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807

  福临皱眉道:“那就决战……朕不怕勒紧了肚皮,就算饿着肚子,朕也要一雪徐州之耻!”
  不得不说,吴争杀多尔衮,并以尸身勒索福清廷,让福临大为忌恨。
  小福临甚至认为,吴争是个恶魔,应该是身高一丈有三,眼如铜铃,迈起步来,一步就有两丈,小福临甚至认为,清军南攻,剿灭北伐军,那就是为江南汉人百姓谋解放了。
  啧啧,妥妥一个救世主啊。
  也对,这娃儿自出生到现在,受范文程、洪承畴儒家思想熏陶,心里是太渴望成为天下共主、一代名君了。
  殿内大臣们无一不低头沉默下来,有些人捂嘴轻咳。
  千万别认为他们是着凉了或者是喉咙太干难受,事实上,这是一种成例。
  意思是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只是……不好说罢了。
  福临别得可以不懂,可这些成例,范文程、洪承畴早早就教他了。
  于是福临问道:“怎么……是朕说错话了吗?难道,朝廷连与敌决战都不敢了吗?”
  听听,听听,这叫什么话?
  这不是诛心嘛?
  于是,福临面前跪成一片,人人口呼:“臣有罪!”
  他们真觉得有罪吗?
  那为何不直接在丽正门前一头撞死了赎罪,何须在此跪拜乞罪?
  所以,他们口中的“有罪”,其实无非是一种口头禅罢了,就象是夸皇帝“陛下英明”一样。
  事实上,他们心里真正觉得的,就是皇帝就是一傻子、牌位,只是这话不能明说,说了就等于与整个天下做对。
  于是,他们就换了个调调,把“蠢”、“笨”、“傻”换成了“陛下英明”,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当然,范文程、洪承畴教啥也不会教福临这其中蹊跷,所以福临是真不知道,他还特意起身,满脸诚恳地一个一个将这些老货们搀扶起来,宽言抚慰。
  实不知,这些个老货心里,早笑开了花,暗道,果然是少年人啊。
  起身之后,济尔哈朗突然道:“……其实臣觉得,可以撤除对南禁运,一来可以缓解北商燃眉之急,二来……也可贴补国库困境……”
  这话在福临听来,是有道理的。
  南攻是必须的,可跟赚银子是两回事,双方都有利嘛,禁运做什么?
  但这话听在范文程、洪承畴耳朵里,二人的脸色骤变,他们互视一眼,心中暗骂,济尔哈朗,你个老不死的吃货,你是在清算多尔衮时发了笔橫财,自然不在乎三瓜两枣的了,可你也不能挡人财路啊!
  对南禁运,确实起到了阻挠江南军工坊生产火器的作用,但对于清廷中的一些重臣而言,这是次要的,主要是,只有将南方紧缺的货物变作禁榷,那么,南方但凡需要这些,就得用数倍甚至十数倍的价格来买,这其中的利益是巨大的。
  当然,这利益肯定不会是北商们独占,相反,北商占得只是些小利,甚至连之前的利润都不如,因为,他们向南贩卖禁榷物资,需要许可。
  而这许可,自然是掌握在象洪、范等这些人手中,余下的事,就不言而喻了。
  都道挡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
  之前大伙不是说好了吗,什么都可以商量,唯独禁运之事不能商量。
  可你不声不响突然来这一手,岂不是将大伙都卖了吗?
  范文程立即发起反击,他微笑道:“叔王所谏,自然是有理的……可皇上应该清楚,北方的煤炭到了南方,就成了江南军工坊冶炼钢铁的原料,北方的木材到了南方,就成了北伐军士兵手中火枪的枪身,北方的硝石等物到了南方,就成了弹药……这些,将来无一不是落在我军头上的……”
  这话还未说完,福临就断然道:“禁运之例不可废……不但不可废,还须严加控制!”
  济尔哈朗脸色一沉,低下头去。
  而反观范文程、洪承畴,那是满面轻松,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情。
  福临接着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谏言不向南用兵,那就……商议如何固守海州吧,另外议议凤阳府战事,朝廷是否需要向凤阳府增兵?”
