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7/1807

  骑兵渡河,那可比步军要麻烦多了。
  除非,吴三桂索性大方到将所有战马,一股脑地给吴争留下,那吴争倒是愿意放吴三桂一条活路的。
  就算吴三桂不逃,还在信阳城,只要他肯送吴争所有战马,不,送个一半,恐怕吴争早就点头,任由吴三桂回开封府去了。
  说到底,吴争此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李定国,和他的大西军。
  在吴争看来,吴三桂“老了”,老到已经没有“激情”逐鹿天下,只想着投靠谁的人,就如同老虎掉了牙。
  没有牙齿的老虎,还真不被吴争放在眼里,无非是让他苟且几年,待北伐功成,再回来慢慢收拾。
  所以,吴争一听吴三桂向西北方向逃窜,就觉得有希望在吴三桂渡淮水之际追上截住他。
  ……
  吴三桂是个疑心很重的人。
  善变者必多疑嘛。
  往往性格决定了命运!
  将王屏藩、马三宝弃之如弊履的吴三桂,既然知道二人有了异心,自然心生警惕。
  留他们断后,吴三桂其实心里已经做好了这二人力敌之后,被大西军、右营俘虏的思想准备。
  那么,吴三桂就防到了这二人有可能会吐露自己的行军路线。
  可问题是,一出信阳城,就面临着渡淮水的问题,避不过,无非是西北方向的桐柏渡,亦或者正北明港方向渡河的选择。
  吴三桂知道,若是大军向正北明港方向渡河,瞒不了敌人太久,必定会被侦知,因为正北方向的淮水离信阳城仅百里地。
  可吴三桂更担心的是,王屏藩、马三宝道出自己撤退路线,敌人就会衔尾而追。
  于是,出信阳城不久,吴三桂就开始了部署。
  “廷献老弟,为兄这些年来,对你如何?”吴三桂“情深意重”地对身边的方光琛喟叹道。
  来了,方光琛心中凄然,可神色坚定,“王爷对学生,恩同再造,若无王爷,学生怕是早已受先父牵连,死于非命了……学生愿为王爷效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方光琛是吴三桂多年幕僚,或许在平西王帐下,不太显眼,可若是提起他的父亲,那就不一样了。
  方光琛的爹,叫方一藻,天启年的进士,兵至礼部尚书。
  这可不是南明的礼部尚书,那可是大明未亡时,崇祯朝的礼部尚书,含金量大啊!
  有明以来,但凡说起六部,定是礼部在前。
  听起来,礼部是清水衙门,并无多大实权,然,但凡做了礼部尚书,就离入阁为首辅不远了。
  可惜啊,国朝巨变,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当时方一藻经略辽东,而吴三桂因膂力过人、娴熟骑射,被镇宁远卫的舅舅祖大寿所器重,任为中军。
  吴三桂打小就善于强结纳,主动拜入方一藻门下,并与当时随父历练的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
  方光琛确实是有些学识,善奕、能诗、多游谈,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
  二人是一拍即合,狼狈为奸哪!
  
第1882章
杀鸡,何须牛刀!
  吴三桂、方光琛这二人凑在一起,将垂死的大明朝直接给挖坑埋了……此话,绝非虚言。
  当年李自成攻破京师,为解决军饷问题,逼勒百官助饷,查抄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家,还顺手牵羊,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请去品茶。
  在崇祯死后关宁军三首脑王永吉、黎玉田、吴三桂正面临着继续抗清还是降顺的选择。
  而吴三桂问计于方光琛。
  方光琛当时向吴三桂建议,“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
  此计被吴三桂采纳,就有了之后多铎率清军入关,满清平白捡了顺天府的事了。
  所以,这二人十几年来,可谓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交情非常人能比的!
  然而,真到了紧要关头,还有什么,是不可弃的呢?
  吴三桂心里浮起一丝恻隐。
  他挤挤眼睛,抹了把并不存在的眼泪,“廷献啊……是孤的错,孤早该听之劝,先下手为强……若是先击溃了李定国的不足三万大西军……今日何至于受二方逼迫,竟落个丧家之犬的结局!”
