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0/1807

  所以,怀庆府其实土著没有,全是“外来人口”。
  而且,正因为朱元璋当时的狠厉,河南地界民众,对大明没有多少感情,特别是从万历之后,朝政昏馈,贪官盘剥,民众更是对朝廷恨之入骨。
  这也是之前李自成农民军起义,义军杀尽山西、河南之地明室、官员的主要原因。
  有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连年的征战,大顺军、清军、吴三桂的不知道什么军,来回地拉磨,河南地界人口已经骤减至不到兴盛时的三成,可谓百里无人烟啊。
  当然,河内府治稍微好些,可街道上也是百业凋敝、人迹罕见啊。
  但此时,河内城中人声鼎沸。
  吴三桂率六千精锐入驻河内,瞬间,河内城中有了人气。
  府衙内,一身戎装的吴三桂,看着破败的建筑,悠悠道:“怀庆得名,始于前元仁宗,大明将怀庆路改为怀庆府,可风水轮流转,一转眼三百年过去……不想竟破败如厮啊。”
  夏国相献媚道:“我军已经占据开封,如今王爷又率大军驻囤怀庆,半个河南已在王爷掌控之中……何不仿效太祖皇帝为怀庆改名以示威仪?”
  吴三桂听了,仰天呵呵一声,不置可否,昂首进了府衙正堂。
  一应将领、谋士鱼贯而入,分列两侧。
  夏国相对刚刚热脸贴了冷屁股之事,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他站定就开口道:“如今清军大举南下,东边沿海北伐军势单力薄……安东卫定是守不住了,海州……怕也勉强,说不定,清军就一鼓作气,攻占淮安、扬州二府,非至长江边上方才驻足……如果真成了如此,那就算北伐军还占据徐州、兖州,恐怕也撑不了太久……依小婿之见,王爷还须对出兵汝宁,斟酌再三啊!”
  吴三桂脸色不好看啊,他随手摸了摸额头上已经长成的发茬,神色更加阴沉。
  也是,他妈的刚刚决定“弃暗投明”,突然间,死鱼翻身了,清军大兴南下,一向战无不胜的北伐军接连战败,战线不断南移。
  这让吴三桂心里恼得跟什么似的。
  边上的马三宝,真是记吃不记打,之前挨了军棍,这时敢情是忘了。
  “敢问王爷,末将是否按之前部署,令开封府驻军迅速南下,配合怀庆我部,对汝宁展开进攻?”马三宝大声问道,“洛阳六千铁骑也须调往汝州方向,可令其向裕州进攻,从汝宁府西侧进行袭扰……!”
  “滚!”吴三桂将刚刚拿在手中,滚烫的茶水翰马三宝砸去。
  马三宝脑子不好使,可身手了得啊,一个后跳,吴三桂砸了个空,气得吴三桂指着马三宝,大骂道,“敢情你这脑子,是天天挨驴踢了……滚出去!”
  马三宝本来还想再争辩几句,还好夏国相机灵,一把将马三宝拽住,拖了出去。
  到了门外,夏国相恨铁不成钢地喟叹道:“马兄啊,你是真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马三宝委屈地争辩道:“我问的,那可都是王爷之前的部署,有据可查……非马某信口开河!”
  夏国相看着马三宝苦笑,老天爷还真是公平,给了他擅战的本事,可没给这货足够用的脑子,不过这也对,否则,王爷身边还有自己什么事啊?
  夏国相替马三宝解围,可不完全是真对马三宝有感情,而是夏国相深知,马三宝对吴三桂忠心不二,且领兵打仗确实得力,吴三桂怒归怒,断不至于总严惩马三宝。
  正是清楚这些,夏国相才三番两次地为马三宝解围,还不时地提点几句,一来在吴三桂面前加分,二来,还能卖人情给马三宝。
  “马兄啊,王爷之前部署确实不假……可此一时彼一时,大势都在变,王爷心里想法岂能不变?就如马兄你领兵打仗,敌人兵力、交战时间、交战地域变了,马兄岂能不变?”
  马三宝有些懂了,他沉闷地道:“可王爷应该明示马某啊……数万大军已经箭在弦上,总不能一直拖着吧?”
  夏国相死盯着马三宝,许久苦笑起来。
  这货是真傻还是假傻啊?
  “马兄啊,王爷是一方诸侯一军主帅,令行禁止、言出法随,岂可朝令夕改,这是其一,其二,之前王爷不遵清廷调兵旨意,无视英亲王阿济格数次求援,与清廷已经有了间隙,原本想着投了永历朝,可以安安稳稳割据一方,可哪想到局势瞬息万变,眼看着北伐就要成功的建兴、永历两朝,突然间,被清廷打了个措手不及……此时若按原定部署出兵汝宁,那就等于将自己绑于永历朝这条破船之上了……!”
  
第1806章
真有肚饿送馒头的事
  马三宝闷声问道,“可阿济格在汝宁府,不就六万兵力吗?咱们独自就能将他击溃,何况还有大西军和北伐军在南边一起进攻……?”
  夏国相有些心累,拍拍马三宝的肩膀道:“马将军……我的马大将军,你好好待在门口悟……自己悟!”
  说着向里走去,一脚迈过门槛,还是觉得不放心,回头再次叮嘱道:“马兄,没有王爷传召,可不敢再进去了?真要惹恼了王爷,到时恐怕我也无法替你周圆了。”
  马三宝混归混,好赖还是明白的,他点头应道,“马某知晓了……多谢夏兄提点!”
