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7/1807

  这确实是天大的喜讯,虽然心中已经有猜想,可真正成为事实了,吴争胸口涌起一种狂喜。
  滋阳大捷代表着吴争梦寐以求的缺口,终于被撕开了,不,是被扯大了,大到可以不用去管西北、东北方向的清军,北伐军兵锋可以直指清廷京畿了。
  喜极反而有种虚脱的感觉,吴争慢慢转身,身体因激动有些摇晃。
  李颙看见,忙上前一步,想要搀扶,却被吴争摇摇手制止。
  “冒辟疆,孤允你入室,任选一柄剑……选完之后,来见本王。”
  吴争慢慢地回了。
  留下冒襄、李颙一脸惊骇,原来,王爷早将二人在此的目的了然于胸。
  这是神还是鬼,冒襄、李颙面面相觑。
  ……
  冒襄选了把短剑。
  不为杀敌,就为漂亮。
  七颗大珠硕大而圆润,金线缠裹,显然这是一把王室贵胄佩剑。
  吴争斜眼瞄了瞄,带着一丝讥讽道:“此剑肖汝啊。”
  冒襄沾沾自喜道:“相得益彰……相得益彰啊,多谢王爷赐剑!”
  吴争无语,面对着这个放浪形骸的冒襄,真是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偏偏,还真让人下不了手。
  没等吴争开口,冒襄已经将剑插入腰间束带。
  他一拱手道:“臣还有话要讲。”
  “没不让你讲。”吴争没好气地道,本来叫他来就是有话要讲,偏偏,被这厮抢了先。
  冒襄放下手,两袖向后一甩,这动作、这气势,令吴争目瞪口呆。
  冒襄字字铿锵地道:“吴王起于绍兴,六载矣。一声令下,麾下二十万虎贲,即可北进,所到之处,敌军闻风而丧,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何等风骚……然,吴王殿下左顾右盼、优柔寡断,满清,当亡不亡,建兴当霸不霸!想之前北伐军二次北攻,每每遇见王师告捷之时,吴王殿下要么黑兵回师,要么与敌媾和……北伐六载不竟全功,想,多少人翘首以盼,却徒叹奈何……!”
  这显然是有备而来啊,李颙吓得赶紧伸手去捂冒襄的嘴,一边忙着圆场,“王爷莫怪,辟疆他……怕是又灌了黄汤了。”
  吴争的脸色阴沉到了要滴水的程度,但依旧扬了下手,“让他说,想来不说光了,他得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李颙不得不放开冒襄的嘴巴,后退两步,可担忧的神色,一览无疑。
  反观冒襄一脸平静,仿佛他方才是在对吴争歌功颂德一般,全然没有俯首请罪的觉悟。
  “讲啊。”吴争不耐烦地催促道,“到了这时,反而怕了?”
  冒襄哪是怕?
  他舔了舔嘴唇,道:“若是王爷赏口茶润润嗓子……那就最好不过了。”
  吴争差点想脱鞋子砸他脸上,可终究顾及自己王爷的身份,干咳一声,身后鲁进财瞪着牛眼,从侍女手中接过茶盏,上前几步,生硬地往冒襄面前一送。
  力道用得大了些,有小半杯洒了,有些还溅到了冒襄的前襟上。
  可冒襄浑然不觉,还笑着向鲁进财道了个谢,然后一仰头,也不管茶水是不是烫,就这么一口饮干了。
  他身后的李颙紧张至极,他似乎明白了,华夏千古读书人,哪朝哪代都不乏以诤搏名之人,可,可冒襄他,不至于此啊!吴王殿下本就有用他之意,何须如此犯颜搏名?
  吴争呵呵一声道:“好了,茶也饮了,嗓子该好使了吧?讲吧!”
  “谢王爷赐茶。”冒襄一抹嘴巴,再次用他独有气势道,“天下谁人看不出,当今吴王殿下有登极之意,可王爷纵有王霸之梦,身边唯缺良臣谋国……今日今时王师北进,轻取徐州这千古兵家必争之地,若王爷一如之前,只为攻城掠地,岂非暴殄天物……?”
  “本可豪取,偏要蚕食,此为谬误一也!本应当仁不让,偏偏瞻前顾后,此为谬误二也……!”冒襄就差扳着手指了,“敢问王爷,想太祖皇帝起于草莽,可问过天下人,为社稷正朔否?”
  吴争这次听明白了,前半句是在指责自己前两次北伐,半途而废。
  后半句,那是在劝进了。
  又是一个想得从龙之功的读书人!
  可冒襄这神色,怕是凶悍了些,这声音,怕是大了些,以至于鲁进财下意识地握紧刀把,向前半步,以至于吓得李颙面如土色,以至于门外扈卫悄悄将头伸至门边,向里探视。
  “说完了?”吴争不动声色地问道。
  “意犹未尽!”冒襄反倒气呼呼地道,仿佛他才是被指着鼻子骂的那个。
  吴争挥了下手,示意鲁进财退后。
  “既然讲完了,那就回答孤一个问题。”
  “请王爷赐教。”
  
第1774章
冒襄自荐
  “有道是书生空谈误国,孤想问问你,说了那么多,你心里可想好解决问题之法?”
