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1/1807

  如果爱松古只是借机接管汉军也就罢了,以姜瓖的“忍者神龟”功法,还真鼓不起勇气选择反叛。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做人留一线,日后才好相见。
  姜瓖很清楚,如果被抓捕,绝对不是送回凤阳城接受阿济格处置这么简单,身为主将的爱松古有着对属下生杀予夺的权力,这就是换作姜瓖自己,既然撕破脸了,那也是除恶务尽、不留后柄啊,总不能等人缓过劲来算后帐吧?
  将在外,君命尚且不受,何况是杀一个区区降将?爱松古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斩下姜瓖的脑袋,更别说是姜瓖确实有拖延行军、贻误战机的事实。
  姜瓖临阵倒戈,从爱松古所部骑兵后方突然发起了进攻,着实打乱了爱松古的部署。
  说来也怪,这支汉军往日作战并不出色,可今日杀起爱松古骑兵来,那还真是杀红眼了。
  先是三千弓弩的齐射,然后是三千刀盾兵地冲锋,甚至姜瓖还亲自领军,身先士卒地加入了冲锋,真是活久见啊。
  刘体仁是愣了,他张着的嘴愣是久久不能合拢,他是真不敢信啊。
  好在进攻要隘的广信卫将士他们不知道,见西侧乱战,以为自己的援军到了,还真有人大呼,“咱们的援军到了,建功立业就在此时……杀啊!”
  反观要隘中的守军,士气顿时从天堂到了地狱,也对,人就这样,没有希望也就罢了,如果先有希望,再浇盆冷水,那心中的失落感就到了极致。
  战场局势迅速扭转过来。
  刘体仁终于清醒了,虽然他无法判断对方助自己一臂之力的用心,可战局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已经最差了,还能差到哪去?
  没得选择,那就选择信任,刘体仁适时发出进攻命令,躲在工事之后的一千多人,随即越过工事,对爱松古部发起了反冲击。
  如此一来,爱松古就慌乱了,骑兵无法直接突破广信卫的防御工事,速度已经变慢,从背后射来的箭,加上步兵的冲击,让骑兵不得不扭转马头应对,而这时刘体仁部的反冲锋,等于又被广信卫从背后插了一刀。
  爱松古死得冤啊,他的两眼一直不肯闭上。
  其实爱松古并没有当场战死,而是在最后力竭时选择了下马投降。
  千万别认为满人不会投降,他们没那种骨气。
  可姜瓖为嘛而来?
  不就是要将爱松古剁吧剁吧喂狗吗?
  他就当着刘体仁的脸,一脚踹倒爱松古,手起刀落,一刀斩飞了爱松古的头颅。
  也是,姜瓖行伍十数年,手上功夫还是有的。
  而刘体仁一面感念姜瓖伸手援助之恩,一面对满人也是仇深似海,自然是不会去阻拦了。
  
第1647章
临淮之战(一)
  这本该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两个人,就因斩杀爱松古一事,迅速取得了最初的默契,双方甚至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反身对自己所部下令,两面合击要隘中的清军。
  这下,要隘中的清军士气就荡然无存了。
  做为汉人,他们终于记起了之前装作不知或者忘记了的身份。
  随着投降的出现,要隘不攻自破。
  请降者杀起“同袍”来,绝对比广信卫狠!
