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1807

  吴争心中感慨,史书春秋笔法,那是胜利者书写的,字里行间,都代表着他们想要说的,失败者,只能接受,永远无法反驳。
  就象看到的明史,那是由大明的对手、敌人编撰的,能代表明朝真正所发生的吗?
  还有参与编撰明史的那些人,十有八九是明降清之臣,他们只有靠着贬低、诋毁大明来掩饰他们降清的罪过和无耻,这样的人编撰的明史,能体现大明的真实吗?
  而来到这个乱世已经不少时间的吴争,越来越发现,许多事根本就不是想象的那样。
  
第327章
他就是英雄!
  明朝确实有它灭亡的必然,生老病死,自古都是如此。
  可大明远不是史书中那么不堪。
  至少有无数的人,愿意为这个朝代而殉葬,哪怕是现在吴争面前,这个被世人唾弃的“奸倿”。
  为让“奸倿”为这个国家殉葬的,真不多!
  就象南宋灭亡,多少臣民慷慨投海自尽?
  汉人王朝,历来如此。
  可满清灭亡时,谁为它殉葬了?
  树倒猢狲散,墙到众人推吧?
  吴争心中感慨,同是朝代灭亡之时,相比之下,还是汉人更有风骨不是?
  清廷编撰的明史,可信度有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几个败类,哪朝哪代都在所难免,不能以偏概全不是?
  面前的马士英,其实有着足够投降清廷的动机和理由,他不被明人所接受,被鲁王和隆武驱逐,所以就算他投降,没人会感到意外。
  可他宁可辗转浙北深山老林之间,聚集义军抗清,终究没有走上降清这一步。
  仅凭这一点,他就是英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铮铮阉党骨,落落东林草!
  吴争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史书不可信!
  看着面前这个老头,吴争突然发现心里也不是原先那般嫌恶了,他沉声道:“虽说我已晋候爵,可说到底,只是一个带兵的武臣而已,你就这么肯定,我会有面南背北的时候?”
  这话令马士英眼睛一亮。
  “靖海候不可妄自菲薄,当年太祖皇帝不也是起于市井吗?”马士英激动起来,他敏感地意识到吴争的语气转变。
  马士英很清楚自己现在只能依靠吴争这颗大树,应天府,他去不得,去了迟早就是死路。
  而从带着那数千人爬山涉水从浙北到浙东,马士英不是为了效忠于绍兴府朝廷,弘光朝亡后,他就明白,大明无救了。
  他的来意,绝不是为了在应天府做个清闲官,混吃等死,正象他说的,他要为自己挣个身后名。
  可去应天府,他做不到,面对着满朝的清流,他独木难支啊。
  吴争听了哂然道:“我何德何能,敢与太祖皇帝相提并论?”
  马士英道:“靖海候短短一年时间,能从一个哨官跻身于朝堂之上受封候爵,自然有过人的本事,假以时日,定能成就一番功业。”
  “依你看,这功成之日,会是多久?”
  马士英想了想道:“三五年间,不可能,十年之后有成算,二十年间胜算可达七成。”
  吴争笑了起来,“这又是为何?”
  马士英正色道:“大明虽亡,可天下人心依旧向明,这个时候,靖海候须借助于大明这杆旗,以号令天下义士同仇敌忾。三五年间,以壮大实力、招揽能人异士、积蓄力量为主。而这期间,可假手清军,不断削弱南边隆武及西北民军的实力,三方相争,候爷得利,此起彼伏之后,候爷的实力必能凌驾于三方之上,至少不会比北面清廷低。之后,便是候爷实现宏愿的时候了。”
  吴争微微蹩眉道:“假手清廷、同室操戈,本候如何面对天下非议?”
  马士英笑道:“靖海候误会了,假手清廷是实,同室操戈未必。士英建议候爷的是,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最好。”
  吴争目光深遂起来,看着马士英,心中感慨,这就是一个阴谋家,但……很实用,远比一些空口大论的人来得实用。
  吴争低头思忖起来,这人该不该留在身边呢?
  又怎么确定身边之人和亲近之人,不会因此而对自己产生反感呢?
  毕竟,这些日子之来,吴争所接触、亲近的,都是些史上称颂的忠义、正直之人。
  这显然是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
  而且,吴争更担心的是,马士英一旦在自己的势力中再掀起一场党争,那后果就严重了。
  看着吴争沉思,脸色阴晴不定,马士英心里也紧张起来,他知道,这是决定着自己命运的时候。
  吴争突然道:“若是本候麾下,也上演一出党争,你说我该如何处置?”
  马士英心头一震,他明白这话他如果答错了,那一切都完了。
  “靖海候尽可放心,自今日始,士英再不结党,如果非要有党,我也只是靖海候的党人。”
  吴争无声地笑了,和聪明人说话不累。
  马士英显然是个聪明人。
  “有一点马大人需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在本候麾下做事,那官位不会很高。”
  马士英回道:“经过这两年飘泊,士英已经看淡,余生只想在靖海候麾下效力,为自己挣个身后名。官职之事,全听凭靖海候安排。”
  吴争起身,再次伸手搀扶道:“既然马大人如此虔诚,本候再拒绝,就是不通人情了。你放心,你的官职不会太不堪,本候自会安排妥当。”
  马士英顺势起身,“候爷年少志高,乃天纵之才。士英若能附候爷马尾,必可名载青史。”
  吴争无语,这马屁拍得真是有欠火候。
  而以马士英的此时的名声,想要名载青史……真得很难。
  或许真的只有到自己面南背北的那一天,才有可能,毕竟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嘛。
  亦或许马士英也是想到,去应天府就算他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也无法洗清这个臭名声,才另辟蹊径,找上了自己吧。
  但吴争已经不在意了,他本身就是个异类,天下人的天下,明人之大明,自然不可能清除光这一类人,不管是谁,不管之前做过何事,只要一心抗清,那么求同存异,让所有人参与进来,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重建大明,汉人的大明!
  这一次谈话,费时很长。
  二人对局势和政事交换了许多看法。
  不得不说,与马士英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
  这倒不是夸张,任何一个浸淫朝堂数十年的人,无论忠奸、庸臣还是能臣,说出来的经验那都是实践出真知。
  有许多事,甚至是父子、兄弟都不会说得如此透彻的。
  但现在,马士英既然决定投于吴争麾下,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交谈结束之后,吴争对马士英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328章
劝进
  莫执念临时闻讯,绍兴府朝廷君臣要路过杭州府,急忙召集杭州府及布政司衙门一众官员到江岸迎候。
  其实杭州府的布政司衙门已经形同虚设,吴争离开杭州北伐时,掌握的不过就是杭州、嘉兴两府之地,布政司衙门名不副实啊。
  但考虑到政权的交接,吴争并没有下令撤消,而且至少在名义上,吴争无权撤消,须经过朝廷,所以,无非是浪费些俸禄,也能安置不少滞留的官员嘛。
  两班官员及杭州驻军的紧急出动,消息自然走漏。
  听闻北伐英雄、光复南京的功臣到来,百姓们的情绪狂热到了极点。
  这不仅仅是荣耀,更关键的是北伐的胜利预示着杭州城将成为后方,百姓不用再担惊受怕,忧愁什么时候清军又会卷土重来。
  而吴争毕竟是从杭州城起兵北伐的,对于杭州百姓而言,与有荣焉。
  他们甚至在猜测,杭州府或许还有机会成为陪都。
  这可是杭州千载难逢的机遇了,做为京都子民,怎能不疯狂?
  任何政权,对京都及陪都的管理都是宽仁及大方的,不仅是赋税,而且是治安、政策上都是不同的倾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