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807

  ……
  二十八岁的朱以海,有着皇室天生的敏锐。
  权力的倾轧,让他早已深谙察言观色之道。
  仅一眼,朱以海就已经判断出吴争流过泪,只是朱以海不明白,张煌言为何流泪?
  不过,这不要紧,在朱以海看来,吴争既然来见他,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吴百户,怎么,是心里觉得委屈吗?”
  朱以海一语中的,只是他猜对了结果,却猜错了过程。
  结局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孤明白,以你的功劳,授副千户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你要明白,孤这是为你好啊。小小年纪,一步登天,必引来旁人非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你而言,可不是好事。”
  朱以海的话很有道理,吴争不过区区哨官,能连升三级至百户,已足够引人注目,若骤然提升至副千户,确实会引起旁人觊觎、非议。这与功劳无关,只关资历、出身。就象千户正职,基本没可能落在象吴争这样出身的人头上。
  人言可畏,唾沫是能淹死人的。
  吴争听得懂,他躬身应道:“臣杀鞑子,为得不是升官晋爵,只为被鞑子屠戮的冤魂和九泉之下无法瞑目的叔叔。微末之功,得殿下青睐赏识,已是于心不安,又怎会再觊觎非份呢?”
  朱以海一听,击掌叫好,“听听,听听!这说得多好啊,难得小小年纪,竟能看破名利。张尚书、钱爱卿,这朝堂中啊,就有些人身居高位,却贪婪成性,不思为国尽忠,日日算计着眼前点滴蝇头小利。这话啊,就该让他们多听听。”
  张国维、钱肃乐躬身应道:“监国所言极是。”
  朱以海转向吴争,道:“吴争,孤征询过张尚书了,绍兴府八县,如今最合适你的是梁湖千户所,你就去那上任吧,一来离吴庄近,二来,孤也想让你办件差事。”
  吴争闻听心中大喜,梁湖千户所离吴庄也就四、五十里路,若是骑马急驰,半个时辰就能到达,这确实是朱以海在照顾自己。
  “臣谢殿下隆恩。殿下若有吩咐,臣一定效劳。”
  “好!”朱以海大声道,“是这样,梁湖千户所在册六百户,七百二十兵(百户下辖一百二十人),只是一直未曾满编,由百户王一林代行副千户之职。孤听闻卫所中缺兵额严重,只是每派人去查看,都没有发现异常。如今战事正急,万一清军南下,要用到卫所之兵,孤担心出现不测。”
  说到这朱以海看着吴争的眼睛,郑重地说道:“你去后,明里还是归百户王一林统辖。但私下你要暗中核查卫所在册人员,查清是否有吃空饷之事,半个月之内,孤要听到回复。”
  吴争应道:“臣定不负殿下重托。”
  “你虽为百户,但麾下有三百多人,可编三百户,除你之外两个百户……暂时空缺吧,也利于你统辖行事,百户以下军职孤就不多干涉了,人选你可自定,报于张尚书备案就行。孤要的是结果,只要你尽心替本王办事,孤绝不亏待于你。”
  “谢殿下信任。”
  “至于那数百百姓嘛,就按你的意思办就是了,不过孤身为监国,总也不好对此熟视无睹,这样……来人,将箱子抬上来。”
  两个侍卫抬了老大一樟木箱子上来。
  朱以海指着箱子对吴争道:“这一千……呃,还有一箱呢?”
  两个侍卫面面相觑。
  朱以海大声喝道:“还不快去抬来?”
