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1/1807

  
第1807章

  战争往往如此,要么高歌猛进,要么兵败如山倒。
  这和军队的精锐与否没有直接关系,至少没有太大的关系。
  它只与主帅筹划的战略直接相关。
  再精锐的军队,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夹击、合围,那也巧手难为无米之炊。
  吴争的战略,出现了偏差,虽然敌人突然宣战,确实是偶然,但往往偶然,便是必然。
  吴争终究不是一个战略家,他只是个普通人,被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捷报所惑,以为敌人真的就是那么地不堪一击。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顺天府,清廷继承了这一切,人口、物资和北方人先天上较南方人体格强健,而北伐军连续数月的北攻,战线不断地拉长,确实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一切的一切,造成了此时战略上的被动。
  兖州、淮安两个方向,北伐军都在后撤。
  吴争也在后撤。
  倒不是他怕死,不敢指挥前置,而是没有必要。
  吴争此时已经撤至山阳,淮安府府治。
  也就是那个曾经泰州卫连攻一月多都没攻下的城池,也就是祖大弼先倨后恭最后归降的那个城池。
  这是座坚城,虽然在之前战火中毁损不少,但当时泰州卫主攻的是南门,而现在,要守的是北门。
  敌人还被孙嘉绩、鲁之域挡在赣榆一线,吴争已经在部署山阳城防御了,这是淮安的极北和极南,可想而知,局势已经多么地严峻。
  选择在山阳部署第一道防线,一是因为山阳城大而坚固,二是山阳城北面便是黄河。
  凭天险而守,辅以火炮封锁河面,按理说,岳乐就算最强悍,恐怕也得先学会游泳吧?
  但此时的吴争,一脸阴沉。
  自己主动将部队南撤,而兖州新附,没有充裕的弹药、物资和坚实的民心拥护,显然是挡不住博洛数万大军强攻的,这直接造成了徐州、兖州成了防线突出部,很容易被蜂涌而来的敌军合围。
  而徐州、兖州,尚有陈胜、沈致远、宋安等部没有撤回,这不能不让吴争提心吊胆,这么人都是吴争无法家有割舍的,任何一人,都不行!
  可问题是,不管是西路陈胜、沈致远、宋安部,还是赣榆方向孙嘉绩、鲁之域部,都已经与敌胶着,不是想撤就能撤的,稍有不慎,那就不是撤退,而是溃退了。
  看着一脸阴沉的吴争,冒襄脸色也不好,之前劝进之言犹在耳边,不想,刹那之间,局势恶化至此,安东卫、海州和泗水、曲阜连续败战,虽说丢得只是四个小县城,可对局势的影响是巨大的。
  军心士气先不说,就说对后方的民心和对建兴朝堂,那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恐怕应天府那些被吴王压制的宗室、保皇党和居心叵测之人们,趁机又得闹事了。冒襄心里想着,脸色不断变化着,要是此时已经扩散至整个东南沿海的“民运”,趁机对吴王、大将军府发难……冒襄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他偷偷地瞄了吴争一眼,只见吴争虽然脸色阴沉,可并不象太急恼的模样,冒襄有些奇怪了,吴王是真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吗?
  冒襄此时确实不敢轻易开口,他再放浪形骸,那终究是个读书人,而且是相当有才华的读书人,轻重,他是清楚的。
  “禀报王爷,张都督已率先头部队一万二千人顺利渡过长江,正向淮安急行军……最晚明日午后,便可进入淮安府……”
  冒襄心心头不由得一松,张国维张大人,总算是来得及时,如今吴王身边,仅第一军八千人马,万一有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好事连着来,又有信使来报,“禀报王爷,水师张大人、王大人派人前来禀报,水师已至开山、鹰游山海域候命……”
  冒襄大喜,水师顺利封锁敌水师南下必经之路,那么,不管敌人在陆路如何猖狂,北伐军的劣势就不会太大。
  毕竟,就算黄河天险失守,还有长江天险呢,局势再恶化也恶化不到哪去。
  只要缓过这口气来,只吴王的手段,依旧可以从容收复失地。
  冒襄看向吴争,却见吴争依旧一脸阴沉,似乎这两个好消息,对他免疫一般。
  这就奇怪了,冒襄终于忍不住了。
  “王爷在烦恼什么?”
  吴争没有答话,只是盯着桌上地图。
  冒襄更加不解,他慢慢靠近吴争,顺着吴争的视线,看向地图,几经对照,冒襄终于确定,吴争的目光所看之处是——江都。
  冒襄心头一抽,不由得大骇,急声问道:“不可……万万不可!王爷若是将战绩后撤至江都,那……那江北扬州、淮安、凤阳、徐州等地皆会沦丧,恐怕朝廷绝不会答应,而江南民众,更会视王爷丢城失土……!”
  吴争终于有了反应,他看了冒襄一眼,微叹道:“孤可没这么说……”
  冒襄一愕,心里嘀咕起来,他是没这么说,可心里却这么在想。
  “不过被你这么一提醒……嗨,这战术还真有可行之处。”吴争煞有其事地点点头道,“你看,我军兵力过于分散、补给线拉得太长,而敌军就近出击占了地利……如果将战场置于扬州府,那么我军的劣势就会瞬间改变,而敌军的补给线就会拉长……况且在长江沿岸作战,水师舰炮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援作战,一举数得啊!”
  冒襄惊得额头直冒冷汗,他想抽自己几嘴巴子,要是能将说出的话再吃回来,此时冒襄愿意去啃。
  什么叫“被你一提醒”,这分明是你自己在这么想,这下倒好,黑锅当头了。
  冒襄哭得心都有了,急道:“王爷,此事万万不可……真要这么做了,怕是人心就散了……先不说数百万民众,就说那口诛笔伐……都能杀人啊!”
  吴争定定地看着冒襄,冒襄是七上八下,生怕吴争真一声令下,继续南撤,但反过来说,冒襄自己是认可吴争所说的。
  
