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8/1807

  人,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激发人的斗志,令人不怕痛、不怕流血、不怕死,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历朝历代,带兵的将领,不管级别多高,在他身边一定环绕着那么几个敢死之人。
  平常优渥有加,战时让他们带头去拼命。
  古时叫先登,后世叫排头兵、敢死队。
  其实,华夏数千年的战争文化中,兵法都是换汤不换药,历史也不是寻常人书写的,就是那么几个敢死之人的信手涂鸦描绘的。
  戚家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不怕死的人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应该去死的人。
  因为这种人,再无什么可以阻挠他赴死之心。
  而且,这种人的死,一定有意义,因为他有一个执着的目标,为何而死?
  在阻拦替换哥哥时,戚家杰就已经明白,这仗赢不了。
  赢不了,还要打,那是蒋将军不乐意撤退,为何不乐意,因为海州一失,淮安府甚至连带着扬州府就会被敌人一举贯穿。
  道理很简单,战事很难办。
  所以,戚家杰在入城前,就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
  不为别的,只为荣誉,戚家三代人,用命攒下的荣誉。
  当面对济席哈所率镶黄旗骑兵,兵临南门城下时,戚家杰就已经放弃一切抵挡的幻想了。
  海州的城墙虽高,高两丈五尺(约八米),可对于骑兵而言,在马上飞射,六米的距离,几乎是将箭矢顶着守军的鼻子射。
  海州方圆小,城墙不长,这就使得敌人的兵力非常稠密,攻击强度非同小可。
  关键是敌人来得突然,许多原本可以从容布置的设施都来不及布置,城头上数十门虎蹲小炮,对于飞驰的骑兵而言,只有阻吓力,没有杀伤力。
  既然没有幻想,那就抱定拼命的念头。
  在城墙上守军被敌人第一波攻击来懵了之后,戚家杰毫不犹豫地率预备队冲了上城头。
  在上墙之前,戚家杰指着自己身上八个手雷,对士兵们道:“咱们若活,全军必溃,咱们若死,将军就有时间从东面突围。与我一起冲上去,让那些北狗看看,咱们南人的骨头多硬……如果我怕死退了,你们任何人都可以朝我开枪……!”
  一语成谶!
  戚家杰死了。
  其实在戚家杰率三百预备队冲上城墙时,战况已经非常险恶。
  济席哈是有备而来,虽说所率是骑兵,可从沭阳带来了不少的攻城器械。
  大军至南门外后,济席哈毫不犹豫地选择强攻。
  在游骑飞射的掩护下,至少有一千士兵架云梯登城。
  总共才两丈五尺的城墙,攀爬几乎在眨眼之间就可完成。
  守军不得不冒着敌骑飞射来的箭矢阻敌,纷纷被箭雨杀伤。
  也就是说,当敌人攻上城墙时,守军已经死伤过半,根本无法抵御。
  戚家杰率三百预备队冲上城墙时,正是守军即将溃败之时。
  可也正因为这样的急迫,戚家杰更没有选择。
  于是他一把扯开了引火索,径直冲着上城墙敌人最密集的一处,冲去。
  伴随着火光、浓烟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自然,自然地去死。
  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一声口号。
  可这一切,在追随戚家杰身后冲上城墙的预备队士兵眼中,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绝啊?
