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807

  吴争心中一凛,郑重向赵史一揖道:“多谢赵老哥今日指点之情,吴争铭记在心。”
  说实话,吴争此时对赵史的印象彻底扭转过来了。
  之前双方言词交恶,吴争认为赵史就是个龌龊的小人。
  可现在,吴争认为,赵史还是半个好人,至少是个真小人。
  赵史被吴争这郑重一揖,倒闹了个措手不及,愣了半晌才哈哈大笑道:“都说了是自家人,吴兄弟还这么客气。”
  然后又压低声音道:“不瞒兄弟,哥哥虽然是个百户,可这些手下平日里充充场面还行,真要是拉上了战场,恐怕没几个敢拼命,这点自知之明哥哥还是有的。往后真如果有那一天,还望吴兄弟念及今日之情,拉哥哥一把。”
  吴争应道:“赵老哥放心,只要吴争不死,便会还上今日赵老哥指点之情。”
  赵史连连点头,拍拍吴争肩膀,笑道:“好,好!吴兄弟是做大事之人,自然是言出必行的。”
  ……
  绍兴府,府衙。
  如今已经是鲁监国召集群臣文议事的行辕。
  年方二十八岁的鲁王朱以海,端坐在正中间。
  两侧分列的是二、三十个朝廷文武众臣。
  此时有个年青的文臣出列道:“启禀监国,臣要弹劾越国公、兴国公,两位国公擅自接管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排挤各路义兵,断绝义兵粮草。”
  左侧列武臣首位的越国公方国安指着那文臣大骂道:“好你个张煌言,区区七品兵科给事中,也敢诬陷、弹劾本国公?”
  方国安身边兴国公王之仁阴沉着面,不过他没有象方国安一般怒骂张煌言,他道:“本国公与越国公接手营兵和卫军,是为了整肃军力,抗击江北清军,有何不妥?至于义军,一腔热血不假,然战力低下,一群乌合之众。徒费了朝廷粮饷,本国公与越国公没有勒令他们解散,已是法外开恩。”
  张煌言怒道:“可二位国公为何截留浙东各府县赋税,今年除绍兴府外,浙东六十余万钱粮都被二位私自截留,难道这不该由朝廷来分配吗?二位国公置鲁监国和朝廷于何地?”
  方国安轻哼一声道:“这钱粮本就是大军粮饷,运来运去,徒增耗损罢了。”
  面对这等无耻嘴脸,张煌言怒极,竟一时无言反击。
  这时右侧文臣中走出一个清瘦中年官员。
  他先向鲁监国一礼,然后对方、王二人道:“二位国公所言差矣,钱粮赋税乃朝廷命脉,如何分配更是监国和朝廷的权限,二位国公做为臣子,岂可僭越?”
  方国安大袖一甩,伸出手来指着这清瘦中年官员喝道:“钱肃乐,你也来多嘴?谁不知道,你麾下还有数千义军,敢情,你也不过是想其中一杯羹罢了。”
  钱肃乐冷哼一声,转身向鲁监国躬身道:“禀监国,臣愿即日起解散麾下义军。但越国公、兴国公此举断不可成例,否则后患无穷。”
  方国安大怒,上前一步道:“监国,钱肃乐挑唆、离间,中伤、诬陷本国公和兴国公,请监国治其罪。”
  一副木头人样的朱以海,总算是动了动。
  他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兵部尚书张国维。
  张国维见鲁监国看来,知道避不过去。
  于是出列道:“战乱之秋,国破待复。诸位都是大明忠臣,都是为了抗清大业,都什么不能好好商量呢?”
  
第18章
各怀鬼胎
  鲁监国趁势点头道:“张尚书所言极是,此事且容后再议。”
  张煌言大急,上前两步道:“监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却被张国维一把拽住,“张给事中,身为言官,确可闻风而奏,但此时不同往日,诸臣之间还须同心协力,方可成就大事。监国已有定议,不可再妄言是非。”
  张煌言愤然一甩袖,回到了班列之中。
  此时,侍卫来报,“会稽千户所副千户廖仲平,说有紧急军情来。”
  群臣皆色变,会稽千户所报紧急军情,难不成清军从哪个无防之处攻来了?
