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7/1807

  除非凤阳城不想守了,阿济格一时间,陷入了极端为难之中。
  他唯一当即做出的决定,就是向兖州求援。
  ……
  都说好的不灵,坏的灵。
  阿济格还真没猜错。
  刚刚临阵倒戈的姜瓖,在确认吴王、夔国公同意封他为广信卫副都指挥使之后,“雄心”大振,他毫不犹豫地与刘体仁一起,挥师北上。
  也对,这个时候,还需要为李过断后吗?
  两个要隘攻破,凤阳城来得增援一大半投了广信卫,就算阿济格再一次派出大军增援,那也是远水够不着近火了。
  已经不需要断后,只要两路兵马合为一处,就是一个坚实的存在,进攻略显不足,自保,无虞!
  ……
  在临淮城下,打到不择手段的李过,终于松了口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刘体仁、姜瓖率部来援,两路大军加起来快两万人了。
  如今伤脑筋的再不是李过,而是临淮城内的巴颜老弟了。
  被李过不分敌我轰掉的城墙上二千多守军里,有多半都是巴颜的嫡系。
  如今他的手中,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那支骑兵了。
  可惜,守城嘛,骑兵做啥用?
  在三次向凤阳城求援不得的情况下,巴颜老兄终于捺不住性子了,他要死里求生!
  骑兵,本来就是个进攻兵种。
  加上满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守城,也对,满人住得是帐蓬,过的是游牧日子,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才有了首都,没有城池,哪擅守城?
  巴颜确实“勇猛”,他奇葩地下令,骑兵全员在广信卫停战休整的短暂空隙内,开城门发动反击。
  确实够“勇猛”,他甚至完全不顾,此时城外两路广信卫已经会合,还多了姜瓖五、六千人。
  这是什么比例?
  近一比六、七的比例。
  但巴颜绝不认为他是找死,而是为大清、为皇上、为朝廷尽死忠!
  天晓得,这个不是满人的满人,竟会有这种坚定的忠诚。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被吴争视为“不可不防”、被李过视为“三姓家奴”的姜瓖,主动请战,率己部硬撼,迎击巴颜二千多骑兵。
  而李过和刘体仁,反而成了协从,由两侧为姜瓖压阵。
  当漫天的弓弩,伴随着沉闷的火枪击发声,可以想象,再精锐的骑兵,也抗不住三面受敌啊。
  此战,姜瓖以伤亡一千八百多人的代价,全歼巴颜所部骑兵,由此,他当仁不让地坐实了广信卫第四把手的位置。
  可,这也就给之后的广信卫分裂,埋下了不可逆的种子。
  当然,这是后话了。
  
第1679章
比吴三桂更可恨的大汉奸
  盱眙城,战火已经持续了近半个月。
  从开始北伐军进攻,到如今北伐军守城。
  主客易位,战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城外,从临淮、凤阳城赶来的清军,已经高达二万之众,可城内,池二憨、史坤、黄大洪三部分加起来,此时已不满六千人。
  城外清军集结了不下十门三千斤红夷大炮,对盱眙西门是日夜狂轰滥炸。
  好在黄大洪见机快,早下令用土木封堵死了城门。
  而清军红夷大炮是直射炮,就算抬高炮口,也无法象曲射炮那样对城内进行准确射击。
  这就使得城外大炮,也仅仅只能轰击城楼、城门、城墙,无法对城内守军的有生力量进行杀伤,更多的,是对城内守军的威慑。
  西城门在连续的战火荼毒下,早已伤痕累累、残破不堪。
  可六千对二万,近半个月愣是没让敌军攻入城内,这不得不说说两军的对比了。
  守军这边不用多说,池二憨、史坤所率的是号称北伐军最精锐的第一军。
  这支军队,一直被吴争视为“禁脔”,向来不轻易示人。
  清廷想要了解它,往往只能旁敲侧击,从细微处去猜测和预判。
  譬如兵员的组成,粮饷的多少,火器的普及程度等等。
  但这次,第一军在盱眙城牛刀小试,仅半天功夫,轻松拿下了有二千清兵防守的城池,火力之密集、士兵之勇悍,已经被赶来增援清军获知。
  而之后长达十多天的搏杀,让城外清军越来越没自信,能轻易攻下这座并不大、也并不坚固的小城池。
  那么,城外清军真敢无视阿济格帅令,消极殆战吗?
  这还得从这支清军的主将说起。
  众所周知,阿济格此时拥有的十万大军,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原徐州八万驻军。
  这八万驻军良莠不齐,其实是一个当时降清明军的大杂烩。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以及湖广、江浙,只要没什么意外,清廷就将这些降军往徐州囤积。
  自古以来,徐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廷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徐州离京畿不远,万一有事,便于弹压。
  二则,清廷当时已经有了蚕食整个华夏的打算,将这些军队囤于徐州,便于向各个方向派兵。
  而这八万人中,并不包括象姜瓖这样追随阿济格多年的降军。
  譬如,这八万人中,兵力最多的就莫过于清廷一等精奇尼哈番(相当于子爵)的左梦庚所部。
  左梦庚,原明名将左良玉之子。
  在他爹左良玉死后,愣是率他爹二十万旧部降了清。
  从他为恶的程度,完全不下于臭名卓著的“大汉奸”吴三桂。
  吴三桂降清,多少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很尴尬,崇祯已经上吊,他夹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虽然同是汉人,但是毕竟大顺军逼死崇祯皇帝,算起来是吴三桂的仇敌。
  在吴三桂看来,大顺军是远不及清军的,与其与“仇敌”合流,那还不如投降清军呢。
  至于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是戏说,听听也就算了,不能太当回事。
  但左梦庚却不同,崇祯上吊,他爹左良玉还是大明忠臣,时为宁南伯的左良玉,还为弘光朝镇守武昌。
  二十万大军哪,说它是当时弘光朝最强大的军队,一点都不夸张。
  可为何左良玉要“反”?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左良玉的成名,不是在关外与清军作战,而是镇压农民军起义,以农民军将士的人头,不断累积战功,先被拜为平贼将军,后来又被封为宁南伯。
  这么一说,脉络就清晰起来了。
  左良玉为弘光朝镇守武昌之时,正是李自成被清军赶出顺天府,一路溃退南下之时。
  大顺军好退不退,偏偏往左良玉辖地退。
  要知道,这两方之间的仇恨是巨大的,刚才也说了,左良玉的发迹,那完全是靠杀农民军的。
  可问题是,在崇祯最后几年,大顺军实力不断壮大,原本杀“贼”杀顺手的左良玉,在面对大顺军时,已经败多胜少。
  也就是说,被大顺军打出心理阴影了。
  而那时大顺军虽说是向南溃退,可毕竟有三十万人马,兵力远胜于左良玉。
  加上李自成那时还活着,左良玉确实是怕了。
  他急中生智,趁着弘光朝当时正在发生了“假太子”案,于是便假称奉“崇祯太子”旨意,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领他自己的全部军队,向当时南明的首都应天府进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