  官长敢死,士兵就敢死。
  一头狼能把一群羊变成一群狼。
  何况这些被蒋全义五年前从江都带到海州,来来回回辗转上万里的老兵,他们从来不是羊。
  不需要鼓动,更不需要逼迫。
  三人,五人,十人……当整道城墙被硝烟、火光和爆炸声笼罩时,就不可能再有胜利者了。
  事实上,不怕死的加上有准备的,在这种没有胜利希望的战场上,往往是占大便宜的。
  两军交战,最大的伤亡往往是在僵持和对峙、胶着时,真要已经分出了高下,那么占上风的那方,就可以轻松地打溃落了下风的那方,基本产生不了多大的伤亡。
  譬如眼下,一旦城破,守军就会被敌军人潮冲溃,接下去的时间里,你不想逃命都不成,就算有想拼命的,悍然挥刀时会发现,有数把刀来架,然后又有数把刀抽冷子捅入你的胸腹之间。
  但被戚家杰这群人这么一冲,双方的战损,顿时从原来的失利扭转过来,甚至敌军的伤亡迅速反超了。
  这不奇怪,守军毕竟占着居高临下的优势,一团爆炸引发的震荡气浪,足以掀翻一架云梯,甚至波及到周边,这就造成了敌人的优势迅速变为劣势。
  当预备队后续者见城墙上已经找不见敌人时,就冲着云梯上的敌人和身扑去了。
  爆炸如同一朵朵牡丹花在城墙上绽放,十数架云梯迅速被摧毁,敌人的身体如同下饺子般地落下,身处其中的人或许来不及感受到恐惧,可对于在远处观看的济席哈和后军而言,这种打心里泛起的震骇,是无以复加的。
  敌人终于退了。
  城墙上幸存的守军,慢慢凑到城垛口,默默地看着敌人如潮水般地后退。
  他们的眼中滴落滚烫的泪水,这不是劫后余生欣喜的泪,而是骄傲的泪,是被战友用生命换来他们幸存而感恩的泪。
  仅余二百多人,短短不到一个时辰,整整一千人的一个营,就留下二百多人了,其中半数以上还带着伤。
  
第1602章
用命换尊严
  就是这不足三百的守军,横列在城墙之上,使得清军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时已经没有人敢小看守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
  至少现在,数千敌人,在他们冷漠的注视之下,不得不狼狈地撤退了。
  济席哈也不敢再小看这些守军了,他绝不怀疑,如果自己再发动一次强攻,守军依旧会重演之前那一幕。
  这倒不是济席哈感觉自己赢不了,而是,他不愿意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唾手可得”的胜利,值不值得用惨痛的代价去交换。
  济席哈确实有些犹豫起来,这是他这一生戎马生涯中难得的犹豫。
  他突然发现,之前在徐州之战中,他的失败无疑是正常的,虽说哪支军队都会养着那么一些不怕死的人,自己麾下也有,平日里当作宝贝一样供着,可绝对没有象这城上的守军那样,个个是不怕死的。
  济席哈很是想不通,什么时候起,南……南人变得如此勇敢了?这要是早几年,我军还能不费吹灰之力入关吗?
  济席哈知道,真正不怕死的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如果真有那么多人都这样的勇敢,那……还可能被战胜吗?
  向来以勇猛出名的济席哈,无端地感觉到了一丝恐惧,他愣是下不了决心,再攻一次城,哪怕明知城上守军人数已经不多。
  ……
  蒋全义考虑得自然与戚家杰不同。
  如果把戚家杰看作是掩护主力的话,那么蒋全义想得是如何坚持,哪怕是多坚持一天、一个时辰也好,能为淮安府、扬州府的防御赢得时间。
  蒋全义在得知南门危急后,没有分兵增援,是正确的。
  在遭遇两面夹击,敌人数量三倍于己的情况下,再把兵力分散,那就是嫌自己死得太慢了。
  蒋全义的构想是,北门能抗多久是多久,抗不住了,就向城内退却。
  用东、西两门撤下的守军占据在中心位置,掩护从北门撤退的守军且战且退,进行巷战,那么,海州应该能坚持两三天,就算无法坚持到援兵赶来,至少可以给南边各州县,赢得准备的时间。
  当天午时,蒋全义组织守军击退了敌人第五次进攻后,看着身边已经不多的士兵,他下令放弃城墙,向城中心撤退。
  已经急不可耐的蓝拜,从望远镜中看到守军撤退,顿时大喜,他甚至没有任何防备,立即下令总攻,趁它病要他命,蓝拜想落水狗。
  可惜,蒋全义向来是个狠人。
  用吴争的评价说,但凡与蒋全义对阵,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哪怕已经战胜了他、杀死了他,你也不可大意,因为,或许蒋全义会在他的尸体下埋上一颗雷。
  蓝拜很快就尝到了这种滋味。
  城墙上没有埋雷,因为挖城砖太费事了,也不科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