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4/1807

  也对,吴争虽是监国,可权力已经与皇帝无异,就缺了个名份罢了。
  立了世子,相当于是太子。
  吴争若有不测,也后继有人,自然许多人的心就定了,那么那些坚定的反叛者,就会显露出来,这样敌暗我明的困境就会改变。
  至少,知道敌人是谁,何所图。
  “可……王爷那?”张煌言确实是担心吴争,论起来,他是唯一一个,与吴争交心之人。
  吴伯昌道:“张大人放心……我儿应该是有惊无险……沈致远这孩子,老夫是知道的……做出这样的事来,无非是想逼我儿放了他爹和东莪……至于钱翘恭,呵呵,这孩子或许是听了他父亲遇害,气头一上来……将气撒在了我儿头上……罢了。”
  张煌言突然觉得想笑。
  天大的事啊,被面前这个足不出户的老头这么一分析,嗨,好象什么事都没有。
  “那二位王妃……?”
  吴伯昌淡淡一哂,“世子一立……她们自然就现身了。”
  有道理啊!
  周思敏死了,正妃理所当然就是吴狄的母亲,儿子立了世子,王妃怎能不现身?
  杭州城所有城门皆在控制之中,二位王妃想出城,或是被歹人挟持出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二位王妃极可能是被什么人或什么事牵绊住了,亦或者……自己无意露面,也只有这几种解释,才合乎逻辑。
  张煌言此时心头轻快了些,忙拱手道:“多谢吴翁赐教……我这就去安排!”
  ……
  一个是心伤了。
  丈夫坐视,甚至有可能是授意自己的父亲,为他的大业去死。
  这让钱瑾萱心里凉透了。
  她不是没有主见,而是自认有太多的证据,皆指向了吴争。
  加上莫亦清那番话,让钱瑾萱笃信是吴争策划了这个局。
  她想静一静。
  于是,她在给兄长写了封亲笔信之后,去了紫阳山的重阳庵。
  另一个也伤心了。
  她两个时辰的跪求,丈夫不但没答应自己,反而一声不响离开了杭州。
  而让莫亦清更痛苦的是,她素来奉若神明的阿耶,居然如此狠心,听他的意思,是早知父亲在暗中做那些不赦之事,却不去告诫和阻拦。
  为的无非是自己能坐稳侧妃之位,归根结底,为的,还是莫家的基业。
  可莫亦清不想看着自己的父亲死,在她而言,财富见多了,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她只希望家人能和睦、平安。
  可现在,她已经无能为力,她甚至被勒令,什么都不能做。
  吴伯昌、张煌言料错了。
  就算是立世子的消息传遍全城,两位王妃依旧没有出现。
  钱瑾萱在重阳庵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已是册立世子三天之后。
  而一直在西湖边,原大长公主朱媺娖所居小楼中的莫亦清,更是对此没有丝毫兴趣,也对,吴狄非她所生,是周思敏所出,而且吴争只有一个儿子,世子之位迟早都是他的,有什么可以令莫亦清回王府的呢?
  ……
  吴王被困河间府。
  杭州大将军府突然大张旗鼓舞的立世子。
  吴三桂主力骑兵被伏击于山西镇,西安城被晋王大西军攻破。
  这三个消息传遍江南。
  然而,吴伯昌还是料错了。
  应天府朝堂上,依旧吵成一锅粥。
  左右营依旧纹丝不动。
  处州卫、吴淞卫及军校军团,依旧驻囤于杭州城周边,继续观望着。
  吴易、孙嘉绩等将领应对张煌言的协助请求,充卫不闻,不过态度还是好的,他们皆笑容可掬,用相同的话——军心不稳,没有吴王的命令,军队不可擅自入杭州城,来敷衍。
  甚至张煌言派人带着吴伯昌的亲笔书信前往调兵,亦不可得。
  局势更加复杂起来。
  ……
  在四岁的吴狄被册立世子的第二天。
  海盐,莫家别院内。
  范永斗等人,一片欢声笑语。
  只有夏国相的脸色如丧考妣,因为他成“孤儿”了。
  吴三桂被李定国生擒,这意味着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会落下来。
  夏国相绝对不认为,他的岳父吴三桂能为了他,而严守秘密。
  相反,夏国相更认为,一旦李定国逼供,吴三桂会第一时间,将他供出来,以换得优待和赦免。
  所以,夏国相此时最盼望的是,吴三桂突然暴毙。
  原因很简单,吴三桂一死,夏国相就可以为所欲为。
  夏国相是个有本事的人,只是一直屈居于吴三桂之下,无法尽展其才。
  所以,对于夏国相而言,此时未必不是他的一个契机,这笔巨大的财富,可以任由他来施为了。
  
第2051章
欲擒故纵?
  三天之后,江南商会的股份,在仁和大街,江南商会总署,被人肆意大量抛售。
  起初时,民众闻讯,蜂涌而至,一度令仁和大街十多里的街道水泄不通。
  可渐渐地,卖的比买的多了,价钱是一个劲地往下落。
  这边还在喊“十五两”,那边就已经是“十三两”了。
  后到的民众开始观望。
  于是,“十二两”,“十一两”……直到十两时,民众又开始哄抢。
  可到第二天时,开价就是九两了,很快就到了八两、七两……
  也就是说,但凡在前一日买入的,哪怕是最后以十两价格买入的,都已经亏得体无完肤了。
  这是一种财富的掠夺,恶意的掠夺。
  普通百姓甚至想不通,明明江南商会就在眼前,怎么就值不了几两银子了呢?
  他们开始还抱定商会值这个价,用“还会涨起来的”这样的话宽慰自己。
  可惜,人有着极大的从众心理。
  到第三天,直接以六两开价时,几乎所有民众已经撑不住了,他们比正在卖的人还疯狂地抛售手中的股份,仿佛再不卖,这就归零了一般。
  于是,商会股份的价格愣是在三天内,从二十两出头,一直压到了三两左右。
  这股风暴,迅速从杭州府向周边漫延,听到风声的百姓,慌忙地抛售股份,局势变得不可收拾。
  财产迅速缩水的民众开始愤怒,他们成群结队地涌向大将军府。
  张煌言和大将军府众僚属,猝不及防。
  他们没有这种见识,从一开始得知商会股份被人肆意抛售之时,他们还认为这是正常的。
  张煌言急心攻心,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此时已经“闭关”在家的莫执念。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