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6/1807

  此时,冒襄、李颙就在这屋子的窗口,向里望着。
  不是二人吃饱了没事干,实在是冒襄见猎心喜,想当年,多尔衮长年征战,灭了多少部落,占了多少城池,特别是灭了朝鲜(朝鲜),几乎将朝鲜国库搜刮得一干二净,连人口都不放过,只要是青壮、女人、孩子,见一个要一个。
  现在,第一代的满韩后代已经长成。
  满八旗中,不乏就些新生代。
  所以,打多了胜仗,多尔衮手底下,最不缺的就是兵器。
  多尔衮被“赶出”京城时,就已经打算占着山东不回了,所以,身边带着不少的好刀、好剑。
  此时,这被封在这间屋子里。
  冒襄虽说是文人,可文人佩剑,也是这时一种时尚,不知道从哪听说这屋子有好剑,这不,硬拖着李颙来“欣赏欣赏”了。
  “辟疆兄,咱可是一早就说好了,只看不取。”李颙太了解冒襄了,不得不再次叮嘱。
  “晓得……晓得了。”冒襄不耐烦地虚应着,“可都说宝剑赠英雄……你瞧,那边架子上那柄……啧啧,就那剑柄上镶的几颗大珠,就足见此剑不凡啊……唉你说,王爷样貌也算风流倜傥,咋不想着在腰间佩上一柄呢……宝剑蒙尘哪,暴殄天物……暴殄天物啊!”
  李颙不得不伸手拉拽了,再下去,保不准冒襄就要爬窗而入了。
  “辟疆兄……辟疆兄,走了,指不定王爷有事,正派人找咱们哪……”
  “不可能!”冒襄头也不抬地说道,“王爷是个乾纲独断之人……大事都在他心里谋划着,咱们哪,也就是在边上打打边鼓,有咱们没咱们……一个样。”
  这话还真说到了李颙心坎上了,李颙不象冒襄张狂,他性格内向,可性格内向不代表着他自视不高,投入吴王麾下快两年了,但凡出谋划策,吴王基本上都不采纳。
  李颙由此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是有才之人,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让李颙更加沉默寡言,而冒襄是他在吴王身边唯一说得上话的人。
  “辟疆兄……要不我与你一起求王爷,放你一任外官?”
  这话让冒襄诧异地回过头来,“去哪?”
  李颙轻叹道:“王爷身边不乏得力之人,且本人也是颇有城府之人……以辟疆兄的锦绣才华,哪怕放一任县令……总也好过这整日里碌碌无为。”
  “不去!”冒襄想都不想地一口拒绝。
  