  范文程上前一步道:“臣以为,朝廷需要增兵海州……臣举荐安亲王岳乐为主帅固守海州,可令大军从天津出海,至东海中所登陆,最多五天即可到达……”
  洪承畴道:“凤阳府有英亲王十万大军,兵力足够,且我军以逸待劳,定能击败来犯之敌……故,朝廷只须犒赏、嘉勉我军将士,并无增兵之必要。再则……”
  洪承畴稍一停顿,“凤阳府与徐州邻接,徐州又是睿亲王藩地,如果敌军全力进攻凤阳,相信睿亲王应该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必定会派兵增援英亲王……再则,为皇上计,不管是英亲王、睿亲王,如果在凤阳府与敌军激战,拼个两败俱伤……对朝廷而言,实为有利无害啊。”
  
第1635章
都是银子惹的事
  令范文程、洪承畴意外的是,该趁机报复的济尔哈朗,此时居然赞同地附和道:“二位大学士所言实为谋国之言,此借刀杀人之计,令人叹为观止……本王佩服!”
  福临当场拍板,“……封安亲王为宣威大将军,率正白旗三千及新军一万,共一万三千大军即日增援海州!”
  这手笔对于福临和此时的清廷而言,确实已经很大了。
  满蒙人口历来是清廷军力的掣肘,在顺天府立稳脚跟之后,他们不得不征用汉人从军,这就使得满汉两族之间的不平等,其实没有了存在的土壤,试想一边要人上阵血拼,一边当奴隶使唤,谁能忍受?
  加上有洪、范为代表的汉臣存在,分享权力就成了秘而不宣的默契。
  当然,寻常百姓是享受不到的,能享受的自然是当代汉人的菁英人物,譬如洪、范。
  而在入关之后的清军军队中,满蒙八旗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摆设。
  倒不是说战力下降太快,而是兵力真的不够用。
  往往都有派出一、二牛录挂名,然后充入大量的汉军,对外号称是八旗军。
  可事实上,哪来那么多满蒙青壮?
  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满人死不起啊,就算让满蒙两族可劲地造人,一个青壮,至少得十六年才能上阵。
  所以福临此次算是下了血本,三千正白旗旗军,那几乎是正白旗满编的四成,也就是说,这支队伍要是出了意外,在多尔衮死后,福临揽进怀里的五旗,就等于去了二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八旗各旗,其实也不是兵力、实力相同。
  象原皇太极掌控的两黄旗,兵力自然是满编的,而多尔衮所控制的两白和正蓝旗次之,其余三旗,也就四、五千人。
  这就是满清为何在正式与大明交战之前,必须先东征韩国的主要原因。
  可怜当时真正视大明为宗主的韩国人,在被皇太极率二十万大军亲征之后,不得不献国请降,最后的代价是,王子被挟为人质,三十万子民被充作了满清进攻大明的炮灰。
  所以,清军入关,南下和各地抗清明军和义军作战,战死的人绝不是少数,只是满蒙两族死得人少了些,因为有了三十万韩国炮灰嘛。
  “皇上圣明!”
  这次称颂,倒没有任何夹带私货,都是真心的,因为,福临允准了他们的所有谏言。
  投桃报李嘛,称颂自然也是真心的了。
  这才叫君臣相得嘛。
  ……
  范府之外,一群身着华衣锦服、头戴员外帽的商人们翘首以盼,已经多时。
  这些个老西儿,是这个时代商人的缩影。
  他们明面上一掷千金、光彩耀人,可实际上,他们私下里抠搜得要命。
  富贵逼人的皇商光环之下,其实是对自身的无法掌控,他们确实有财,可财,真是他们的吗?
  天晓得,除了往地里挖坑,埋到连自己都记不清埋了多少、埋了多久之外,归于他们真正掌控的财富,其实并不多,因为清廷中那些个大员们,从来没有将目光,从他们的财富中转移过。
  予取予夺,稍有差池,便是家破人亡啊。
  所以,这些个商人在范府外,乖得象一只只鹌鹑,自然也不敢空手而来。
  而今天,更是出手不凡。
  他们各自身后,都是一长溜的板车啊。
  板车上,全是一只只打着铜钉的朱漆实木箱,那镏钉在阳光下,发着明亮的光……啧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车上箱子里装得,定是价值不菲之物。
  直到午时过去一刻,二位大学士的马车缓缓进入坊弄。
  早已有人疾跑通知,于是,十多个商人们眼冒红光、一拥而上,啧啧,那架式,象是来得是二个妙龄艳伎一般。
  ……
  范府东南角的侧厅里,商人们带着阿谀的神情,纷纷陪笑着。
  他们的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期盼。
  也对,从义兴朝建立,吴争在杭州开府,这南北贸易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