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1807

  幸好清军没有善战的水师,否则,王之仁水师恐怕根本不可能将这场水战,打成平分秋色。
  经过这场耗时三天的水战,双方都明白一时难解相持的态势,开始陷入僵持。
  吴争在得知战况之后,迅速召集手下将领商议,同时请来了兴国公王之仁。
  在通济门临时行辕,吴争虽然有些率性,但还没有狂妄到住进宫城。
  议事大殿中。
  “敢问兴国公,依你之见,如果再发动一场水战,定海水师能控制住江阴至应天府长江水道吗?”吴争虚心请教。
  王之仁的脸色有些阴沉,进攻应天府,他是花了大本钱的,麾下水师及步兵折损了近三成。
  而这次去收复镇江,不想与清军暴发水战,竟又折损了一千多人,战舰一百余艘。
  这样的损失,可不是一两个月能弥补回来的。
  自然心情非常不好了。
  王之仁听吴争相问,没好气地道:“临安伯也是带兵之人,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还用得着问吗?清军的火炮可以打到十里外,而本公麾下水师炮舰所载火炮射程仅二里地,这仗怎么打?”
  吴争被王之仁这么一怼,倒也不生气,解释道:“兴国公,虽说清军火炮优于我军,可清军不具备水战能力,是不是能想法去避免敌人火炮的优势,与他们在江面上胶着决战呢?”
  王之仁之前怒怼,说完也有些后悔了,倒不是怕吴争,而是他也明白,不是吴正故意在削弱他的实力,而且以吴争现在的影响力,虽说在爵位上逊他一阶,但实力上已经远胜于他。
  此时此刻,双方又绑在一条船上,可谓荣辱与共。
  所以,再听吴争问时,王之仁脸色宽舒下来,想了想道:“临安伯有所不知,清军狡猾,如今只要本公麾下水师一出航靠近,你们的舰船便迅速调头向北,躲入北岸火炮射程范围之内,我水师根本没有可能去接近。想诱敌南来与之决战,太难了!”
  吴争想了想道:“那如果我调有力之一部,从陆路进攻镇江呢?兴国公应该知道,如果任由镇江掌控在清军手里,那么对于应天府来说,就如鲠在喉啊。”
  
第257章
打不动了,停战?!
  王之仁自然是懂得这个道理,他也明白吴争的意思,吴争的意思是,让定海水师牵制住北岸清军,至少让清军无法支援南边镇江府,这样就可以用步兵收复镇江,否则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实在不妥。
  不想王之仁依旧摇头,他正容道:“不是本公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今本公麾下水师已经折损近半,你要攻镇江,清军必定不肯眼睁睁地看着镇江陷落,失去一块跳河反,会拼死援救,那么势必再打一场水战决战,可你也应该清楚,这战之后,本公麾下水师必将伤亡殆尽,先不说本公是否舍得,就说你临安伯,没有了定海水师威慑北岸清军,到时你以何屏障,来固守应天府?”
  吴争懂王之仁的意思,从整体实力上而言,自己根本不可能与清廷相提并论,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大明疆土的满清,其征发能力是自己的十倍,乃至数十倍,拼消耗肯定是拼不过的。
  从这方面来说,王之仁说的对,定海水师如今就是守住应天府必不可少的一支战略部队。
  无定海水军则无江防,无江防则无应天府城防。
  吴争失望地道:“这么说来,就眼看着镇江府落入清廷手中?”
  王之仁突然微微一笑道:“镇江府虽然地处紧要,但依本公估计,清廷也未必敢再打下去。”
  “此话何意?”
  “经之前一场水战,清军的伤亡比定海水师更大,也就是说,只要定海水师还在,清军就不敢渡江,当然如果临安伯执意收复镇江除外,因为这会让清廷彻底失去经略江南的可能。换而言之,虽说北岸囤兵数万之众,可如果这支军队有了闪失,江北数十府就在短时间失去了足够的兵力压制民众,就会一片大乱。换作是临安伯,敢继续打吗?”
  吴争闻听点头称是,王之仁说得在理,如今清廷在西北、西南与湖广、江西,还有绍兴府三路用兵,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在长江沿岸损失大军,那江北至北直隶恐怕再无一寸安乐之土了。
  这么一说,吴争心中倒是松了口气,其实吴争心里清楚,自己也打不下去了。
  甚至这应天府也是意外得来的,若不是从土国宝口中听说应天府守军薄弱,就算吴争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如此狂妄。
  从北伐以来,手中六、七万大军,折损数早已超过二万人,而要部署在这么大一片光复的疆土中,所剩的这些军队还远远不够。
  刚刚得到消息,绍兴府陷落,池二憨增援绍兴府的五千人已经被拖在平岗山,无法回援应天府了,而他留在杭州府的五千人,根本不能动。
  当初留在杭州府的只有六千新兵,加上池二憨带去的五千人,也才一万一千人,万一多铎挟攻破绍兴府之势渡江北上……这一万一千人万万动不得。
  吴争这时才感觉到手中兵力的拘紧度,竟比清廷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之仁看着吴争脸色阴晴转换,沉声道:“吴争,不是本公依老卖老,锐意进取固然是好事,但任何事过犹不及,你此次北伐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此时需要的不是进攻,而是整固。如果不能见好就收,恐怕对朝廷、对你自己都是一场灾难。你可知道,你所光复的几府之中,有多少清廷细作?你可知道,这几府之中,你留下多少驻防军队?本公可以负责任地说,再不加以整肃,一旦乱起,便燎原之势。”
  吴争听了暗自惊心,他是清楚所占各府的驻军的,为了召集最大限度的兵力,偌大的苏州府,仅留有八百驻军。
  八百啊!其余各府,可想而知。
  所以,吴争对王之仁的话深以为然,点头道:“兴国公金玉良言,吴争受教了。只是,就算我肯停战,清军也未必肯善罢干休。”
  这话也有道理,清廷一个月之内,丢失包括应天府在内的数府之地,吃了这么大亏,岂能善罢干休?
  可王之仁闻之微微笑道:“这临安伯就不必担心了,清军已经有议和之意。”
  吴争脸色突然一凝,冷声问道:“哦?这么说来,兴国公是已经联络过清军了?”
  这话非常尖锐,甚至可以说是尖刻。
  就差点直接指证王之仁通敌了。
  吴争的话音一落,场内气氛顿时凝固起来,吴争与王之仁两边的将领立即手按腰间,对立着站起身来。
  王之仁盯了吴争许久,突然哈哈大笑道:“你这孩子,你我相交也不少时日了,本公的心性难道你还不了解?投敌之错,本公此生断不会再犯。怎么,你不信本公?”
  吴争的眼神有着一抹厉色,瞪了王之仁良久,突然微笑道:“兴国公误会了,吴争只是开个玩笑,如果兴国公要投敌,此时江北清军早已过江,哪还有你我现在坐在这里商议的从容?就算我吴争会投敌,兴国公都不会投敌。吴争自然是信兴国公为人的。”
  一老一少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场内的紧张气氛随即化解,变得一团和气,手按腰间的将领亲卫皆若无其事地放松了手劲,装作掸了掸衣襟上根本不存在的灰尘,互相谦让着坐回原位。
  吴争笑完收声,和善地向王之仁道:“那就请兴国公说说详情吧。”
  王之仁道:“水战之后第三天,也就是昨天一早,洪承畴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是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有意与绍兴府停战,如果绍兴府同意,多尔衮将令多铎停止围剿平岗山,并暂时以实占区为界停止相互攻击,然后双方派人选址和谈。”
  吴争扫了一圈,看到众将眼神中有的流露不甘,也有的默然不语,更多的是反视自己。
  心中暗暗一叹,如果……如果此时能再多十万大军,不,只要五万,至少就能强攻下镇江府。
  可吴争知道,这世上没有如果,此时的妥协是必要的。
  欲速则不达,清廷无力再战,自己又何尝不是。
  