  ……
  夏国相回到堂中,堂内争论激烈。
  将领谋士众说纷芸,有的建议按既定方案出兵汝宁,先占了汝宁府再说,等占据了整个河南,不管是清廷还是永历朝,都得把吴三桂捧在手里呵护着,到时再与双方讲条件,奇货可居岂不美哉。
  有的说,以王爷的尊,出尔反尔、毁诺失信实为不智,应当与永历朝合兵北伐,建立不世之功,一洗之前背主投敌的恶名。
  也有进言坐观其变的,认为以数万大军占据河南半壁,进可攻退可守,待时局清晰再做决定也不迟。
  可吴三桂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看到夏国相进来,吴三桂总算开口了,“国相,汝有何良策?”
  夏国相不慌不忙地说道:“北伐军装备火器,战力确实强悍,可奈何太过激进,战线拉得过长,补给不便,后劲不足,清军大举反攻,北伐军连连南撤,其颓势已显,能守住长江南北分治,已是短期内最好的结果。而永历朝大西军,虽说从西域罗马教廷购买了不少火器,也从江南军工坊得到了许多火器,可李定国不擅火器作战,大西军兵员良莠不齐,战力忽高忽低,打仗全凭运气,若无我军配合,仅以大西军和建兴朝左营、建阳卫,恐怕是攻不破汝阳城的……”
  吴三桂眯着眼道:“汝的意思是……不管永历朝还是建兴朝,此战都将打败,最后形成南北分治的结局?”
  夏国相点点头道:“南方人经营有术,可不擅打仗,北方人身强力壮,可不善经营,确实各有所长……王爷若问小婿想法,那小婿只能说,若以打天下为目的,自然是北人强,可若要日后治天下,那还得靠南人。”
  吴三桂“唔”了一声,又沉默起来。
  胡国柱显然也想卖弄一下学问,显示自己不是仅靠“玉树临风”,更不是不学无术。
  “敢问夏兄,南人若不擅打仗,北伐军又怎能在绍兴府崛起,几年间将清军赶回黄河以北?”
  夏国相笑笑道:“综观吴争发迹这几年间,北伐军所打的仗,无不是以奇胜,或以众击寡或偷袭致胜,更有凭运气借当地民众之势,轻取城池之例……而江南清军,多半是清廷收编的降军,兵员成份复杂,有原明军、民军,或是当地土匪盗贼,加之人心不齐,各有心思,甚至于内部纷争不断,这才给了吴争各个击破的机会……可如今不同了,此次南下清军,皆是清廷耗费巨银组建的新军,装备完善、兵员齐整、训练有素……”
  胡国柱有些心不得力,他呐呐道:“可之前清廷新授的济南将军鳌拜,不也一战之下,被北伐军击杀于小汶河南岸吗?”
  这话问得就有些牵强了,夏国相是在综论大局,可胡国柱问得是局部。
  以偏概全去反诘,就显得有些失礼了,至少显得胡国柱小家子气。
  吴三桂挥了挥手,示意胡国柱退开。
  “此次军议,关乎我军十余万将士身家性命,就算是孤,也不得不谨慎、谨慎、再谨慎……国相啊,你就不能关子吗?”
  夏国相微笑着,可心里已在腹诽,吴三桂事实早就已经有了决定,可偏偏不说,要借他的口来说,这样,日后成还好,若败,自己恐怕得背上锅了。
  但吴三桂有一点说得没错,这次军议,是出兵前最后一次军议了,之后,数路大军就分头进攻了,想要再聚集起来就难了。
  做出的决定也难再改变,一旦交手,双方死人了,就很难再改变立场、阵营。
  夏国相稍一迟疑,抬头道:“非是小婿在王爷面前藏私、卖关子,此事确实关系重大……关键之处在于,之前已有抗旨不遵之罪,且有见死不救之嫌,再想要得到清廷重视,恐怕很难……”
  吴三桂脸色阴晴不定。
  夏国相继续道:“除非王爷能在此时立下一件大功,可令清廷侧目……否则,小婿还是认为,按既定部署进攻汝宁为好。”
  吴三桂有些着恼,夏国相说了等于没说,可恨的是,夏国相明知自己心思,却故意顾左右而言它。
  此时哪来的大功可立?
  汝阳双方军队正在激战,自己率军加入,必定需要旗帜鲜明,否则,哪方都会将自己视为敌人。
  吴三桂原本想着,趁着大西军、北伐军势如破竹地北进,自己改旗易帜,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开国之功,奠定自己封为一方诸侯的地位。
  可哪想,刚与永历朝谈妥,局势就大变了。
  吴三桂不想投永历了。
  真阳、息县,大西军两遭两败,兵锋已挫,就算现在孙可望投了永历,可大西军的本营在云贵,补给线超过数千里,想要再整合大军北伐,几乎不是短时间内可做到的事。
  而北伐军小汶河大捷已经是此次北伐最辉煌、最闪亮的一战了,此战之后,兵势也是强弩之末。
  吴三桂是想锦上添花,不想雪中送炭,可如今的局势,变成了需要自己率军独挡一面,甚至去力抗清军南下了,自然是不乐意了。
  可问题是,吴三桂之前抗旨不遵,又不救援阿济格,这造成了此时想回清廷,人家会不会也不乐意?
  真是难煞了吴三桂,那是一个愁啊。
  然而,就有肚饿送馒头的事。
  府衙门口,一名信使急奔而进,口中大喊:“陛下有旨……平西王吴三桂接旨!”
  吴三桂疑惑地率麾下将领、谋士一并出大堂迎旨。
  “……朕欲御驾亲征……令平西王吴三桂亲率有力之一部,前往信阳州护驾!”
  吴三桂懵懂地接了永历旨意,愣了。
  夏国相,笑了。
  真是一言中的啊,说大功,大功就自己跑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