  方光琛又是一个聪明人,在信阳城见到吴三桂断臂求存,弃王屏藩、马三宝及一万多骑兵之际,也已经忐忑不安了。
  此时吴三桂开口一与他论旧情,方光琛就大概清楚了吴三桂的意思。
  与其象王屏藩、马三宝一样,不如来得光棍些,主动示好,或许还能混个死后哀荣。
  “王爷放心……光琛能理会得。”方光琛抱拳道,“能为王爷效死,乃光琛求之不得的荣幸!”
  吴三桂终于挤出了热泪,他哽咽道:“还请廷献放心……学潜这孩子,孤为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照抚他成人……还有你的家人,孤也会视为自己的家人……!”
  方光琛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大声道:“请王爷下令……要光琛怎么做?”
  吴三桂顿时正经起来,肃容道:“如今敌军已经破城,就算有王屏藩、马三宝二部阻击敌军,奈何敌军兵力远超二部,加上孤这一撤,将士士气必受影响……恐怕是撑不了太久的,万一二人中有一人吐露孤的去向,敌人必尾随而来……可前有淮水拦路,我军又多是骑兵,须不少时间渡河……故本王思忖着,是不是以一支偏师向西北桐柏方向引敌尾追,而本王则暂时隐匿起来,待追兵一过,再转正北明港方向渡河……本王细细思忖,寻常人,孤不放心,唯有廷献,孤能放心啊!”
  方光琛大声道:“光琛愿往!”
  “好,好……好!”吴三桂连道三声好,双手合拢,紧握着方光琛的手,“以千人骑兵,要造出主力之势……廷献哪,你可知……此行凶多吉少啊!”
  “生死有命、福贵在天……只盼王爷得以逃出樊笼,待有日,率重兵为我报仇……光琛泉下有知,也再无遗憾了!”
  “不……廷献你要活着回来,孤在汝州等你来归……不可拒绝,这是军令!”
  方光琛终于大泣起来,“光琛……遵命!”
  ……
  都说歪打正着。
  吴三桂的善变,他却想不到吴争早在他与李定国“合谋偷袭”前,就已经向真阳方向派出了一支数千人的偏师,打算断他的后路了。
  在吴三桂看来,他已经部署了两道疑阵,就算吴争再聪明,也估算不到,自己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顺利渡河。
  也对,吴三桂还真瞒过了吴争的追兵,率骑兵顺利渡河北向了。
  渡河之后,吴三桂继续向正北方向,他打算协了明港,再转西向,沿溱水至泌阳,然后向北至裕州。
  然而,明港有一长林卫分支,看见了大军突至,惊讶之余,就近向蒋全义部提供了这个消息。
  蒋全义苦候已久,已经过了预估的日子,正觉得忙活三天,竟扑了个空时,骤闻此消息,自然大喜。
  不管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也比苦候等待要强吧?
  于是,蒋全义率部西向,但他赶去的并非明港,而是,确山方向,溱水南岸。
  而此时,吴三桂所部人马,也正过明港北赶。
  两部人马,竟是在仓促之间,在溱水南岸附近遭遇了。
  没有哪方是早有预备,就更甭谈伏击了。
  那自然,便是一场血战!
  ……
  可怜的方光琛,就领着一支老弱病残的骑兵。
  这是从主力中遴选出来的。
  人数还不多,说是一千人,其实就八百。
  天晓得,方光琛心中有多苦?
  他还不敢行军速度太快,因为要留些记号给后面的追兵,引诱、误导追兵来追。
  试想,这种情况,岂能不被追上?
  出山镇,南阳府西北角,与襄阳府交界接壤处的一个小镇。
  这名字取的,注定会发生些事。
  方光琛知道自己跑不了,既然已经将追兵引得够远了,那就别浪费体力了。
  于是,下令八百余人进镇歇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