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1807

  也就是说,占领常州已经无望。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吴胜兆部被击败之后,清军还在尾随追击。
  而此时吴胜兆部仅剩下三千多人。
  这是一场大败,与出发时六七千人的兵力相比,常州一战,吴胜兆部折损了五成。
  此时就算加上吴争四千多骑兵,人数也就八千人。
  但据吴胜兆所说,身后追兵就有一万多。
  吴争相信吴胜兆没有说谎,洪承畴残部逃离苏州时,还有近五千人。
  如果应天府派出的援兵在一万以上,那么追兵有一万多人是完全可信的。
  这个时候面临的问题是,迎战还是撤退!
  迎战,极有可能双方胶着,很显然,吴胜兆残部士气尽失,极有可能一触即溃。
  也就是说,此战需要自己这四千多骑兵承担主战的重任。
  可吴争麾下这支骑兵,是一支骑马的步兵,还未完成整训,打打顺风仗,追击溃兵能够胜任,与鞑子精锐骑兵相抗,打一场势均力敌的野战,确实是勉强了。
  可如果撤退,任由鞑子追击,先不说吴胜兆部是否能逃脱,就说刚刚光复的无锡、苏州,又会重新沦陷。
  这将导致此次北伐彻底功败垂成。
  苏州城战死的上万将士,都将无法瞑目。
  “传令,全军迎击!”吴争大声下令道。
  吴胜兆惊得冷汗浸出,忙劝道:“临安伯,这可不是闹着玩,追兵可是上万啊,其中至少有五千骑兵。此时迎击,那就是找死。”
  吴争冷冷地看着他的眼睛,“绍兴府急讯,清军已经在攻打奉化,如果不是为了接应你部,本官早就率军回援绍兴府。”
  吴胜兆这里才发现吴争所带来的只有这不足五千的骑兵,其余军队已经不见。
  他就更惶恐起来,“临安伯,我手下军队已经无力再战,你要打我不拦,我是铁定要撤退了。”
  吴争身边钱翘恭、钱肃典轻蔑地喝道:“无能的废物!”
  吴胜兆脸色涨红,呐呐道:“我可是在苏州城救了你们一命的。”
  “呸。”钱翘恭轻啐一口道,“现在我等也救了你一次,扯平了。”
  吴胜兆顺势道:“好,我们各不相欠,现在我要带兵撤退,你们也别拦我。临安伯,你意下如何?”
  吴争连看都没有看他,策马一鞭,当先冲了出去。
  四千多骑兵如同一道洪流,越过吴胜兆残部,向前涌去。
  吴胜兆脸色或白或青,良久大声喊道:“撤!”
  
第222章
无师自通
  绍兴府此时又是一团糟。
  鞑子从南面来袭,监国朱媺娖下令绍兴府四卫调向余姚,准备迎敌。
  可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无外乎,战和逃。
  朱以海故态复萌,他极力建议召吴争部回援,同时将朝廷撤往杭州。
  这种声调,得到了几乎一半朝臣的附议。
  朱媺娖的威望不足以震慑住这些人。
  加上朱以海本身就是藩王,又被朱媺娖任命为参政。
  这就造成了无事时大家嘻嘻哈哈,有事时就化为两派,另立山头。
  这些朝臣手中虽然没有兵权,但他们的政治力量不容小觑。
  一个个都是前朝老臣自居,但凡谏言,都是依经据典,口口声声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为了江山社稷,令人无可反驳。
  之前吴争强迫朱以海去监国位,拥立朱媺娖,他们没有反对,不是因为他们认同、心服口服,而是受制于吴争手中的兵力。
  如今吴争领兵在外,对他们的威慑力就大大减轻了。
  如果是顺境,他们可以随波逐流,但现在,绍兴危急之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逃命要紧。
  张国维的性子较软,钱肃乐刚正有余、威压力不足,张煌言的资历是个大问题。
  加上这次鞑子来袭与前几次不同,前面两次,一次是小股鞑子入侵,还有一次是方国安叛变,虽然听起来叛军很多,可毕竟是明军新降,这两次都是朱以海领头倡议转进。
  那这次多铎率大军兵锋直指绍兴府,从气势上来说,对绍兴府已经是志在必得。
  所以,这次是大臣倡议转进,朱以海随波逐流。
  而从奉化至绍兴府,一路平川,根本没有任何要隘可守,而绍兴府对清军的防御力量,大都都是北向,从来没有去考虑过敌人会从南方来。
  所以,朱媺娖仓促调兵去余姚,没有人相信明军会获得胜利。
  在他们看来,调兵抵抗只是为了给朝廷争取转进的时间。
  至于转进会给抵抗的明军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这就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了,大明人多,死上一些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等安全了,再征召就是。
  朱媺娖阻拦不了朱以海,同样也阻拦不了附议朱以海的朝臣,她在这个时候,心里有的,只有愤怒、懊悔。
  皇室子弟,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他(她)们的政治能力或许是天生的。
  在朱媺娖就任监国时,本能地对吴争产生戒备之心。
  这与对吴争有情没有关联,也与象钱肃乐等重臣谏言约束吴争也没有直接联系。
  皇权在于平衡,这一点,皇族无师自通,从小耳闻目染,成为了一种本能。
  朱媺娖并不眷恋权柄,但她知道一件事,放任一个手掌兵权的重臣,不是保护他,而是在害他。
  这一点,她在父皇身边,看得多了。
  所以,她将朱以海留在身边,一则毕竟朱以海是朱家人,常言道打着骨头连着筋嘛,另外一点,那就是因为朱以海与吴争有间隙,朱以海又是前任监国,在朝堂之上有着一群拥趸,这样就能平衡吴争在朝中的势力。
  双方相互掣肘,就能产生一种平衡。
  可朱媺娖现在后悔了,就应该听吴争的,将朱以海彻底赶出朝堂。
  朱媺娖不是不想撤至杭州,但她更明白,如果自己退去杭州,这一万多明军恐怕就会一哄而散。
  只有自己牢守着绍兴府,才能激烈明军将士奋力抵抗。
  这是她唯一能做、力所能及的。
  将自己留下,让肯追随她的忠臣们留下,集结绍兴府的兵力,打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在这个时候,朱媺娖渴望吴争能回援,但她更希望,吴争不要回援,而是能光复应天府。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承受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压力。
  好在,有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的鼎力支持,否则朱媺娖恐怕连绍兴府的局势都无法控制,甚至连四卫都无法调动出去。
  ……
  出无锡往西北方向,大约二百多里地,是慧山。
  慧山以北不远,是高桥。
  高桥是个小镇,人口不多,依山而建。
  官道由此产生了一个转折,一边是山坡,一边是小河。
  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这个转折处。
  吴争不知死活地发动反击,有他的必要性。
  战场之中,一旦撤退,就会有连锁反应。
  想再稳住阵脚,非常困难,当然,精锐除外。
  很显然,吴争麾下能勉强称为精锐的,就是从梁湖带出来三千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