第1772章
冒襄的判断
  李颙闻听一愕,“你不是常在埋怨王爷不纳谏言吗?之前怀庆……你不是埋怨王爷不从善如流,将好好一个制衡永历朝的良机平白错过?”
  冒襄古怪地看着李颙,许久,才呵呵笑道:“中孚兄认为,若王爷采纳了襄的进言,置晋王大西军安然于不顾……你作何感想?”
  “虽说你的进言,有失公允、大度,可细思之下,确实是一良策,既可防止永历朝肆无忌惮地北进,又可在短期内避免两朝之间发生战争……可颙在想,王爷若真这么做了,那与李闯、张逆有何不同?”
  冒襄哈哈大笑道:“中孚兄知我……王道霸业、有为之君确实令人向往,可真若怀庆王爷采纳了襄的进言,那我可真就要求外放了。中孚兄,伴君如伴虎啊!”
  “你是说……?”
  “对。”冒襄道,“王爷或许做不了一个明君,可能做个仁义之君也不错……总比天下一统之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要强。”
  远远地,传来一声喝,“冒襄,李颙,你们在看什么?”
  冒襄虽说只是个幕僚,可宰相门房还三品官呢,而李颙如今权知徐州府,敢这么直呼的,整个徐州城里,应该没有别人了。
  冒襄、李颙相视一笑,连忙转身施礼,“臣等见过吴王殿下。”
  “看什么呢?”吴王皱眉道,“孤要的徐州人口户籍名册,可整理妥当?”
  李颙应道,“臣已经整理好,放于王爷书房内……只是见王爷正在与诸位将军商议军务,没有进去打扰。”
  “城中百姓……特别是那些回城的大族、富户的安抚,进行得如何了?”
  “回王爷,基本安抚妥当……其实,这事并不难,经此一战,徐州城内人口骤降二成以上,且没了满族的侵占,那些无主之地和宅子,空出了许多,只要将这些大族、富户安置回去并给予相应田地即可。”
  “那他们……没有怨言吗?”
  “怨言?”李颙轻笑道,“城中八成以上的民众在王爷的政令下成了既得利益者,大族、富户能挽回些损失就已经千恩万谢了……何况,有我军虎贲驻扎城中,敢有怨言?”
  吴争点点头,咧嘴道:“如此甚好……但徐州光复,无论贫富,皆是子民,还得以理服人才是。”
  “是……遵王爷训令,以理服人!”李颙揖身道。
  吴争转脸看着冒襄道:“从怀庆一路上都没见着你,怎么……是记恨本王,躲着本王了?”
  冒襄沉着脸,一副怨怼的模样,道:“记恨王爷倒称不上,臣也不敢,只是王爷对军国大事皆成竹在胸,襄自感才能不足,自惭形秽,正与中孚兄商议着,是不是求王爷将襄外放……哪怕做一任县令也成。”
  李颙惊讶地看向冒襄,以为自己见了鬼了。
  吴争听了指着冒襄道:“少给我来这套……你冒襄可是被……呃,点了名的。”
  差点吴争就把“毛爷爷”三个字说了出来,好在反应快,及时止住了。
  可饶是如此,冒襄已经听见了,追问道:“敢问王爷,难道是有人向王爷举荐过襄?”
  吴争连忙转换话题,干咳一声道:“你们在此探看什么?”
  说着,吴争上前往窗子伸头。
  李颙赶紧上前道:“臣等只是见王爷与诸位将军商议大事,随便在府里逛逛罢了。”
  不想,冒襄却大声道:“王爷可不能做令宝剑蒙尘之事……”
  李颙听了大急,只是来不及阻拦,急得直跺脚。
  吴争回头,看着冒襄好一会,道:“你是在说,孤令你蒙尘了?”
  冒襄轻哼了一声,也不答话,就这么直视着吴争。
  吴争突然哈哈一笑,道:“好,好……好一个宝剑蒙尘,也罢,那孤就问问你,看你是真宝剑,还是金玉其外?”
  “请王爷赐教!”
  “唔……我军攻下徐州,剑指兖州,如今正攻滋阳,试问,若滋阳久攻不下,我军该如何应对?”
  “王爷是担心我军以寡击众,难毕其功?”
  吴争轻叹道:“兖州号称十万大军,除了沈致远二万人,多尔博尚有八万大军,仅以陈胜部北攻,确实是难为他了……况且鳌拜所率大军已经南下增援,留给陈胜的时间不多了,这么短的时间,想攻下滋阳……难啊!”
  冒襄呵呵笑道:“王爷问襄,我军久攻滋阳不下,该如何应对……可襄以为,滋阳城才是真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何解?”
  “兖州大军号称十万,可真正隶属多尔博的满旗精锐仅不足二万人,除去绍兴伯沈致三万新军,其余大多是驻京汉旗军……试问,清帝能容忍眼鼻子底下,多出一个国中之国吗?清廷之所以容忍多尔博占据兖州三府之地,无非是被王爷逼得紧了,无精力去处置兖州多尔博势力,可王爷之前与清廷叔王会晤,有和谈之意向,北伐军攻兖州,也是双方暗中达成的交易之一,清廷又怎会坐视不理?”
  “你的意思是说,兖州大军不足为虑?”吴争哂然问道。
  冒襄道:“一支号称十万人的军队,一旦令出数门,那便是一盘散沙,多尔博虽身出名门,可毕竟年少,加之承嗣不久,威望不足以震慑原多尔衮留下的骄兵悍将,更无法收揽住人心,只要清帝一道密旨,滋阳城内必定一片混乱,而此时我军进攻,便可一蹴而就,以犁庭扫穴之势,荡平兖州宵小……故,兖州大军是不是不足为虑,臣不敢断言,但我可断言我军攻滋阳,定可毕其功……王爷问臣,久攻不下如何应对之事,臣就不必回答了。”
  吴争笑了,这冒襄看事的本事确实有一些,其实吴争敢于让陈胜以寡击众,也正是判断清廷会“帮忙”,否则,真让北伐军独自攻破滋阳,那请神容易送神难,万一北伐军赖在兖州不走了,清廷岂不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所以,一旦北伐军出兵,清廷必定同时甚至超前发动,只有控制住了滋阳城,才能使北伐军无功而返。
  也就是说,清廷打的算盘,就是借北伐军之外力,引发城中危机、恐惧感,这样,原本就在兖州和朝廷之间摇摆的文武官员们,就不得不做出选择了。
  
第1773章
继续进攻
  让兖州文武在多尔博和福临之间做出选择,其实是个伪命题,不管是年纪还是地位,多尔博都难以与福临相提并论,那么怎么选,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正是有这种预判,洪、范二人才敢在大战之前,力谏福临对刚林、祁充格传出密旨。
  一旦清廷控制了滋阳城,那么清廷就立于不败之地。
  城中数万大军,北伐军想攻破,没有一、二个月很难,而清廷适时令鳌拜率军南下,就是在向吴争发出警告,我援军都来了,你退不退?
  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可吴争也不是个肯吃亏的主。
  吴争令宋安率锐士营数百里迂回,去阻击鳌拜,就是看出了清廷的算盘,只要将鳌拜大军挡住,不用多,十天足矣,那么陈胜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攻破滋阳。
  当然,吴争还是留了退路的,只派出宋安、钱翘恭两支偏师,一旦阻击不成,也可抽身而退,只是到时,就只能按清廷打的算盘,北伐军从兖州撤出了。
  这般部署,吴争只在心里筹划,可如今被冒襄一言,说了个八九不离十,确实让吴争对冒襄高看了一眼。
  就象是上天眷顾冒襄一般,就听府外传来喧哗声,“……急报……大捷……滋阳大捷!”
  ……
  “恭喜王爷,贺喜王爷!”
  冒襄、李颙喜形于色,同声相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