  鲁监国也紧张起来,看向张国维。
  张国维看着屋中诸臣的脸色,微微一叹道:“监国,让人进来再说吧。”
  鲁监国这才扬声道:“传。”
  廖仲平碎步急跑,进了大堂。
  “微臣参见监国。”
  “有何军情,据实报来。”
  廖仲平于是将码头发生之事,一一述说了一遍。
  廖仲平倒不是什么奸诈之辈,没有因吴争的顶撞,而在背后搬弄是非。
  不过也没有为吴争和千八百军民美言。
  如果此时吴争在场,也只能评价四个字——实话实说。
  可堂内许多人的脸色变了。
  特别是方国安和王之仁两个。
  这二人互视一眼,方国安突然上前道:“禀监国,虽说是区区哨官,败军之将,但终究还算是知道不负朝廷不负大明,臣以为治罪就不必了,赏赐也免了,就算功过相抵。退朝之后,臣会好好训诫此人,使他日后好好报效朝廷,替朝廷尽忠。”
  方国安话音未落,王之仁轻哼一声,立即上前道:“臣方才听到吴争从金山卫码头,夺了数十条船渡海而回。臣总督大明水师,臣以为,监国可擢升其为副千户,将吴争及其麾下置入臣的麾下,一来壮大朝廷水师实力,二来也算赏赐了吴争及其麾下将士击杀清军百余人之功,以彰显朝廷赏罚分明。”
  方国安大怒,回头瞪着王之仁道:“王大人,你这是要与我抢人吗?”
  王之仁冷哼道:“方大人,吴争是嘉定总兵麾下,嘉定总兵属弘光朝,如今弘光朝已亡,不知方大人这抢人二字,从何而来?”
  方国安怔了半天,突然道:“可嘉定总兵隶属五军都督府,方某是镇南将军,按律,吴争归制于方某麾下。”
  王之仁却道:“方大人所言在理,不过吴争隶属五军都督府不假,但其麾下将士却隶属金山卫千户所,按方大人所言,这卫所之兵,自然该归王某麾下。”
  所有人都愣了,包括鲁监国。
  两个当朝国公,不夸张地说,绍兴府这个小朝廷,再没有比这二位更有势力的人了,甚至鲁监国都得让这二人三分。
  如今当着文武群臣,为一个区区哨官争得面红耳赤,有意思吗?
  可群臣中,还真有几个明白的。
  譬如兵部尚书张国维,只是他不想说话,因为他确实感觉到累了。
  他是崇祯朝的兵部尚书,眼见着大明的灭亡,弘光朝的建立。又见到弘光朝的灭亡,鲁王监国,他觉得真累了。
  看着小朝廷中的勾心斗角,他不是不想中兴大明,而是力有不逮。
  又譬如右佥都御史钱肃乐,他原是大明朝刑部员外郎,明亡之后,在宁波与贡生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等倡议起兵抗清,之后与张煌言等人请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
  虽是文臣,却也懂兵事。
  如今浙东,真正与鞑子交过手而没死之人太少了。
  可现在,眼前就有这么一百多活生生的士兵,个个都是面对面与清军厮杀过的。
  以这批人会基干,组建一支军队,那会是什么样?
  麾下有这样一支军队,做为上官,又能得到怎么的荣耀和名声?
  不言而喻。
  钱肃乐带过兵,太明白这种老兵与临时征召义军之间的差别了。
  所以,他趁着方国安和王之仁争执的时候,拼命地向鲁监国使眼色。
  朱以海对钱肃乐的意思,心中还是了然的。
  钱肃乐、张煌言等人有拥立之功,如果这朝中要选一个朱以海信任之人,钱肃乐就算不是唯一一个,那也是第一个。
  只是朱以海并不认为,一个区区哨官和一百多溃兵用有多大的用处。
  方国安麾下有三万人,王之仁麾下有一万人和八千水师。
  这一百多人,实在不能提起朱以海的兴趣来。
  但有一点,朱以海很清楚。
  身为皇族,特别是现在就任监国之位后,朱以海就更清楚了。
  那就是平衡。
  为上者,最要做的就是平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