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9/1807

  哪怕是后世,战斗中兵力一多,也得竖旗作为指引,否则,恐怕士兵被人潮一挤,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李定国就在象兵阵中,指挥着象阵冲锋,他的身后是步军。
  要说阿济格运气好啊,李定国攻汝宁府除了永历帝的命令之外,他自身的意愿就是抓住孙可望,而抓住孙可望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救。
  在李定国看来,义兄入了歧途,是受他逼迫所致,毕竟,大西军四王,孙可望为长、为主,可自己夺了大西军,孙可望才“不得不”逃入湖广降了满清。
  然而,大战一启,李定国却忘记了孙可望。
  孙可望那是大西军原主帅,对大西军的战术、习惯一清二楚,尤其是对李定国动用战象兵破敌,更是了如指掌。
  与阿济格会合进攻商城时,孙可望就再三提醒阿济格要提防大西军象兵,早作准备。
  如今阿济格一镇定下来,就用上了。
  十六门红夷大炮齐鸣,弓兵以火箭扬射,然后以向两侧奔跑吸引战象。
  这法子立竿见影,原本受控制的战象受火箭和炮击巨大声响所惑,四散乱奔。
  战象上的弓兵和长枪兵被突然暴乱的战象,晃得四下摇摆,不少直接摔了下去。
  而阿济格趁势下令步军冲击大西军正面。
  大西军步军仓促迎战,胶着线一时陷入混乱,死伤无数。
  而做为主帅的李定国,竟被发疯的战象带出战场数里,护卫的战象全跑得没了影。
  好在李定国随机应变,驱使着已经安静下来的战象,与同一战象上的两名亲卫靠近最近的城墙,然后由城墙上守军抛下绳索,方才攀爬入了城。
  回到西门城楼上的李定国,看清西门外一团乱象,心绞起来,吐了一口血。
  排开涌上来的亲卫,李定国这时才真正指挥起他的军队来。
  在城楼上以旗为令,李定国终于下了撤退令。
  好在李定国没有全军出城迎战,城内还留下了守城的兵力,在城墙上弓弩、火炮的掩护下,没有与敌接战的后军顺利撤入城中。
  但已经与敌胶着的前锋,几乎没有人回得来。
  当最后一个大西军士兵倒下时,李定国两行热泪喷涌而出,大喝一声“李某无能累死三军……!”
  然后晕厥过去。
  仅此一战,大西军伤亡、被俘者超过六千人。
  这还不包括与清骑缠斗的骑兵。
  虽说骑兵最后也由南门撤了回来,可伤亡高达三千余人,也就是说,折了三成多。
  这一战,确实伤了大本元气了。
  之前数天阿济格攻城所造成的伤亡累加起来,都没这半天的时间伤亡多。
  而商城就此封堵城门,进入了固守阶段。
  ……
  吴争终究没有入滋阳。
  倒不是因为从汝宁府传来的坏消息。
  吴争其实早有准备,按排了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军驻府边界,只是李定国一直不肯松口,允许北伐军进入湖广、河南地界,吴争担心引发两军交恶,这才一直被动待援。
  所以,李定国的请援信一传来,吴争迅速令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军增援商城。
  逼得吴争没有北上滋阳的,是另外一件大事。
  杭州府、嘉兴府、松江府……直至应天府,先后暴发了“民乱”。
  而这“民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乱,而是由士子、学生率先引发的、反对吴争与清廷签署停战条约的“请愿”。
  吴争知道此事,当时宋安向他禀报时,吴争还随意地说了声“……先理会眼前之战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精力旺盛……只要别过头了就让他们闹吧”。
  可现在,闹得过头了,还不是普通的过头。
  杭州府、应天府先起的“请愿”,然后向周边漫延,人数越来越多,以至于在杭州府还发生了上万人堵府衙(并非大将军府衙)的情况。
  而一直为吴王喉舌的“汉明半月谈”,竟发表评论说,这是民智初醒,为大明复兴的征兆等等之言。
  更让吴争恼心的是,此次长林卫禀报,各府县“女署”,也聚集不少当地织女,推波助澜,加入了此次“请愿”。
  他们喊出共同的口号是——坚决反对与清和谈,须将战争进行到底!
