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5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8/1807

  张煌言确实有些慌了,他在此时做了个错误的决定。
  张煌言下令,全城戒严。
  宋安同意了。
  于是长林卫、刘元部及秀水民团迅速执行了宵禁,并对全城进行了弹压和搜捕。
  兵力不够,原熊汝霖麾下的府兵,被全体解除了羁押,投入到了这场弹压行动之中。
  这场行动,效果立竿见影,一天一夜,城中确实是安静了。
  但,百姓的愤怒加剧,因为弹压不能治表,无法治本。
  许多赔光了家产,甚至赔光了借贷来的钱的百姓,全家都在饿肚子。
  这样的情况,让民间的怨恨和愤怒在不断的积淀和增长。
  张煌言的这个决定,等于是将大将军府,放在了百姓利益的对立面。
  民众由此,对大将军府再信任。
  也就是说,吴王,这块牌子已经开始变得不好使了。
  直到两天后,南城镇海楼西边,一户人家,全家老少五口,被街坊发现皆饿死在家中之后。
  一场席卷全城,并迅速向周边各府漫延的民乱,彻底爆发了。
  张煌言不得不向朝廷求援,调左右营南下控制局势。
  同时,令宋安想办法以长林卫通讯渠道,将江南情况送信入河间府。
  王翊、冒襄等阁臣闻讯,在商议之后,决定不调左右营增援杭州府,而是调应天府原禁军前往杭州府增援,同时严令左右营驻囤滁州、建阳卫驻合肥,无令不得擅动。
  王翊、冒襄等人的这个决定,其实是正确的。
  之前左右营动向不明,态度爱昧。
  如果这时调左右营前往杭州,万一有不测,只会火上浇油,以至事态不可控制。
  如今长江以南,民乱漫延得非常迅速。
  这个时候,讲道理已经无用,最需要的是先控制住局势,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化解。
  但,这决定的正确,仅仅是针对于突发的民乱而言。
  如果这场民乱背后,还有更大的乱子,那么,王翊、冒襄等人的这个决定,正应了一句话——南辕北辙!
  ……
  随着禁军奉令率左营渡江南下,此时有无数人在逆流而动。
  只是这些人,并非是聚集一起的,而是散着向北的。
  这种情形,就算被沿路官府侦知,也眼下的乱局下,人人皆会以为,这只是心有怨怼的各府百姓,想以入京告御状的方式来挽回自己的损失。
  所以,没有人去理会,更没有人将这情况向朝廷禀报。
  在地方官的心里,如今自己治下都这么乱,分些乱子出去,自己压力就会轻一些,这其实也叫无为而治吧?
  毕竟,应天府军力相较于地方而言,那是天壤之别了。
  然而,正是这种木然和坐视,一场激烈的颠覆、政变,再次出现在应天府皇城。
  建兴三年,九月二十寅时初。
  应天府中,突然发生叛乱。
  凭空出现的叛军,分成三路,分别由太平桥、玄津桥、大中桥由西向东,向皇城进军形成合围之势。
  速度太快了,沿途几乎没有遭遇象样的阻拦,叛军挺进的速度,快到几乎是一路高歌猛进的程度。
  
第2056章
图穷匕现(二)
  可应天府是京城,难道没有军队防守和巡逻吗?
  自然是有的,哪怕是朝廷派出禁军增援杭州,应天府中依旧还有不下一万守军。
  按理说,如今北伐已有成效,应天府已经俨然成为了后方。
  一万守军,如果集中起来,应对突发情况,可绰绰有余。
  可惜的是,由于禁军调出,王翊、冒襄等人认为防守的重点,应该是各处城门,所以,将城中兵力尽调往了城门处。
  一万人分到各处城门,其实力量就散了。
  回援不可能及时,因为调兵令已经无法出皇城。
  而城中巡逻的小股兵力,根本无法应对如此规模的叛军冲击。
  天色亮起时,三股叛军已经包围了皇城,皇城坚固,且有前车之鉴,守备森严。
  叛军因是仓促聚集的草台班子,无攻城重火器,一时间也无法逾雷池一步。
  于是,叛军开始扫荡全城,并对各处城门的守军进行逐一击破。
  城门防守的准备,由来是向城外的,城墙上的炮口,那也是冲着城外的。
  短时间内想调头,绝非易事。
  所以,守军虽然居高临下,奈何兵力远逊于叛军,被逐一击破。
  局势一团混乱。
  好在因正值时事艰难,王翊、冒襄等众阁臣皆在皇城中漏夜商议、值星,否则,怕一夜之间,建兴朝内阁诸臣,就会被叛军一锅端了。
  可皇城一隅之地,陷入叛军重重包围,若无救援,被破只是早晚而已。
  ……
  一夜之间,江南乱局的中心,从杭州府转移到了应天府。
  或许,杭州府从来不是这场乱局的目标。
  也对,吴争经营杭州府达七年之久,往日里皆予民甚善,乱兵想要在杭州府举事,恐怕真的不易。
  除非,他们能予民较吴争更甚。
  但这是不可能的,吴争的那一套,就连朱以海也学不会。
  倒不是说吴争这套有多少高明,而是阶层的利益,怎么可能面面俱倒。
  利益向来是零和游戏,他有了,你就没了。
  只有象吴争这样的穿越者,才能去挣脱这个时代士族、世族对自己的束缚。
  除了吴争,无人做得到这点。
  可应天府的乱局,远比杭州府来得凶猛,它事发突然,且是有预谋的。
  以杭州府的动乱,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使得原本无法轻易入京的各府叛乱者,得以轻松入京,再聚集起来,突然发动。
  这号召力、谋划力和调度能力,绝非普通人能做到。
  关键是,它迅速控制了应天府各城门,切断了应天府与外界的联系。
  这使得应天府易手的消息,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传递出去。
  甚至吴争,都无法及时获悉。
  江南,这下怕真要乱了。
  ……
  但顺天府更乱。
  博洛虽是亲王,可他的号召力,远不如济尔哈朗。
  毕竟,济尔哈朗是福临钦命的留守叔王。
  最重要的是,城内三十万清军,真正能听从博洛命令的,其实不多,也就二、三万人,这还不算二、三万人中,有许多还是济尔哈朗的心腹,只是迫于形势蛰伏罢了。
  博洛急须一场胜利来立稳脚跟。
  九月二十一,也就是应天府突发暴乱的次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