第258章
利益交换
  最主要的是,吴争心里很清楚,自己内部的派系太多,无法形成合力。胜时还好,自己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可一旦失利,那就是一场灾难,自己的根基太浅了。
  这种妥协,与其说是于敌休息,不如说是于己修养生息。
  吴争一咬牙道:“此事就这么定了,请兴国公转告清廷,我军愿意停战。”
  说完,吴争离席而去,留下身后的吵杂声而不顾。
  王之仁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思忖了一会,起身跟了上去。
  “临安伯,心有不甘?”在临时行辕内府,王之仁急赶几步,在吴争身后问道。
  吴争是知道王之仁跟在身后的,但外面人多眼杂,加上吴争自己也有些事必须与王之仁私下商议,这才将王之仁引进内府。
  吴争回头笑了笑,转身迈进一间侧室内。
  王之仁会意,紧随而入。
  甫一进入,王之仁马上表明立场,“吴争,你可以放心,本公绝无与你作对的意思。还有,清廷派来使者,也非本公邀约,以本公在此战中所建立的功勋,除非多尔衮肯让位,否则再无合适位置能容纳本公。”
  吴争懂王之仁的意思,确实以王之仁攻克应天府首功,加封王爵也不为过。
  清廷对之恨还来不及,招揽王之仁就很不合适了,况且,绍兴府最大的军权,掌控在自己手里,清廷要招揽,也应该来招揽自己才是,毕竟自己更年青更有实力不是?
  吴争伸手虚引道:“兴国公多心了,吴争绝无怀疑兴国公的意思,来,请上座!”
  王之仁没有客气,上前坐了主位。
  “吴争,其实本公也猜到你有话要讲。”王之仁古怪地一笑。
  吴争脸色不变,笑问道:“哦?那兴国公不妨讲讲,我有何事欲与国公商议?”
  王之仁看了吴争一眼,缓缓吐出五个字:“绍兴府,监国。”
  吴争脸色一肃,王之仁果然阅历丰富,自己还没开口,他便已经猜到了。
  王之仁悠悠一声轻叹道:“其实你不必说,本公也要找你。此处没有第三人,我也就明讲了,鉴于成祖严令,皇室中人,自幼养尊处优,却不学无术,不足以领导天下明人反清复明。虽说长平公主聪慧且心系大明宗庙,也是你执意拥立,可毕竟是个女子,也不通军政诸事,扶持她为一杆旗,我并无异意,可如今应天府光复,这可是号令天下的最好时机,以长平公主一介女流,恐怕难以服天下人心,你以为然否?”
  吴争直直地看着王之仁,良久问道:“以兴国公之见,谁合适?”
  王之仁眼神一缩,反问道:“你可有人选?”
  吴争摇摇头道:“我依旧认为是长平公主监国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