  到此,凤阳府第一战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刘体仁两战付出了近二千人伤亡的代价,攻下了原飞熊、英武两处要隘,由此凤阳城以南,再无成建制敌军。
  而阿济格原本自信满满地想打刘体仁一次歼灭战,愣是打成了自己损兵折将,不但一千骑兵几乎全歼,连主将爱松古都身死当场。
  最让阿济格震怒的是,姜瓖竟将一万汉军带去了敌人阵营,此消彼涨所带来的损失,那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当然,姜瓖实际上带来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也就六成上下,因为在来的路上,还躺着二千多具尸体。
  但不管怎样,凤阳府里,阿济格完全碾压广信卫的兵力优势,根基已经开始动摇。
  要知道,阿济格己部旗军,仅不足万人,号称十万大军,其实主体是原徐州驻军,而这支驻军的成份更是复杂,是河南、陕西,甚至山东各路降清明军的大杂烩。
  而姜瓖的反叛,给这支军队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开头。
  这让阿济格引起警惕,自然,以他的脾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监视、圈禁、解除汉人将领的军权。
  可这样一来,凤阳城内,军心更加浮动。
  ……
  相较于刘体仁的幸运,李过是啃上了硬骨头。
  不但是硬骨头,还是腿骨,没肉、光杆,牙口稍有不好,就得崩掉门牙的那种。
  阿济格麾下有员大将,名叫巴颜。
  听名字,都认为是满人或者蒙人,可他却是个汉人,至少有七成以上,是汉人的血统。
  巴颜的父亲李永芳,都是大名鼎鼎、无人不知的汉奸,可以说,他开创了明将降清的先例。
  李永芳原为明驻抚顺边军的游击将军,万历年间被努尔哈赤一封带着恐吓和利诱的信招降,他降清后,努尔哈赤倒也没食言,不但授了三等副将,还娶贝勒阿巴泰之女。
  在随努尔哈赤伐明时,已经授三等总兵官。
  所以,巴颜早已不将自己当汉人,私下里还以自己身上有汉人血统为耻。
  这样一来,但凡与明军交战,杀起汉人来尤凶狠,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洗涤他身上汉人的血液一般。
  正是巴颜这种对汉人狠厉的表现,满人确实将他当成了自己人。
  阿济格是十分信任巴颜的,这才让巴颜率一万二千人进驻临淮,依为犄角。
  李过所带的人马已经不多,不足万人。
  好在将士这些天在宝坻养精蓄锐,士气还是高涨的。
  所以一到临淮城外,稍加整肃,李过就悍然下达了攻城命令。
  但李过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临淮做为凤阳城的卫城,怎会对李过大军来犯,竟无一丝反应呢?
  至少也该得斥侯侦知,向南作出戒备才是……再不济城墙、城头也该多派些守军警戒才对。
  可如今的城头上,依旧是如常的守军巡逻,似乎对渐渐逼近的广信卫视而不见。
  这种情况,就算是个战场雏鸟,那也该警惕起来才对。
  但李过却不管不顾,悍然下令攻城。
  李过傻吗?
  其实不傻,人嘛,到了每个分岔路口,总得作出选择。
  李过开始时,确实想保存实力,麾下广信卫到现在已经壮大成近五万人马,这要是放在任何一个不是主战场的地域,那就是个土皇帝,至少也是一方诸侯啊。
  为吴争去拼命,李过确实有些不甘心,倒不是说李过看不起吴争,而是李过认为,想让他效命,至少得是将来的皇帝。
  可惜,吴争越来越没这个意思了,李过虽然不解,但有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家意图如何,关自己何事?
  所以,李过就想着在吴争旗下混日子、坐观其变,再谋日后。
  可吴争突然往江西一行,不但让李过的计划落空,更使得长子丧命。
  李过心中真没记恨吗?
  恨还是恨的,纵然长子不是吴争亲手所杀,可也逃不开关系。
  但这种恨,还上升不到不共戴天的程度,毕竟是自杀,人要是自己想死,谁也拦不住不是?
  对于阿济格,李过从始至终就没有过投靠的想法,一切都是虚于委蛇,但虚于委蛇之中,也不乏一丝真心,怎么说呢,就是安于现状,最好双方相安无事,要打,别人打去。
  可吴争的一封申饬令,彻底断绝了李过脚踏两只船的想法,等于将广信卫的退路给堵死了。
  也就是说,要么遵令进攻,要么假戏真作成为叛军。
  李过和刘体仁做出了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背诵初衷,不如拼死一搏。
  杀鞑子,便是初衷!
  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好决定了,退是死路,进也是死路,不如死在进路上,也能搏个青史英名,为高一功那路广信卫打出一份功劳,也好让广信卫在北伐军中占有一席之地。
  李过不是不清楚事有反常必为妖的道理,但他没得选择,之前已经消极怠战了,如果现在再消极怠战,那么……一世英名,付诸东流,如何甘心?!
  准备打一场绝户战,打出忠贞营的威风来,让吴争和所有北伐军将士都看看,忠贞营上下也是响当当、敢死的汉子。这……就是李过不管不顾,悍然下令攻城的真正原因。
  巴颜出身行伍之家,征战沙场多年,指挥若定。
  试想,一个年纪仅而立之年的汉人,已经晋为满清一等伯爵,他立过多少战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