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1807

  这个城被清军杀得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清军也没有在该城部署兵力,只有几百降清明军在驻守,吴争大军一至,早已列队出城献降了。
  吴争没有进,只是令一支偏师去缴械。
  他就在城外,默默地站立了许久,然后曲膝跪地,嚎嚎大哭起来。
  哭这场风云际会。
  哭悲壮赴死的吴之番。
  哭吴之番临别那一抹无法领会全意的眼神。
  哭自己不知未来的重生。
  这是一场渲泻。
  这是对这一年来,自己所经过的事和人,一次总结。
  吴争以哭声在对叔叔及当时与叔叔一起慷慨赴死的数百勇士许诺,等我攻下苏州城,我一定能攻下苏州城,然后回来替你们收殓尸骨、竖碑立传。
  因为攻不下苏州,我无法保护你们的尸骨,不被鞑子践踏。
  等着我!
  无数的将士跟着吴争齐唰唰地向嘉定城下跪。
  他们之中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吴争在祭奠谁,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城一年前发生过怎样悲惨的事。
  他们此时的心是想通的,就算再混蛋的人,只要是汉人,此时都在流泪。
  这不仅仅同族人的悲哀,更是身为汉人的耻辱。
  在这一刻,所凝聚的同仇敌忾之心,无坚不摧!
  一个花白发须的耄耋老者,在两个少年人的搀扶下出城向吴争奔来。
  到了吴争面前,一齐拜到在吴争面前。
  “小官爷,还记得老朽么?”
  吴争睁着朦胧湿意的双眼看去,确实想不起来了。
  “小官爷,还记得那日吴总兵劝城中百姓逃命吗?”
  吴争点点头,最后一战前,听闻李成栋率大军回击,叔叔就下令疏散城中那些闻风而返的百姓,可那时人多混乱,能记得谁啊?
  “小官爷再想想,当时老朽还打了你一巴掌,吐了吴总兵一口痰。”
  吴争这下是真想起来了。
  那一巴掌不痛,特别是在那混乱的情形下,某一记推撞所产生的力量,都比这一巴掌大。
  可这老头向叔叔吐得那口痰,怎能让吴争忘记。
  吴争“噌”地起身,对老头怒目而视,手按腰间刀柄。
  叔叔铁打的汉子,生生被这一口痰吐哭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口痰,叔叔未必不肯撤。
  从此处讲,这老头就是害死叔叔的罪魁祸首之一。
  可老者此时呼天抢地的嘶喊,让吴争怎能狠得下心拔刀。
  “老朽昏馈啊,错怪了吴总兵……他哪是要驱赶百姓啊,他是为了百姓活命哪……”
  泪眼婆娑、涕泪交流之间,老头对吴争道:“小官爷,老朽错了,你若想杀,老朽人头就在这。可老朽自问也对得起吴总兵了。”
  吴争不解,怒目相对。
  “当日吴总兵率数百壮士殉国,敌酋下令屠城,老朽一家因吴总兵驱赶而得以保全,待贼兵退去,满城尸首,老朽让家人搜寻吴总兵的尸身,欲为他安葬,不想……”
  说到此处不仅老朽哽咽,连他身边的两少年都嚎嚎大哭起来。
  吴争更不解。
  好半天,老者率先止哭道:“可恨那敌酋狼心狗肺,知道城中百姓未被屠尽,竟是使计,故做退去,之后突然返回。可怜老朽三子,皆被杀死,悬挂在西城门上。”
  吴争脸上的怒意渐渐褪去,转而是一脸的愤恨。
  老者如呼似号地大声喊道:“吴总兵……老朽对得起你了!”
  转而对吴争哭问道:“官爷,老朽吐了吴总兵一口痰,后为收殓其尸首,三子皆亡,一家就剩下二孙及二寡妇,对得起吴总兵吗?”
  吴争的眼睛一股湿意涌出,他能说什么?
  他说不出什么来!
  伸手将老者扶起,道:“如今我叔叔的尸首在何处?”
  老者指着远处一个小坡道:“当时敌酋突然返回,对城中现身的百姓再屠戮了一遍,然后才真正退去,直到一日后,老朽让这两个孙子,为吴总兵和老朽三子收尸。后慢慢有乡亲们聚拢来,为数百明军收尸,一起葬于那个小坡之上。吴总兵的尸体,用了本是老朽的棺木,单独安葬,算是老朽的敬意。”
  吴争拉着老头的手,用力地握着,抿嘴道:“谢谢,我替我叔谢谢老丈。来人,取纹银百两赠于老丈,用于购买寿木。”
  那老头拒绝道:“银子就不必了。经过此难,老朽也看穿了,人一死,什么都是虚妄。曝尸于野与入土为安,有何区别?假以时日,都是一杯黄土,勿须强求。官爷若真有心,老朽倒有一事相对,不知官爷能应否?”
  “老丈请讲。”
  “老朽时日无多,恐怕不能替三子报仇了。可老朽有二孙,他们正当年,自当为父报仇。请官爷带上这两个小子,去杀鞑子吧。”
  吴争悚然,劝道:“阵上刀剑无眼,老丈已经痛失三子,就不必再让孙子上战场了吧,还是为家中留下香火传承。”
  老头喝道:“父仇子报,天经地义。香火之事,尽在天意。”
  吴争无奈,看向那二少年道:“要不留一个?”
  两少年向吴争磕头道:“父仇不共戴天,请大人体恤。”
  吴争只能应了。
  而此时,无数声音响起,“请大人准我等投军。”
  吴争闻声抬眼望去,黑压压地一片。
  不知什么时候,城中的百姓已经出城。
  黑压压地一大片,数百少年人正跪在那向自己磕头,请求投军。
  吴争呛然,这城中本应有二十多万的人口啊,可现在视野能见的,最多不过二、三万人。
  看着这一地拜伏的少年人,吴争点点头道:“本官答应了。”
  
第212章
与钱肃典
夏完淳会师
  钱肃典、夏完淳切实地执行着吴争的命令。
  只围不攻,准确地说,只佯攻不强攻。
  这使得苏州城内守军,不知道城外明军的底细,也就不敢轻易出城应战了。
  苏州城的守军兵力不多,仅二万八千人。
  这不多是相对的,譬如说与吴争进行此战,调动的总兵力而言。
  但对于一个大城、坚城而言,二万八千人,已经足以抵御十万大军攻城了。
  三月十三日傍晚。
  吴争率部与钱肃典、夏完淳会师。
  这是吴争第一次见到夏完淳。
  看着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少年,吴争有种想落泪的激动。
  他听过这流年英雄的事迹,在前世。
  这是个文才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写出《代乳集》,十四岁从军征战抗清,十五岁在父亲夏允彝的逼迫下成婚,十七岁英勇就义。
  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闻名于世。
  当时夏完淳兵败被俘,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夏完淳挺立不跪,佯装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汉奸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夏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