手指头,好戏就上演了。
  陈胜分析得没错,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将战争进行到什么程度,就看清廷的应对是否正确,内乱引发到何种程度了。
  吴争很明白,如果将自己的“构想”,在大将军府诸公面前展露,那会引发许多种不同的意见,大将军府不能产生这种“内耗”,所以吴争先在自己所控制的领域,召开了这个高等级军事会议。
  
第1575章
服从,是一种态度
  可就算吴争原本心里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也一样感到有些失望,连自己绝对控制的军队,对于此计都有着不同的声音,那么,如果直接将此事放在大将军府的议事中,会遭遇怎样巨大的反对声呢?
  吴争很难想象,来自自己人的反对声浪。
  想到此处,吴争有些牵怒地扫了一眼此时还跪在那儿的鲁之域、吴易二人。
  这二人是半路出家追随自己的将领,也算是有些年头了。
  在吴争这些年收揽的原明将领中,这二人算是比较不错的了,至少这二人对于指挥作战,还是称职的,鲁之域甚至在之前江北大战中,立下不小的功勋。
  可他们依旧在反对,哪怕将反对掩盖得比较温和。
  但反对终究是反对。
  反对,意味的不仅是反对。
  这是种态度,姿态,一种显而易见的服从度。
  就象命令就是命令,命令本身没有对错,只在于服从和不服从。
  吴争是大将军,他的意思,就是命令。
  都说要民主,可所有都忘记了集中。
  军队不需要民主,只需要服从!
  吴争平静地道:“即日起,由宋安权知吴淞卫都指挥使……你二人,去军校学习兵法吧。”
  这话让所有人为之一愣。
  虽说大将军府的军制中,都指挥使是正三品官,可没有人会怀疑,这三品官会亚于满清八旗的固山额真(后改都铳)。
  可吴争此时一言罢去了两名都指挥使的军职,确实让所有在场将领心中震动。
  方国安犹豫着起身,小心翼翼地道:“王爷之前说过,不以言获罪……鲁、吴二位将军所言并无过错,还望王爷法外开恩。”
  吴争笑了,扫视着众将,问道:“除了方将军,还有谁愿意为鲁之域、吴易说项的?”
  堂内一片寂静。
  吴争又问了一遍,依旧无人开口。
  吴争微笑着将头转向方国安,道:“看来方将军错了。”
  方国安额头开始渗汗,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严重的、且低级的错误。
  这明显是一次站队,可惜,自己选错了。
  方国安前几年数次的反复,其实早已是个老油条了,只是他被吴争一向的“温和”外表所迷惑,他的说词,其实并不是为了鲁之域、吴易,而是为了他自己。
  他曾经以为,自己做了军校总督办,那么,但凡从军校训练过的将士,那是他的弟子。
  这其实真没错。
  按方国安的观念,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怎么着,几年下来,桃李满天下,那时,大将军府里能与他比肩的,除了吴王本人,就不应该有其它人了。
  可到了今日,方国安发现自己错了。
  吴争的练兵方法,决定了兵员的独立性,再不象之前,兵随将走的格局。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流水线生产,将新兵按营为单位(此营非彼营,在这里营是一个集训单位,不是一个作战单位,一营可以是百人,也可以是万人),组成一个独立的模块,等到战时,进行分割、组合,然后挑选合适的将领去指挥。
  按照步兵试行操典,选拔一批战技优秀者,立为“肉条例”,然后让新兵去模仿和超越。
  这样的练兵,基本上排除了军校主官对士兵的操纵性。
  那么,方国安慢慢发现,自己数年的督办生涯,什么都没得到。
  特别是在江北一战中,军校组成的军团,在紧急关头,服从的不是他总督办的命令,远在淮安的吴争一纸命令,就能否决他所有的努力。
  所以,方国安才有了现在,看起来非常低级的错误。如果诸卫失去了一切话语权,那么,做为吴争嫡系的第一军和其余各卫之间的份量将会更加离谱。
  保留话语权,这才是方国安为鲁之域、吴易说项、辩白的真正目的。
  但现在,方国安后悔起自己的草率了。
  因为他发现,其实今日这个军事会议,根本他妈的不是会议,而是变相的甄别。
  吴争用一种迷惑人的民主,来试探军心。
  方国安甚至怀疑,很可能吴争在会议之前,已经私下与各卫都指挥使们沟通过了,除了鲁之域、吴易这两笨蛋,还有自己这个倒霉的。
  吴争开口了,与对鲁之域、吴易二人不同的是,吴争温和地对方国安道:“连年战乱,军校是北伐军将领、兵员储备的唯一摇篮,这些年方将军辛苦了……”
  方国安冷汗滴下,他忙不迭地摇头道:“这是臣份内之事……”
  吴争用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不容分辨地道:“鉴于方将军年事已高……这样,迁右布政司张国维为军校总督办,右布政司之职,由方将军接任。”
  这话一出,所有人一阵迷糊。
  原来是升官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