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2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8/1807

  事情很明显,左良玉并不想真“反”,他只是想换个地,避避李自成的风头。
  可这支弘光朝最强的军队倾巢而来,确实吓坏了当时的弘光帝和一应群臣,心想,这还没亡于鞑子之手呢,倒先亡于自己臣子之手了。
  如果左良玉当时真率兵进入应天府,或许弘明还未必这么快玩完。
  因为这二十万大军毕竟不是纸糊的。
  可惜,老天不答应啊,大军刚到九江,左良玉就病死了。
  树倒猢狲虽然没散,但人心、军心散了。
  之后,弘光朝从江西调来靖国公黄得功,两军一场火拼,左部大败。
  那么问题更加严重,这二十万大军面临着在弘光朝和清军之间抉择。
  可叹的是,左良玉好歹自称大明忠臣,可他的儿子左梦庚,却是个孬种。
  左梦庚犹豫再三,愣是头也不回地率军投清,而他当时的投降对象,就是英亲王阿济格。
  这么一来,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弘光朝,一朝之间,就折损了原本实力最强的军队。
  这可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的折损,那是成建制地投降了敌人。
  此消彼涨啊!
  这直接引发了弘光朝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迅速败亡。
  从而印证了一句话,坚固的堡垒,永远是在内部被攻破。
  左梦庚,其罪,当诛!
  其实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虽然被皇权所忌,但并非是罪不可恕,特别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连民军、义军,隆武帝都能联络,何况本就是自己的臣子?
  而左梦庚最多算个从犯,他爹死了,不管是归附还是被朝廷“招安”,有功无过啊,至少也是功过相抵。
  可惜,左梦庚愣是一条道走到了黑,连累弘光朝防务迅速崩溃,更连累了江南无数汉人惨遭鞑子屠戮。
  
第1680章
不可阻挡的演变
  而原徐州驻军,最多的就是这支被左梦庚带沟里去的军队将士。
  左梦庚当时被清廷封授为一等精奇尼哈番,他的军队也被清廷划分之后,分散于清军各部中,譬如反附后叛的金声桓,就是左梦庚那支降军的一部分。
  战斗力强的被分散开去,战斗力弱的老弱病残,被滞留下来,成了徐州八万驻军之一。
  那么,盱眙城内外两军的对比,就不言而喻了。
  可有一点,这二万军中,也是有真金白银的。
  清廷多罗贝勒拜音图,被阿济格任命为进攻盱眙的主将,随他而来的,便是货真价实的镶黄旗旗兵,兵力不多,一千八百精骑。
  拜音图努尔哈赤之侄,妥妥的清廷宗室。
  可惜,多尔衮已薨,坐党附罪,拜音图亦受牵连,原本该削爵、幽禁、削宗籍的。
  幸好阿济格奉旨出京,接手徐州大军,镇守凤阳。
  拜音图这才被清廷特赦,随阿济格来到了凤阳府。
  原本,敌人的敌人,应该是朋友,至少该是盟友,但拜音图既然受朝廷指派,自然就被阿济格所忌惮,由此,不管怎么解释,也无从解释,拜音图实际上就被阿济格摒弃在权力中心之外。
  此时,阿济格已经到了火烧脚后跟的程度,依旧不忘借刀杀人啊。
  实际上,如今三个战场,有两个在凤阳府,阿济格已经很清楚,广信卫都这么难调理,何况是被吴争深藏的北伐第一军。
  调重兵至盱眙,一来是对盱眙势在必得,二则是借机剪去拜音图的羽毛,最好因此战获罪,赶回顺天府去。
  而阿济格真能如愿?
  要知道拜音图辈份可要比阿济格大一辈,阿济格得管拜音图叫叔。
  都说吃过的盐比吃过的饭多,拜音图能不明白阿济格心中那点小九九?
  于是,拜音图到了盱眙城外之后,下的唯一一道命令,那就是红夷大炮可劲地轰,不担心炮弹、火药,凤阳城管够。
  至于之前那些清军攻城计划,也被拜音图阻止。
  用拜音图的话说,明明可以大炮解决的问题,就用不着将士拼命。
  听听,听听,多么地爱兵如子啊。
  之上综述,就是北伐军坚守盱眙城半月未失的主要原因。
  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正是待罪之身的拜音图,终究抗不住阿济格一而再再而三的畅饬令。
  阿济格在得到了兖州多尔博的明确答复,同意出兵增援凤阳府之后,立马精神抖擞,决意将盱眙做为反击的突破口,准备与北伐军见一真章了。
  那么,拜音图就抗不住了。
  建兴二年,八月初三,凌晨。
  盱眙争夺战,再次进入了白热化的攻防激战中。
  ……
  盱眙城内,县衙。
  池二憨、史坤、黄大洪三人在争论。
  但他们争论的不是该不该坚守或者该不该撤退,他们争论的是,该不该急报杭州府,向吴王求援。
  战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这三人的任务是突袭,不,准确地说是偷袭泗州。
  可如今局势大变,已经完成不了偷袭,那么,处于绝对兵力劣势下的守军,有没有必要再在此消耗兵力,作均为的牺牲?
  这才是三人争论的重点。
  特别是史坤、黄大洪,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
  史坤认为,只要没有接到撤退命令,那就必须按原计划行事,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轻言撤退。
  可黄大洪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人奉命至天长时,吴王并不知道眼下这一切变局,那么,做为前方将领,有必要去提醒、劝谏主公对命令进行必要的修缮。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人相持不下,把目光都投向了池二憨。
  池二憨是三人中,最接近吴王的人,也是最后来的。
  自然最有发言权。
  可池二憨也不知道啊,他率军出发时,海州还没有被攻破,广信卫也还没对临淮发起强攻,姜瓖也没临阵倒戈。
  从这方面来说,黄大洪的说法是对的。
  可反过来一想,史坤的话也有道理,小安子总揽长林卫经年,按道理,各处战场的战况,少爷一定是获知了的,既然没有新的命令传来,那定有少爷自己的道理。
  做为少爷的亲随,池二憨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自家少爷的决定。
  从这方面来说,池二憨更倾向于史坤的意见。
  难决之际,老实的池二憨做了一个滑头的决定——一面派人急报杭州府讨令,另一面,坚定执行原坚守盱眙、择机占领泗州的命令。
  盱眙这座小城,从刚开始的偷袭战,变为争夺战,到此时,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了双方殊死搏杀的战场。
  ……
  清廷因嗣亲王多尼、多罗平比郡王罗科铎的死震动。
  区区不名一文的小镇,折损了大清朝两王,噩耗传至京城,朝野俱惊!
  如果不是已经隐居宫中、退让一线的布木布泰和洪、范等人的力劝强阻,愤怒的福临,已经下了追责阿济格的旨意,并一时激愤,决定要率新军亲征。
  太可怕了!这是济尔哈朗在退朝之后,抹着额头的冷汗,对洪、范二人说的。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福临亲征,但只有布木布泰的话,起了作用。
  布木布泰是这么对福临说的,“皇帝啊,当年天津卫乱民造反,短短一个月,乱民人数超过三万之众,皇帝那时哭着要退回关外……可还记得?”
  这话让福临顿时冷静下来,少年人嘛,血气方刚,在所难免,可福临就象是温室中长大的花儿,经不起风浪。
  他虽有为明君之心,可终究难敌心中的恐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