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4/1807

  而孙可望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眼前的果实,一路紧追马维兴残部不放。
  两日后,白文选返回商城,这才知道发生了巨大变故。
  急怒之下,调集城中所余一万多人马,北向准备接应马维兴,并与其会合。
  不想,行军途中与逃回的马维兴残部撞个正着。
  这才知道马维兴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白文选在这个时候,应对有了分寸,他从马维兴口中得知,孙可望仅一万大军,他自恃手中还有近二万人马,觉得还有扳回一局的可能。
  于是,两军会合一处,迅速向北。
  追来的孙可望一见白文选、马维兴调头迎击,他也迅速调头向北,竟不与战。
  要大西军的将领打惯了顺风仗,在这两年,因北伐军在沿海牵制了最大数量的清军和清廷的精力,使得大西军将领几乎未尝败败迹。
  他们打的仗,要么是敌人的孤军,要么打得是存量没有援军,所以,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白文选犯了和马维兴一样的错误,他认为孙可望地闻风而溃,于是一声令下,一万多大西军迅速向北追击孙可望。
  这一追,追过马维兴被伏击的铜钟店,再追过真阳。
  如果白文选稍居警惕之心,就该在真阳城停下脚步,可他却执意继续追击,当然,这不是白文选不识兵法,而是他也清楚,阿济格大军随时会到达汝阳,他想既然敌军已溃无心交战,那就一股作气直捣黄龙。
  若是真能一战攻克汝阳城,那就是坏事变好事,将功折罪了。
  正是这种莽撞,白文选错失了最后一个保全自己的机会。
  白文选、马维兴所部,在真阳之北杨庄店,被再一次伏击。
  在遭遇四面八方敌军的围攻时,白文选、马维兴才发现,原来阿济格所部,其实早已到达汝阳,而他们遭遇的伏兵,就是阿济格大军中的一部——八千骑兵。
  杨庄店一战,大西军痛失二万四千精锐,主将白文选、副将马维兴被阿济格生擒。
  而这时,李定国方才率五万主力抵达商城。
  惊闻噩耗,李定国捶胸跺足之余,尚不忘将此坏消息传给吴争。
  而此时,大西军的兵锋已折,进攻无力,只能选择固守商城了。
  但阿济格、孙可望岂肯罢休?
  他们也懂趁他病要他命的道理,清军挟杨庄店大胜之势,悍然南下,欲夺回商城,将大西军赶出河南地界。
  李定国陷入了进退不得的困境,手中五万人马挤在区区商城一隅之地,不用说补给不便,更难腾挪。
  可问题是,用三万精锐,换来的商城,怎能说放弃就放弃?
  真要放弃了,先不说难以面对大西军将士,李定国更难向永历帝交待。
  李定国这时心神也乱了,按理,他应该明白此时撤退给大军休整时间的重要性。
  可他没有撤。
  因为,李定国自己,也不甘心!
  
第1769章
亡国之兆
  两天之后,率大军而来的阿济格与李定国在商城以西、灌河东岸,狠狠打了一仗。
  这一次交手,大西军没有保持住这二年来战无不胜的定律,以伤亡六千多人的代价,仅换得了斩杀清军不足三千人。
  一向勇猛、身先士卒的李定国,也被敌军流矢射中左臂。
  此战之后,李定国下令固守商城,再无力气出城迎战清军了。
  至次日午后,阿济格与孙可望共同完成了对商城东、南、西三面包围,攻城之战一触即发。
  留给李定国的选择不多了,要么死战,要么撤退。
  一直不肯让建兴朝和北伐军染指河南的李定国,这时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在给已经移跸湖广衡阳的永历帝派出信使的同时,另派人向吴争求援,同时,向距离商城最近的庐州建阳卫、京军廖仲平左营和凤阳府池二憨部紧急求援。
  ……
  此时清廷朝堂,久决不下。
  几方人马吵翻了天。
  难道他们真不知道局势已经危急到了存亡关头了吗?
  当然不是,至少除了福临之外,其它的皆心知肚明。
  可他们依旧在争吵个没完,为的,就是抢夺福临后组建的那支新军的统领权。
  福临想亲征,原本这没什么可指责的,兖州离京城并不遥远,皇帝亲征,未尝不可。
  但这道诏令,愣是被叔王、洪、范等人封驳了回去。
  理由很简单,皇帝尊贵,不可轻易出宫门,何况是京城,更何况是战场,刀剑无眼啊。
  这一幕很熟悉,从古至今,除了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士大夫们都是这般“苦劝力谏”皇帝的,原因也不复杂,试想,一旦皇帝真正与民、与军同乐,那么太多的事,就瞒不住了。
  就象清朝有个皇帝,出宫吃了一回鸡,才明白原来吃一整只鸡才八十多文钱,而不是御膳房帐中所记一百二十两。
  既然福临无法亲征,就必须有人统帅大军南下。
  这人选怎么来?
