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6/1807

  “噢……那是好事啊,应当庆贺!”吴伯昌高兴起来,可瞬间就收敛了笑意,“你这是哄你爹呢?如果战事大捷,你就更不用北上了!”
  吴争呵呵笑了起来,“爹果然是明白人……确实,之中有意外发生。新坝大捷不假,但没等钱翘恭、鲁之域趁热打铁收复海州,岳乐率一万多大军增援海州了,接报时,岳乐已经到达海州……由此看出,清廷是早已意识到了海州的重要性,这才数日前就已经派岳乐南下了。”
  “那你是去海州率军与岳乐的大军厮杀?”
  “是,但也不是。”
  “何意?”
  “如今凤阳、泗州、海州三处战场皆是敌我僵持状态,唯有海州方向有了突破的可能……爹知道,大将军府连年战争,财力已经不济,这场战事如果长时间持续,大将军府就会被拖垮。所以,儿子是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事……”
  “你是说,你去海州……是想在三个战场中,选海州为主战场进行突破?”吴伯昌虽然年纪大了,可思维依旧敏捷,他瞬间就听出了吴争话中之意,“那岂不是更凶险?早和你说了,迎李海岳入门,这样,晋王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吴争抿了抿嘴,再次笑道:“晋王也没说不助我一臂之力啊?爹,这次北上危险是有,但应该是有惊无险……有第一军数万虎贲在侧,儿子安全得很。”
  吴伯昌看着吴争,沉默良久,他知道,拦不住儿子,也不该拦。
  “去吧……”吴伯昌挥了挥手,将脸微微扭向一边,“如果事不可为……须记得家中妻儿……还有,爹在,大不了……咱们再回平岗山去。”
  吴争鼻子一酸,趁着点头将头低了下去,“儿子谨记。”
  ……
  吴争北上,那是经过大将军府诸公共同商议,形成的共识。
  危险确实是有,但吴争也没哄骗父亲,确实不凶险。
  扬州、淮安也在大将军府治下快一年了,泰州、吴淞二卫正在前线,加上第一军已经渡江,这样的规模,吴争若还有有不测,那就没话好说了。
  但真正让诸公形成共识的,并不是吴争北上没有凶险,而是必须北上。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是万乘之尊?
  诸公赞成吴争北上,最大的原因,还在于吴争提出的战略,那就是能“以奇胜”就绝不“以正合”,能打局部胜战就绝不决战。
  这个战略思想,符合如今大将军府的现状。
  北伐军拢共就二十万人,那是大将军府上下,省吃俭用才“置办”下的,损失一卫,那就短时间内很难补回。
  而清廷,在横贯东西,陕西、河南、山东一线,部署了不下三、四十万大军。
  这样的战线,绝不能并头齐进,须单点突破,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不断地扩大战果,让清廷的伤口不断流血,直至伤重无力回天。
  那么,新坝大捷,无疑是撕开了清廷阵线的一个小缺口,把这个缺口扩大,也就是说,收复海州,打开进军山东的大门,这无疑是投入最少,回报最多的战略方案了。
  吴争就是这个意思,大将军府诸公也认同。
  但,吴争真要这么做吗?
  如果是,他就不需要北上了。
  如今的吴王,等于是华夏反清最亮丽的一杆旗帜,再大的事,也没有吴王殿下的安危重要。
  只要大手一挥,一声令下,囤于江都、泰州、通州一线的第一军,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北进。
  吴争还需要自己去吗?
  他麾下猛将如云,反观清廷在这些年里,已经被吴争剪去了最得力地几张羽翼,譬如多铎、博洛,直至多尔衮。
  虽说相较于建兴朝、大将军府,清廷的实力依旧强大,但此时的北伐军已经不再是三年前的北伐军,清廷,也不再是三年前的清廷。
  那吴争北上,究竟是何意图?
  原因很简单,清廷岳乐派率大军增援海州,让吴争意识到,自己认为海州是突破口,清廷一样知道,那么,连敌人都知道了,突破口就不再是突破口,而是“坑”、血肉磨坊。
  意识到这点的吴争,怎么可能将他赖以生存的第一军主力投放到海州去?