  “唯有一股作气,直捣黄龙!”冒襄不假思索地道,“灭国复土之功,足以彪悍青史……顺天府承天殿上大位,谁敢窥视与王爷相争?非王爷莫属!”
  吴争轻嗤道:“此话,这些年孤听得多了,没什么新鲜的。”
  冒襄回道:“王爷担心的,无非有三,一是西南永历会举兵讨伐吴王窃国,但以襄看来,永历帝苟延西南边陲数年光阴,若无吴王崛起起东南沿海,想来清军早已扫荡云贵,永历帝怕是早已西遁,既然永历几年前都难以与吴王争锋,今日此时,又何惧之有?”
  “况且,晋王送世子、嫡女于杭州府,又与王爷有翁婿之义,真到了那时,想来晋王也见到了如今江浙之地繁荣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形,应该清楚永历与吴王之间不可忽视的差距了吧……如此,又何惧大西军之有?”
  “王爷担心之二,为建兴帝、明室及江南百姓会举兵伐不义,但以襄看来,全不必担心,这六年间江南百姓知吴王而不知皇帝、知大将军府而不知有朝廷已是常情,就算建兴帝、明室不甘心就范,可朝廷所控的只是应天府周边及江北数府之地,江北之地,民心尚未收拢,号令反清尤勉为其难,何况反吴?”
  “王爷担心之三,为王爷一旦登上大宝,永历、建兴二帝会联合讨伐,这就更加不堪了,襄断定,二者从属绝不超过十万之众,而十万乌合之众,岂能与王爷麾下虎贲争辉……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如此,吴王殿下明明手中握有宝玉,偏偏礼让再三,给了永历、建兴两朝君臣原本不该有的暇思,白白背了这恶名罢了……襄言尽于此,望王爷三思!”
  听听,听听,多好的口才,不当说客简直是暴殄天物。
  如果吴争不是个穿越者,恐怕就被他说动了。
  吴争没有当明朝忠臣的想法,也没有逆来顺受的觉悟。
  他的想法很简单,驱逐鞑虏、复汉衣冠,尽早结束这乱世,让华夏大地休养生息,以应对已经开始入侵大陆的东、西方外敌。
  如果真要是再打一场内战,没有个三年五载根本不用想,还得死多少人?
  死去的人口,至少又得二、三代繁衍生息才能补回,半甲子啊,能做多少事?
  如果真能和平统一,为何要战?
  仅仅是为了那个位置?
  那位置真能生死人肉白骨?
  还是坐上后能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
  相反,吴争太清楚那位置的苦难了,被人为地圈禁在四方城里,受着内外臣子们的忽悠,如同一只笼中的鸟儿,哪有做一方诸侯来得快活?
  只要扩大相权,将皇权进行约束,吴争认为做个新朝的诸侯,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吴争一直在纠结,第一次见到冒襄时,这厮就劝进,如今无非是故伎重施罢了。
  吴争问虽是问了,但心里早已有数,读书人嘛,指点江山罢了,真正要让冒襄实务,说出针对性的可行方法,那就难了。
  果然,冒襄低下了头。
  吴争呵呵笑着,想尽快结束这一次谈话。
  不想,冒襄很快抬起头来,道:“吴王手中长林卫,襄久有耳闻,然宋安宋大人才疏学浅,不足以堪当重任,数年之中,持如此宝器却未竟全功,实令人扼腕叹息……襄向王爷厚颜自荐,领长林卫大档头一职,愿为北伐大业和王爷登极效犬马之劳!”
  吴争愣住了,都说明末读书人胆大到厚颜无耻的地步,如今听冒襄一席话,吴争觉得“厚颜无耻”四个字说得太轻了。
  吴争向来谨记“毛爷爷”那句“枪竿子里出政权”的话。
  大将军府一应政权,皆可交托于人,唯一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而长林卫就是吴争在这世上最后的自保手段,怎能交给外人?
  一开始时,吴争让莫氏一个女子掌管,无非也是为了放心。
  之后宋安接手,吴争岂能不知宋安的才能,可不也是为了放心吗?
  何况宋安这些年来,进步还是很快的,至少没办砸过什么大事,可塑性还是让吴争满意的。
  如今冒襄这厮突然自荐向吴争要长林卫,这让吴争一时愣住了。
  冒襄道:“这两年,襄急在心里啊……襄多年辗转于江北各府,对当地人情世故皆了然于胸,若是让襄主掌长林卫,襄可以向王爷立下军令状……南起长江,北至山海关,两年之内,长林卫在江北的景况可以让王爷耳目一新……同时,襄还可以为王爷策反清廷重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