  谁举荐?
  谁有资格举荐?
  这就成了清廷朝堂争执不下的原因了。
  可以说,对于此时的清廷,掌新军者,掌清廷。
  朝堂有三种声音,一是由博洛统帅,他本就是十万新军中健锐、火器两营都统,况且他是宗亲亲王、福临的堂兄,做为新军大将军可谓名正言顺。
  可福临横竖不肯答应,也对,原本就安排博洛镇守天津三卫,如果再给博洛两营兵马,这一去,岂不隐隐与朝廷分庭抗礼了吗?
  到时福临想收回兵权,博洛不答应怎么办?
  朝廷还有财力再编一支新军吗?
  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加授鳌拜大将军,将新军置于他的麾下防御兖州,鳌拜也是三朝元老,军功赫赫,反正他此时已经在兖州了,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顺理成章嘛。
  这个提议很受朝臣追捧,可博洛不答应啊。
  博洛为端重亲王,鳌拜虽说有着巴图鲁“满州第一勇士”的称号,可说死也只是个一等侯,让一个亲王屈居一等侯之下,这不可笑嘛?而博洛显然不会放弃健锐、火器两营的兵权。
  朝廷若硬来,如今收拢了原多尔衮一派官员的博洛,显然不是好相与的。
  最后一种声音,其实是妥协与调和,那就是让福临以亲征的名义遥领大将军,以遏必隆、博洛为副将,各领虎枪营、神机营和健锐、火器营,分别由河南、山东两个方向南下,应对大西军和北伐军的进攻。
  这个方案,得到了福临的认可,也让博洛说不出异议来。
  可接下来,对这场战争的定性,几方又争执上了。
  究竟是决战亦或是以战促和,局部战或国战,这关乎朝政的侧重点究竟是经济为主还是战争为主。
  济尔哈朗坚持认为,此时不是与建兴朝决战的时机,为了满足福临组建这十万新军,国库已经跑耗子了,而晋商那也刮得狠了,以至于如八大皇商投向洪、范,这是济尔哈朗心中的隐痛,也是他执掌宗人府被宗亲诟病的最主要原因。
  否则,博洛入京,不至于如此轻易就将多尔衮一派被压制的官员,重新聚集起来,这其中,在京宗室在暗中帮了博洛不少的忙,济尔哈朗心知肚明。
  可要以此向宗室动手,济尔哈朗还没这打算,毕竟,他还向争取宗室的支持,为他登极奠定基础。
  而一向标榜以“皇上”、“国事”为重的洪、范二人,此时处于摇摆境地,他们既欲与建兴朝决战,可又担心投入江南商会的巨额钱财安全,就算将江南商会在江北开设的分会全部查封,那也是杯水车薪啊,无非是些店铺、人员及些许流动资金罢了,连店铺都是租的,值不了几个银子。
  江南商会筹集的银子主要去向有三个,第一无疑是填了吴争大将军府财政司的坑,第二项也是着了吴争的道,大量购置了松江新城,城内城外的闲置土地囤积,虽说地价是天天涨,可要想变现,那就呵呵了,怕是抛售出一成,就能将地价打回谷底去。
  第三项相较前两项,要稍微好些,一百六十余条六百至八百石的大海船,月月往来于南北,从事着寻常商人无法企及的禁榷生意,这才是江南商会不断涌入流动资金的财源,用日进斗金形容都是不足的,应该叫日进十斗金、百斗金才合适。
  如果打一场局部战争,双方都可以无视商贸往来,可真要打一场决战、国战,那么首先封禁的就是这些禁榷生意。
  有道是船小好掉头,寻常商人可以将生意及时转向南北各自的内部,可江南商会那就得坐以待毙,单就这一百多条大海船、数万南北雇员,失血的速度,一样可堪称豹的速度。
  倒不是洪、范舍不得这些钱财,当然,确实也舍不得。
  可真要与国战起了冲突,他们二人作出放弃向外之物的觉悟,还是有的。
  问题是,他们能舍弃身外之物,别人,他们的拥戴者们能轻易舍弃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