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7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6/1807

  吴争扫了一圈,这才淡淡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么个敌人在东边虎视眈眈,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陛下圣明!”
  ……
  吴争的战略部署已经显露头角。
  但困难是巨大的。
  特别是空得可以跑耗子的国库,成了朝廷最头痛的问题。
  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不是得到万两黄金,而是须付出万两黄金。
  刚刚登基的吴争,就算真有点石成金之能,那也无法在短时间,变不出如此海量规模的银子来啊。
  但吴争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变现!
  将自己手中和朝廷名下的江南商会股份,以每股五两的方式,经各府县的汉明银行,向国民公开出售,再以汉明半月谈进行宣传,冠以忠君爱国之名。
  为防止豪门、士族争抢,吴争定了个规矩,以户籍黄册为准,每人可购入数量上限为十股,并进行登记造册。
  此举,迅速为战争筹措到数千万两白银。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吴争达到了将最大部分民众的利益绑在一起的目的。
  经过之前杭州府两次叛乱,吴争已经对辖下十余府的民众,购买江南商会股份进行登记造册,后又有李海岳“伙同”夏家姐妹号召江南百万织女抢购江南商会股份之举。
  加上这次的抛售,实际上,江南商会股份五成以上的股份,已经分散于民间,民众,才是江南商会最大的持股人。
  而留在吴争和朝廷名下的股份,加起来仅一成。
  这才是吴争最大的目的,这不是藏富于民那么简单,而是将民众的利益和朝廷、国家进行深度捆绑,达到祸福与共的目的。
  只要江南商会赚钱,民众就能分到红利。
  江南富,特别是经过吴争近几年大力发展工坊,江南雇工,一人每月的工薪就是十两以上,尤其是江南织女,月入五十两以上者,比比皆是。
  而江南一户人家,平均人口皆在四、五人,也就是一户,基本上已经拥有江南商会股份不下五十股。
  如果商会股份上涨,回到两年前最高时,都就等于所持价值往上翻了几番。
  江南商会一直是世间公认的赚钱机器,它有着得天独厚的禁榷贸易权,这是国家垄断啊!
  所以,除了之前被莫执念与番人联手打压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国民还是番人,但凡市场上有商会股份出售,皆会不计价格地购入。
  商会股份分红更是夸张到了极致,在北伐战争暴发前,一季就能分一成的红利,相当于一年分四成红利,这是何等暴利?
  但商会依旧在赚大钱,盐、铁、丝绸、茶叶等,别的不说,譬如丝绸,织造司基本以八十两以上一匹的价格,向外商倾销,但实际上,织造司的成本每匹不足三十两,利润是两倍以上。
  这才是支撑商会疯狂分红的根本原因,一年四成,就算是一年翻一番,都影响不到商会扩张。
  但吴争知道,这种疯狂扩张无法持续,因为到了自己登基,天下一统之后,商会的扩张速度就会慢慢迟缓下来,原因很简单——饱和!
  那就需要开辟新的土地和人口,那就需要发动战争。
  可经过十年的战争,人心思定,就算吴争的威望再高,能乾纲独断几次?
  吴争知道穷兵黩武不对,但停不下来,至少,现在无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所有一切的繁华,就会变成一地鸡毛,这十年的战争,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国力和民力了。
  江南虽富,但其余国土,皆贫瘠到了极点,吴争只能以江南的财富,以向各地大肆购入粮食等农作物,来贴补各地的贫苦百姓,由此,粮价迅速上涨,在一年里,已经翻了一番。
  吴争深知,战车绝对不能停下来。
  消耗一减少,江南林立的工坊就会失去订单,订单一少,工坊就会倒闭,劳工就会失去工作,江南就会不稳,江南不稳,天下不稳!
  赦免郑森,令郑森南下募兵东征,不是吴争等不起,非要急着灭东边那倭国,而是,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解决新附的福建、广东两地及周边食不裹腹的贫民问题。
  但很显然,八万新兵的上限,还远远不够啊!