  但,吴争终究是决定将第一军主力投放到海州。
  这话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然。
  第一军只能投向海州,不仅如此,吴争还将自己做为筹码,押了上去。
  吴争,加上三万第一军,还有鲁之域的吴淞卫、钱翘恭的风雷骑……说说都要半天,这阵容,说它是要打开场决战,绝不会有人怀疑,甚至自己人都信。
  清廷会不信吗?
  它能不信吗?它,敢不信吗?
  如果不信,那便假戏真做。
  如果它信,那便实中有虚。
  那真正的尖刀在哪?
  在吴争,心里!
  套用一句武侠小说中的话,手中无刀,心中有刀,啥,都是刀!
  
第1678章
实则虚之
  不难看出,吴争在下一盘棋。
  甚至,他将自己也放入棋盘,成了棋盘中的一枚棋子。
  按理,已是吴王的他,是不需要亲历险境的。
  大将军府新生的政权,正如旭日东升,可反观清廷,已显疲态,它就象一个壮汉,明明正当年,可惜琐事太多,日夜征伐,精力早已透支了,关键是它的内腑也不争气,故在江南几度碰壁之后,再无力蛇吞象,过早地显出垂暮之态。
  可毕竟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强过它与打死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伟人曾经说过,“灰尘不扫,不会自己跑掉”,如今的清廷,在吴争眼中,就是灰尘,只是这灰尘……有些厚实。
  扫掉它,须得付出无数江南勇士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这是吴争无法忍受的。
  明末死得人太多了,大明朝鼎盛时,在册人口已过一亿一千万,可如今,人口最密集的江南,仅只有三千多万,这还是算上了扬州、淮安二府的情况下。
  不能再这么死人了,否则,就至少需要繁衍两、三代人,华夏才能振兴,吴争等不了这么久。
  于是,他开始筹划这局棋。
  清廷不管想不想绕,也不管它怎么绕,山就在那。
  这,就是阳谋。
  ……
  阿济格最近是真苦恼。
  原本成竹在胸的凤阳大战,却因一些“小事”,突然间就失控了。
  先是姜瓖这条喂不熟的狼,竟突然临阵倒戈,不仅以下犯上杀了主将爱松古,还带着己部五、六千人投了广信卫。
  这样一来,已经孤掌难鸣的刘体仁部,摇身一变,反倒大有喧宾夺主之意了。
  虽说阿济格倒不是太在乎爱松古的死活,可派出去一万多人马,突然化为云烟,这换谁也难以接受啊,更令阿济格头痛的是,双方实力的此消彼涨。
  当然,阿济格能应付。
  他难以应付的是,近在咫尺的临淮,正被李过发疯似的强攻。
  这太危险了,原以为击溃刘体仁部,李过进攻临淮的军队,就会因为后路被断,不得不撤兵,可刘体仁不溃,反而风生水起地壮大起来,这就给了李过进攻临淮提供了强大的后劲支撑,而李过悍不畏死、不惜血本的进攻,让阿济格有种难言的心悸……如果早几年,大军入关时,有这样的明军部署在山海关,那还有大清啥事?
  江南出了一个吴争,已经让人头痛了,如今再加一个李过……难道,大清的气运至此就结束了?
  阿济格甚至不愿意去想,如果姜瓖率部加入李过进攻临淮的作战,那临淮城会如何?
  如果仅仅是这两个问题,阿济格还可以勉强应对,毕竟手里还有五、六万兵马在手嘛,其中他的嫡系旗军,大部分未动。
  可问题是,阿济格怎么也想不到,罗科铎和多尼竟会死于衡阳,区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令阿济格汗颜、懊恼的是,二人竟死在一群庄稼汉、土包子手里,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丢尽了先人的脸了。
  就算再政见不合、立场不同,可阿济格从不否认郡王罗科铎是员不可多得的勇将、帅才,偏偏阴沟里翻了船。
  不过阿济格倒是庆幸,多尼是随罗科铎去的,不然,他还得写道折子自辩,以应付朝廷中那些汉臣在皇帝小儿那吹自己的阴风,说自己有意借刀杀人,将多尼送于敌人刀下。
  三个问题,阿济格是真应付不过来了。
  僧多粥少啊。
  手中五六万兵马怎么分配?
  救一路绰绰有余,救两路勉为其难,可要救三路,那真要人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