  
第1777章
后方发生了什么
  熊汝霖、方国安、张国维等人在做什么?
  张煌言为按察使,为何不及时纠偏……陈子龙想要干什么?
  夏家姐妹又想干什么?夏完淳知不知情?
  虽说请愿的本意是反对与满清和谈,而非反吴王及大将军府,可吴争还是警觉了,心里隐隐感觉到了一丝反常。
  可如今大战正酣,如果是敌人细作暗中煽动引发民乱,那后果极其严重,这让吴争后背发冷。宋安此时又正在北面阻击敌援军,吴争一时间更抽不开身回杭州府处理。
  再三斟酌之后,吴争派人执自己亲笔信回杭州,勒令张国维、熊汝霖、张煌言及时“安抚”舆情,以免影响到正在激战的军心士气。
  同时,吴争派出信使前往应天府,分别书信皇帝朱莲壁、首辅黄道周,请朝廷平息京城及周边舆情。
  一时间,徐州缇骑四出。
  可望着天空翻滚云彩的吴争,突然发现,自己心里空落落的,就象从极高处摔落……无依无靠。
  这,会是清廷策划的针对自己的阴谋吗?
  亦或者是自己多虑了,仅只是一场年轻人精力旺盛的骚乱?
  吴争突然想起了冒襄的话,宋安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欠缺了一些。
  把长林卫江北这块单独分出来,让冒襄试试水,不失为一良策。
  然而,吴争还是没有意识到这场“骚乱”的严重性。
  如果他此时决然回杭州府,或许能够制止这场波及建兴朝三十七府之地的骚乱。
  但不容否认的是,如果吴争返回,那这场北伐也将中途夭折。
  吴争从来不是个军事、兵法大家,他的战略、政令,基本上都是见招拆招,缺乏通常所说的系统性、连续性。
  这六年的时间里,往往是一场小战演变成一场大战,一场大战打成国战,然后突然又无疾而终。
  冒襄有句话说得对,“本可豪取,偏要蚕食”,此话切中了吴争的弱点,这是因为吴争前世就是个升斗小民,已经养成的三观,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太过出色的亮点。
  虽然这六年中,吴争一样在与时俱进,可三观的培养、洗礼,这不是六年可以彻底改变的,如同这时代的旧读书人,既定的三观一样难以改变。
  吴争紧抓着兵权不放,这无疑是正确的,他的精力全牵制于北伐军,对将领的控制、改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可他对政务的放权,也就造成了文武之间不可逆转地形成山头。
  起于绍兴府时,吴争只是个千户,麾下三、四千号人,搞搞家族式管理,非常合适,且有效率。
  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将军府家大业大,北伐军已经有二十万之众,原大顺军忠贞营的汇合,不断有降清明臣回归,沿海几处小股义军地投靠等等。
  再想原来的管理、统治方式,显然已经力有不逮,换句话说,就算还想继续这般搞下去,吴争手中也没有那么多亲人、朋友可以委任啊。
  吴争不是土著,没有几十年的人脉沉淀,继续壮大,必须要用人,用那些陌生的,甚至可能心有异志的,譬如黄道周,譬如陈子龙,再譬如马士英亦或者方国安等等。
  这些人,诉求各不相同,来路也不相同。
  但吴争根深蒂固对这世界的认知,让他的举贤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譬如直到此时,连朝廷都已经开科举了,而大将军府还在以荐举方式仕官,这种方式太古老了,需要改变。
  吴争不是不想改变,但这改变,已经不太容易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太痛苦的抉择,甚至需要流血,而这血的主人,应该是吴争所熟悉的人,甚至亲密的人。
  吴争做不到这点,他做得到对敌人的狠,但做不到对自己人也狠。
  所以,答应冒襄接管江北长林卫,实际上也是吴争狠下心在做改变,虽然还是不够果断,但毕竟已经在变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
  吴争确实走不起身,因为清廷的使团,来得太快。
  不得不快!
  滋阳一破,向北的大门豁然开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