  于是,继抛售江南商会股份之后,吴争又迅速颁布了一道诏令——迁都。
  严格地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
  将新城定为首都,并将整个松江府囊括其中。
  这道诏令颁布之后,起初效果并不是太好。
  因为不管是国内权贵、豪门、富商,还是番商,都已经被吴争忽悠过一次了。
  虽说新城地价依旧维持高位,但如今已经无人肯接手,只是帐面利润罢了。
  朝廷再次以诏令方式确定新城为都城时,所有人都在观望,生怕又上了吴争的当。
  但随后,太上皇和长公主率先在新城周边购入了六百亩土地后,绍兴伯沈致远父亲沈半城联络绍兴府数十富商也加入了购地,几日之内,购入土地高达两千余亩。
  
第2316章
定都之争(一)
  于是,新城抢地的风潮再一次迅速被点燃。
  松江府原本已经不见交易的土地市场,再次火爆。
  可谁也不曾去注意,这道诏令上,根本没有具体迁都的时间,没有时间表!
  也或许,有人注意到了,可谁也不想告诉别人,都在装睡!
  道理很简单,新城土地交易火爆,是谁都愿意看到的,合乎所有人的利益!
  都赚钱了嘛!
  皆大欢喜了嘛!
  而这股抢地风潮的迅速漫延,吸引了正为落脚处发愁的各国番商。
  和约的签订,使得各国番商失去了东番岛上的落脚点,需要重觅它处,而原本番商更倾向于在福建、广东寻觅落脚点,可现在,汉明朝的建立和迁都诏书的颁布,使得他们没了选择。
  商人逐利,试问还有什么比一国京城更适合做生意的?
  在已经买了地的番商的引导下,朝廷甚至都无须宣传,番商就象见了血的苍蝇一般,开始疯抢松江府的土地。
  他们丝毫不怀疑,这诏令会有假,更不会去怀疑松江府往后的发展前景,事实都摆着嘛,新城已经完成了七成以上,汉明朝最大的军工坊,就坐落在松江,北有吴淞港、南有杭州湾,贸易无比通畅、方便。
  对于民众而言,这一幕闹剧,就是活久见。
  短短一个月,松江府的土地价格,已经飙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亩千两!
  ……
  文华殿内。
  新任户部左、右侍郎席本桢和黄宗羲,正向吴争禀奏。
  “陛下,新都地价已高至常人不可企及的地步……如此下去,朝廷很难完成迁都事宜……臣以为,必须限制地价继续飙涨,刻不容缓!”席本桢是真急了,他语速很快。
  “臣附议……虽说当初朝廷已经在新城划定了皇城和宫城具体方位,但京城文武官员何止千人?若是迁都,官员们必定是要牵家带口前往新都的……如此地价,官员们如何能购得起宅子……陛下,局势确实到刻不容缓之境地了!”
  吴争神色如常,静静地饮着茶,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朕记得当初选址决定建造新城时,有不少官员,都已经在新城周边购置了宅地……此时地价高企,他们轻松赚得盆满钵满,应该高兴才是啊!”
  席本桢和黄宗羲闻听苦笑不止,齐齐转头看向马士英。
  原本就不想说话的马士英,被两僚属架上了火堆,不得不干咳一声,开口道,“启奏吾皇陛下……!”
  “老马,有话直说……少来虚的!”
  马士英嘿了一声,“臣遵旨……陛下说得没错,当初选址决定建造新城时,确实有不少官员、豪门及富商,都已经在新城周边购置了宅地,可,陛下啊……那基本上都是当初大将军府麾下文武和所辖之府县的豪门、富商,朝廷大臣基本上……都没赶上趟啊!”
  “哦……!”吴争抬眼看了马士英一眼,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如此说来,倒还真是朕思虑欠周了!”
  马士英忙道:“不,不……非陛下之错……这事吧,主要还是迁都诏书颁布得……突然,朝堂同僚们……来不及做出反应,等回过神来时……咳,地价已经……高企到了无力购买的地步!”
  吴争放下手中茶盏,“那如何是好……老马,你们可议有良策?”
  马士英看了看席本桢和黄宗羲。
  席本桢讪笑道:“回陛下话,如今唯一可以依仗的,也只有陛下您了……只有您的圣威,方可压制这股抢地风潮!”
  吴争微微皱眉,“宁侯的意思是……让朕出尔反尔、朝令夕改?”
  席本桢忙谢罪道:“不,臣万万不敢……陛下误会臣的意思了!”
  “哦……那你是何意?”
  席本桢轻叹了口气,“陛下英明神武,身怀天纵之才……!”
  “有话直说,不必阿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