第1808章
局中局
  清廷之所以敢仓促出兵决战,被逼急了是一方面,但更是看准了一点,那就是战场——近!
  离京畿近,增援容易,撤退也容易。
  而北伐军需要渡过长江,再辗转二千里,方可到达战场,这其中因地形、天气、道路等等的延误,是不可抗拒的。
  当然,还可以由海路北上,可此时最大的一千六百石主力战船,满打满算能装载一千左右士兵,尚不计需要运载配属的火炮。
  想运送三万大军增援,需要数十艘战舰,这还是理论上的,因为海上的天气、风浪更不可控。
  所以,将战场拉到长江岸边,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御敌方法。
  前提是,丧失江北本就不稳的民心,还有后方官绅、民众心中的怨怼。
  许久,吴争终于将目光从已经滴下冷汗的冒襄脸上移开,这让冒襄如释重负。
  “其实孤一直在想,为何要死守海州、徐州……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吴争悠悠道,“可惜啊,这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若孤真下令弃守,致徐州、凤阳、淮安沦丧,扬州成为战场……呵呵。”
  吴争苦笑道:“怕江南百姓得指着我的脊梁骨骂……!”
  冒襄点点头道:“王爷说得甚至是……这事,确须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吴争怪笑着看着冒襄,“哪来的时间容你我从长计议?”
  冒襄连连应是,心道,只要你不弃守,任凭你怎么说,都对,我都点头就是,万不可真将那黑锅扣我头上就好。
  一旦被人知道,是我冒襄向吴王建议弃守徐州、淮安,将战场南移至扬州府,到时,千万人的唾沫,都能将自己淹死。
  而最让冒襄不能忍受的,就是他是如皋人,这要是被家乡父老得知……冒襄想死的心都有了。
  “知道为何第一军主力迟迟没有北上渡过黄河吗?”吴争古怪地看着冒襄。
  冒襄吃惊地看着吴争。
  “对……你猜对了!”吴争嘿嘿一笑。
  冒襄脑子“轰”地一声,他无意识地瞪着吴争。
  吴争微微一叹,“孤也想堂堂正正以正合啊,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将满清小皇帝拎出紫禁城……多威风?!”
  冒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颤抖的手指指着吴争。
  吴争继续道:“可这些年零敲碎打,敌人元气未伤,孤心里十分清楚,这便是孤迟迟不下令北伐的主因……冒辟疆,你果然有才,竟能看出本王心中所思所想。”
  冒襄嘶声嚎道:“你可知道……那得死多少无辜百姓,多少户家破人亡?”
  吴争木然道:“想要北伐功成,就得付出代价,我军将士一样在牺牲!打仗就得死人,没有大将军府时,清军已经南下至钱塘江,无辜的百姓一样惨死在敌人屠刀下,当时,你冒辟疆在哪里,冲谁在吼……慈不掌兵,这些年,孤就学会这四个字了。”
  “这么说来……什么北伐,什么收复失地,全他妈的是屁……臭不可闻!”冒襄有些歇斯底里起来。
  “对!”吴争平静地看着冒襄,“这是个局,孤用了三年多时间,精心布下的局……将敌人逼到狗急跳墙的地步,然后给予他们胜利的希望,就算象洪承畴、范文程那样的人精,恐怕这时也想不到,他们亲眼目睹的胜利,竟会是让他们覆没的巨坑……人嘛,再精明也有想不到的地方,不,不是想不到,而是他们不愿意去想,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冒襄惊恐地瞪着吴争,如同在看一个魔鬼,“可这值得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吗……兖州、徐州、淮安、扬州、凤阳……十万、二十万甚至百万人命,家破人亡、赤地千里?!”
  “人,都会死。”吴争淡淡地回道,“你会死,我也会……就看死得值不值得。对于你我而言,十万、二十万是众,对于天下数千万汉人来说,十万、二十万人便不是众……况且,敌人未必敢象当初南下时那么肆无忌惮,因为,有孤在,有二十万北伐军在!”
  “可……可为何要告诉我……您明明可以不说的……!”冒襄嚎哭起来。
  吴争慢慢转向窗外,“孤也是人……普通人,心里有事,沉得如同磐石,也想吐出来,让人分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