  侍卫赶紧出去,又抬来一箱。
  朱以海继续道:“这二千两,是孤的私产,你且收下,好好安置百姓。算是孤对安置百姓出的一番心意。”
  吴争连忙推辞道:“臣可不敢要殿下的私产。”
  朱以海佯怒道:“孤叫你收下就收下,哪来那么多废话。”
  吴争只好应道:“那臣就替百姓收下了,臣回去之后会广而告之,朝廷度支拘紧,殿下动用私产救百姓燃眉之急。”
  说实话,吴争并不是刻意要奉承朱以海。
  吴争能听出来,原本朱以海只是准备了一千两。
  或许是自己的回答合了朱以海的心意,这才有了第二箱。
  
第23章
真会来事。
  但不管朱以海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至少他还是拿出了真金白银的。
  虽说二千两分到千个军民手里,每人不过二两,可也能解决燃眉之急了。
  这个世道,能为百姓做事的不多,能慷慨解囊援助贫苦的就更少了。
  有,就须珍惜。
  所以,吴争是在真心感谢朱以海,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恭维。
  自己手里没有能表达谢意的东西,那么说几句好听话,总还是可以的。
  朱以海听后大悦,拿手指点点吴争,心道,这小子是个人才,真会来事。
  “唔。对你,孤寄于厚望,也望你不要辜负了本王。”
  “臣谨记于心。”
  向朱以海告退之后,吴争随张煌言出了“王府”大门。
  说是王府,其实也就是征用会稽一商贾的宅院。
  自然是不能和京城真正王府比的。
  看着马车上的两箱银子,吴争感叹道:“监国殿下心中还是有百姓的。”
  也许是因为之前二人有过一起流泪的情份。
  张煌言与吴争之间,距离变得很近,说话也随便了许多。
  都说一起读过书,一起扛过枪,一起坐过牢,一起票过娼,就是好兄弟。
  可如果为同一件事,一起流过泪,那就是过命的交情。
  因为前四种是客观,而后一种是主观。
  心灵的共鸣,才是魂的交流。
  张煌言轻叹,低声道:“生不逢时,若在太平年间,殿下能做个明君。可惜啊……”
  吴争没有接话,虽然不知道张煌言为何说可惜,但吴争很清楚,张煌言说得对。
  如果不可惜,历史又怎么会是南明最终被灭呢。
  吴争向张煌言拱手道:“张大人若没有别的事,吴争告辞了,岸边这么多军民聚集着,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变。”
  张煌言点点头道:“也是,岸边军民确须尽快疏散。吴争,殿下已经知会过张尚书,明日你再去一次衙门,我引你去兵部领文书和百户令牌,便可去卫所上任。”
  “那就烦劳张大人了。”
  张煌言含笑点头道:“去吧。”
  “这是要去哪啊?”
  这么一声传来,吴争和张煌言一起回头。
  只见张国维和钱肃乐联袂从王府出来。
  张国维含笑道:“吴争,可愿赏光,赴老夫家宴啊?”
  吴争是真惊了一跳,对方可是正二品兵部尚书啊。
  这相当于后世国防部长邀请一个连长,不,现在是营长了,去赴家宴。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看着吴争吃惊的脸容,张国维转头对钱肃乐呵呵笑道:“看吧,钱大人,老夫就说你我面子不够吧?”
  钱肃乐脸色平板一块,扫了一眼吴争道:“吴争,所谓长者赐,不敢辞。张尚书是抬举你,你可不能不知好歹。”
  说完,看了张煌言一眼。
  张国维忙道:“没这么严重,不过是闲话罢了。”
  吴争听得心惊肉跳的,连忙应道:“回大人话,下官只是心忧江边军民缺少食宿,并非不想应大人邀约。”
  张国维听了哈哈大笑道:“钱大人,听听,听听,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在获监国恩宠、春风得意之时,竟还能想着他那些手下和落难百姓,不可多得啊!”
  钱肃乐的铁板脸动了动,说道:“张大人所言甚是。确实难得。”
  此时,张煌言微笑着对吴争道:“吴大人或许还不知道,方才散朝之后,张大人和钱大人就命下官去安排了此事,如今岸边军民皆已支起了帐篷,埋锅造饭。虽说简陋了些,但温饱总还是可能的。吴大人不必担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